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政务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科)
定价:23.00元
作者:张基温,张展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115171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教材编写思路:本书以“政务是核心,电子是保障”为主线,首先引出电子政务的意义,接着介绍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介绍电子政务建设的三大核心工作:网站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内部公务处理,*后介绍4个保险条件: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工程实施。
适用教学对象:适合作为电子政务、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计算机等专业“电子政务概论”课程的教材。
辅助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相关素材、模拟试卷。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电子政务的入门教材。全书共分7章:~3章介绍现代行政理念以及电子政务与现代行政理念之间的关系;第4~7章介绍电子政务建设中的3个基本环节和4个重要保障。3个基本建设环节是网站建设(第4章)、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第5章)和电子政务内部公务处理(第6章);4个保障是网络基础设施保障、信息安全保障、法律与法规保障和工程保障(第7章)。
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晰,贴近电子政务工作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可以作为电子政务专业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等专业的“电子政务导论”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公务员的电子政务培训教材,并可供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电子政务印象
1.1 形象
1.1.1 传统形象
1.1.2 政务大厅与电子政务大厅
1.1.3 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1.1.4 一位网民心目中的电子政务形象
1.1.5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形象差异
1.2 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
1.2.1 G2G
1.2.2 G2B
1.2.3 G2C
1.2.4 G2E
1.3 电子政务的有关术语
1.3.1 电子政务发展中使用过的术语
1.3.2 有关电子政务结构的几个术语
习题
第2章 电子政务与现代
2.1 世界各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状况
2.1.1 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2.1.2 美国历史上的行政职能变革
2.1.3 20世纪70年始的世界性“再造”运动
2.1.4 西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些趋势
2.1.5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与现状
2.2 电子政务与现代行政理念
2.2.1 现代行政理念
2.2.2 推进电子政务有助于实现现代行政理念
2.2.3 实施电子政务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2.3 推行电子政务增强执政能力
2.3.1 电子政务提升竞争力
2.3.2 推行电子政务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2.3.3 电子政务提升的驾驭能力
习题
第3章 世界电子政务进展
3.1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典型案例
3.1.1 加拿大电子政务
3.1.2 新加坡电子政务
3.1.3 美国电子政务
3.1.4 澳大利亚电子政务
3.1.5 英国电子政务
3.1.6 德国电子政务
3.1.7 日本电子政务
3.1.8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经验
3.2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3.2.1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及其要素
3.2.2 国外对电子政务评价实践
3.2.3 国际电子政务评估体系小结
3.3 中国电子政务进展
3.3.1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3.3.2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评价
3.3.3 中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习题
第4章 电子政务网站建设
4.1 Web原理
4.1.1 C/S与B/S工作模式
4.1.2 超链接与超文本标记语言
4.1.3 网站与网页
4.2 政务网站规划
4.2.1 政务网站的内容和目标
4.2.2 国外政务网站建设借鉴
4.2.3 政务网站定位实例
4.3 建立网站平台
4.3.1 服务器配置
4.3.2 域名申请
4.4 网站设计
4.4.1 网站的栏目设计
4.4.2 网站的目录结构设计
4.4.3 网站的链接结构设计
4.4.4 网站的整体风格设计
4.5 网站实施
4.5.1 本地站点构建
4.5.2 网页版式设计
4.5.3 网页制作工具选择
4.5.4 网站测试
4.5.5 网站发布
4.5.6 网站维护
4.6 网站绩效评估
4.6.1 网站绩效评估体系概述
4.6.2 中国网站绩效评估(赛迪)指标体系
习题
第5章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
5.1 政务信息资源概述
5.1.1 政务信息资源的概念
5.1.2 政务信息资源与行政
5.1.3 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再利用
5.2 政务信息采集
5.2.1 政务信息源
5.2.2 政务信息采集渠道
5.3 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存储
5.3.1 对象、属性与对象类
5.3.2 政务数据
5.3.3 政务数据元
5.3.4 文件与数据库
5.3.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存储
5.4 政务信息资源整序
5.4.1 政务信息编码
5.4.2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与分类标引
5.4.3 主题标引与主题词表
5.4.4 电子文本置标与XML
5.4.5 元数据
5.4.6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5.5 电子政务数据中心
5.5.1 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的早期结构
5.5.2 电子政务数据交换中心
习题
第6章 内部公务处理
6.1 电子政务事务处理
6.1.1 信访服务
6.1.2 行政审批
6.1.3 公文处理
6.1.4 会议管理
6.1.5 采购
6.1.6 税收管理
6.1.7 社会保障服务
6.1.8 日程管理与流程监管
6.1.9 集成办公自动化平台与公自动化系统
6.2 政务流程管理
6.2.1 从职能管理到流程管理
6.2.2 BPR与政务流程再造
6.2.3 工作流技术
6.3 电子政务行政决策
6.3.1 行政决策
6.3.2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6.3.3 决策支持系统
6.4 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
6.4.1 知识管理
6.4.2 内容管理
习题
第7章 电子政务保障
7.1 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
7.1.1 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7.1.2 计算机网络几何结构
