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
定价:41.00元
作者:肖弦弈,杨成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151696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提供了关于手机电视的知识,包括产业、技术、用户等层面,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对手机电视内容的期待和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后探讨了手机电视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从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分析,作者得出了关于手机电视合作的、符合产业规律的结论和建议,这些结论和建议有利于产业链的各方共赢和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书不仅适合广播电视和电信领域的从业者,而且还适合高校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和对此课题感兴趣的研究人员。
目录
图表索引
章 绪论
1.1 手机电视的发展和形势
1.2 手机电视的概念
1.3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目的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和二手资料分析
1.4.2 专家深度访谈
1.4.3 问卷调查
1.5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融合:电信业与媒介业的发展趋势
2.1 电信业与媒介业的发展背景
2.1.1 通信与媒介
2.1.2 电信产业和媒介产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2.2 电信产业的媒介化趋势
2.2.1 电信产业媒介化的动因
2.2.2 电信产业媒介化的表现
2.2.3 新媒体的产生
第3章 “移动”的媒介与内容
3.1 手机的媒体化:移动通信与媒体的融合
3.1.1 手机作为传播媒介的条件
3.1.2 媒介内容的移动化
3.1.3 手机媒体化的内涵及特点
3.1.4 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3.1.5 手机媒体发展的方向
3.2 手机短信
3.2.1 手机短信的概念
3.2.2 手机短信实现的技术机制
3.2.3 手机短信的发展
3.2.4 手机短信的媒介特点与功能
3.3 手机报纸
3.3.1 手机报纸的概念及应用类型
3.3.2 手机报纸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3.4 手机音乐
3.4.1 手机音乐的概念和业务形态
3.4.2 手机音乐实现的技术机制
3.4.3 手机音乐的市场发展
3.5 手机广告
3.5.1 手机广告的概念和特点
3.5.2 手机广告的发布方式与运营模式
3.5.3 手机广告的发展
3.6 手机
3.6.1 Web2.0与
3.6.2 及其发展历程
3.6.3 手机及其实现方式
3.6.4 对传统媒体的革命性挑战
3.7 手机电视:移动通信与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
第4章 手机电视技术
4.1 地面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
4.1.1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
4.1.2 数字广播
4.2 移动通信
4.2.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4.2.2 移动带宽的发展
4.2.3 手机终端的发展及其对业务的支撑
4.3 手机电视技术及标准
4.3.1 手机电视业务
4.3.2 手机电视主要技术问题
4.3.3 手机电视的主要实现技术
4.3.4 中国手机电视标准之争
第5章 手机电视的市场发展
5.1 国外手机电视的市场状况
5.1.1 概述
5.1.2 韩日
5.1.3 欧洲
5.1.4 美国
5.2 中国手机电视的试验和市场引入
5.2.1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电视的发展
5.2.2 基于广电网络的手机电视的试验
5.2.3 手机电视运营的主导权之争
第6章 手机电视用户分析
6.1 传播理论研究
6.1.1 使用满足理论
6.1.2 创新扩散理论
6.1.3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6.2 中国手机电视用户发展分析
6.2.1 手机电视的需求
6.2.2 中国手机电视扩散之研究
6.3 中国手机电视用户使用的实证研究
6.3.1 手机电视的使用意愿
6.3.2 手机电视的媒体使用特征
6.4 德国手机电视的使用研究
6.4.1 手机的使用和购买意愿
6.4.2 手机:不仅仅是通信
6.4.3 手机电视:认知和兴趣之间的差异
6.4.4 拒绝手机电视的理由
6.4.5 对看电视时间的影响
第7章 手机电视的内容
7.1 数字内容的机遇
7.1.1 传统价值链被瓦解
7.1.2 数字内容和终端接收的多样化
7.1.3 大规模的定制成为可能
7.2 影响手机电视内容提供的主要因素
7.2.1 商业模式
7.2.2 用户
7.2.3 手机电视的媒介特性
7.3 手机电视内容提供的特征
7.3.1 微视频
7.3.2 内容区分:从窗口化到版本化
7.3.3 内容的个性化和一对一的营销
7.4 手机电视的内容重点
7.4.1 资讯和娱乐的界定
7.4.2 资讯还是娱乐?
