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
定价:39.00元
作者:单霁翔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61845110
字数: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考验的10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保护处于危险、紧迫、关键的历史阶段。面对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幢幢文物建筑被强行拆除、一座座古代墓葬被野蛮盗掘、一处处考古遗址被蚕食侵占,文物工作者心如刀绞。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10年。全国文物系统始终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将文物法制建设、摸清文物家底、文物人才培养、文物安全保障,确定为重点抓好的四项基础工作,看作是给文物工作钉上的“四个桩”,不断努力加以夯实,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论文卷(1)》仅仅是笔者在国家文物局工作的总结,是在近十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思考与行动的真实写照,是心灵随笔、情感记录与亲身经历。
目录
写在前面
2003年
人与历史自然和谐统一
2005年
新视点引发的挑战与发展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上)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下)
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参加美国规划协会年会的感想
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发展中的“旧城整体保护”
2006年
用教育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关于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整体保护的思考
从“以旧城为中心发展”到“发展新区,保护旧城”——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上)
从“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到“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中)
从“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到“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下)
请柬保护我们的工业遗产
关注线性文化遗产——推进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
重视商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2007年
长城保护的新起点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发展路径辨析
略论开展城市文化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
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文化理想升华与文化城市建设(上)
城市文化理想升华与文化城市建设(下)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与文化城市建设(上)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与文化城市建设(下)
作者介绍
单霁翔,1954年7月出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学,从事关于历史性城市保护规划研究-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多部专著,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文摘
房地产开发商通过积极介入危旧房改造计划,不但获得大量区位条件较好的土地和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机会,同时还享受给予危旧房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于是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危旧房改造,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危旧房改造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改造规模大。不少城市采取确定危旧房改造项目后一次性进行改造的方式,有的城市还规定每片危旧房改造区规模不得小于面积,致使一个危旧房改造项目可以覆盖十几条街巷,涉及上千户居民,大的项目甚至上百公顷,涉及上万户居民。二是改造速度快。《北京晚报》曾以《每年消失600条胡同,北京地图俩月换一版》为题报道:“统计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七千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三千九百条,近一两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消失。”三是采取成片推倒重建方式。各地的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几乎千篇一律采取大拆大建模式,即对改造地段实行人搬光、房拆光、树光的“三光”。大量经过修缮仍然可以利用的传统建筑被拆除,另建楼房。由于在改造中漠视原住居民的合法利益,改变了原有社区结构,还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由于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开发经营的主体是商业性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赚取高额回报,因此为了达到更高的经济利益,危旧房改造往往按照“拆一建三”、“拆一建五”等模式进行,其结果改造区内户数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无法达到疏解历史街区人口的目的。同时,建筑密度也越改越高,历史街区内的绿地和开敞空间不断遭到蚕食和侵占,树木大量伐,使得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不少危旧房改造区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占而未用”,致使正常的房屋维修早已停止,造成传统建筑加速衰败,危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历史街区内房屋破损、环境杂乱、人口拥挤、违法建筑密集、火灾隐患突出的状况,又为进行更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提供了理由。一些地方为了实施“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甚至纵容或变相纵容房地产开发商大拆大建,乱拆乱建、强拆强建。野蛮拆迁使房地产开发商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增加了效益,也成就了部分官员的“政绩”,却损坏了当地居民的现实利益和历史性城市的长远利益。为此,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对拆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调控拆迁规模,防止和纠正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大拆大建。其后,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不少措施,但大拆大建的现象并没有完全制止住,有些地方仍然很严重。
……
序言
写在前面
2003年
人与历史自然和谐统一
2005年
新视点引发的挑战与发展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上)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下)
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参加美国规划协会年会的感想
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发展中的“旧城整体保护”
2006年
用教育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关于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整体保护的思考
从“以旧城为中心发展”到“发展新区,保护旧城”——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上)
从“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到“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中)
从“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到“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下)
请柬保护我们的工业遗产
关注线性文化遗产——推进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
重视商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2007年
长城保护的新起点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发展路径辨析
略论开展城市文化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
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文化理想升华与文化城市建设(上)
城市文化理想升华与文化城市建设(下)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与文化城市建设(上)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与文化城市建设(下)
《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信息量之大,它像一座宝库,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每一页都充满了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见解,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提升。作者们在对文化遗产的解读上,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社会影响以及艺术价值,展现出多维度的思考。我发现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遗迹的介绍尤为精彩,它们的存在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而富有质感的哑光纸,色调上选择了与“文化遗产”主题相契合的复古棕和古朴绿,整体视觉效果既显庄重又不失现代美感。封面上烫金的“文化遗产”字样,在灯光下流转着低调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悠远与厚重。书脊的排版简洁清晰,便于在书架上快速识别。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翻阅时没有刺耳的摩擦声,显示出印刷质量的精良。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留白设计,不会显得拥挤,阅读起来格外舒适,仿佛是在一个宁静的图书馆里,静静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评分读完《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带来的启发性。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研究方法,都给了我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保护。不仅仅是那些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就连一些看似平凡的民俗、传统技艺,在作者们笔下都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变和发展,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和保护。它激发了我对家乡文化更深的探索欲望。
评分收到这本《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分量感,沉甸甸的书籍透露出内容上的充实。封面设计虽然低调,但其蕴含的文化气息却扑面而来,那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后的韵味,不是那种张扬浮夸的风格。翻开书页,字迹印刷清晰,排版疏密有致,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其中一些插图的运用,比如古建筑的素描或是历史地图的复刻,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些遥远的时代,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
评分《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的整体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又不失可读性。虽然是论文卷,但其语言表达流畅,逻辑清晰,即便对文化遗产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书中对不同文化遗产的案例分析,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论据扎实,引经据典。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文化遗产价值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度和人文的关怀,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