7.1.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7.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
7.2.1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威胁
7.2.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防御技术
7.2.3 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响应
7.2.4 数据加密与数据隐藏
7.2.5 电子身份认证
7.2.6 访问控制
7.2.7 电子报文认证——数字
7.3 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7.3.1 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
7.3.2 知识产权保护
7.3.3 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促进法
7.3.4 中国国家电子政务标准
7.4 电子政务工程实施
7.4.1 我国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7.4.2 电子政务项目管理
7.4.3 电子政务工程监理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张基温教授,计算机教育家,研究和教学领域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经济与管理、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兼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NIT考试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公开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所编写的教材思想性强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头脑风暴”。作者在阐述电子政务的各种模式时,经常会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例如“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技术进步与公民权利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作者通过引用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现实案例,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智慧城市”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如何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质,比如更智能的交通系统、更便捷的公共服务、更安全的社区环境等等。书中的一些前瞻性预测,也让我对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感觉自己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其对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潜在风险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歌颂电子政务带来的好处,更坦诚地指出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在探讨数据安全时,作者列举了几个令人警醒的案例,说明了数据泄露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加强技术防护、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等等。对于数字鸿沟,书中提到了一部分人群因为技术或经济原因无法享受到电子政务服务,这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对此,作者强调了普及数字技能培训、提供普惠性的上网设施的重要性。这些讨论让我意识到,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防范潜在的风险,并且要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从中受益,这才是真正的“普惠”。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立体和真实,而不是流于表面。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侧重于理论,但其逻辑非常严谨,结构也十分清晰。作者从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讲起,逐步深入到关键技术、建设模式、应用领域,最后落脚到政策法规和发展趋势。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知识点层层递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电子政务各方面要素的系统性梳理,比如技术支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服务流程再造、组织变革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它让我明白,电子政务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才能形成合力。而且,书中列举的大量国内外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和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是“十一五”规划教材,但其内容呈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现代化。开篇就以生动的案例引入,让我对“电子政务”这个看似宏大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作者没有上来就堆砌理论,而是从实际需求出发,比如如何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如何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某些国家在政务数据共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实现了“一次提交,多处使用”,极大地便利了市民。而另一些国家则在公民参与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民意,让政府决策更加贴近民情。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意识到电子政务并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历史渊源,介绍电子政务的萌芽和发展过程,这使得我对整个领域有了更宏观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拼凑。即使是对技术不太熟悉的人,也能通过书中的图文并茂的解释,理解其中的核心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朴实,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初次接触电子政务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作者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将政务数据比作“城市的血脉”,将信息共享比作“打破部门壁垒”,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在讲解过程中,作者还会穿插一些小故事或个人感悟,让阅读过程不那么枯燥。我觉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理念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电子政务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如何利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电子政务领域的兴趣,并为其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