7.5 手机电视内容制作
7.5.1 微视频与UGC
7.5.2 电视媒体制作和社会制作
7.5.3 一个新的问题:移动运营商要不要介入手机电视的内容制作?
7.6 手机电视的特需内容
第8章 手机电视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8.1 产业链与商业模式的界定
8.1.1 产业链的概念
8.1.2 商业模式的概念
8.2 电视的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8.2.1 电视产业链分析
8.2.2 电视产业的商业模式
8.2.3 数字电视时代的电视商业模式
8.3 移动通信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8.3.1 移动通信产业链
8.3.2 移动通信产业的主要商业模式
8.4 手机电视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8.4.1 广播方式手机电视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8.4.2 移动方式手机电视的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8.5 广播与移动方式手机电视的产业发展趋势
8.5.1 两种产业的经济规律
8.5.2 广播与移动方式手机电视的本质差异
8.5.3 注意力经济向网络经济靠拢
第9章 手机电视的管制
9.1 管制及发展趋势
9.2 中国广电业和电信业管制政策的走向
9.2.1 中国广电业的发展与管制
9.2.2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管制
9.2.3 三网融合与管制
9.3 国外手机电视的管制
9.3.1 英国手机电视的管制
9.3.2 韩国手机电视的管制
9.4 中国手机电视的管制
9.4.1 中国手机电视的管制现状
9.4.2 融合监管:中国手机电视管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9.4.3 好的选择:广电与电信联袂驰骋手机电视市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总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概念在短短几年内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作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产品,其功能和应用场景的拓展速度令人惊叹。而“手机电视”这个词,听起来就好像是未来生活的一种具象化。我一直在思考,当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屏幕越来越大,网络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它究竟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产业融合”的说法则让我联想到,各种技术和行业之间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我想了解,在这种新的生态系统中,手机电视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它会如何颠覆我们现有的娱乐方式?又会如何影响信息传播的格局?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为我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数字生活的美丽蓝图,让我对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是《9787115169679 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作者是肖弦弈和杨成,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评分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一本名为《9787115169679 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的书籍,以其鲜明的标题和独特的视角,吸引了我。我一直对科技的演进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充满好奇,尤其是当信息技术与大众消费电子产品发生碰撞时。手机,作为我们时代最普及的个人设备,其功能的多样化和智能化已是既定事实,而“手机电视”这一概念,则进一步预示着媒体消费模式的巨大转变。“产业融合”,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它暗示着不同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弭,形成新的合作与竞争格局。我渴望了解,在这个日益碎片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时代,手机电视如何成为连接这些产业的枢纽,又如何重塑我们的娱乐、信息获取乃至于生活习惯。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发展趋势的读物,更是一扇洞察未来社会形态的窗口。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翻阅,一本以“手机电视”为主题的书映入我的眼帘。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科技感和时代感,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来临的变革。“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这几个字触动了我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科技发展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寻常却在悄然发生巨变的领域。手机,这个我们每天形影不离的伴侣,如今是否已经开始扮演起电视的角色?产业融合,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意味着不同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正在孕育。这本书似乎能解答我心中的诸多疑问,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场正在发生的“移动革命”。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到未来,一窥手机电视将如何重塑我们的娱乐、信息获取甚至社交方式。
评分我一直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变化。手机,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功能早已超越了最初的通讯目的,如今更是集信息、娱乐、社交于一体的个人终端。而“手机电视”,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前瞻性,似乎预示着传统的电视行业将迎来一次颠覆性的变革,而手机则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我很好奇,当手机真正能够承载起电视的功能,甚至超越电视时,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产业融合”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当电信、媒体、互联网等多个产业因为手机电视而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会诞生出怎样的新商业模式和新的价值链?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来数字生活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场“移动革命”的全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