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 |
| 作者 | 李应红 |
| 定价 | 118.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74592 |
| 出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是一种使用千兆瓦级纳秒脉冲激光辐照金属表面,产生高压等离子体冲击波,对金属表面进行改性,使其产生残余压应力、高密度位错和表面纳米化的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强化效果佳、可控性强、适应性好等优点,可成功用于提高部件的疲劳强度、消除焊接残余拉应力等方面。《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系统了介绍激光冲击强化理论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原理及在介质中传播的特性,冲击波作用下材料表层残余应力场和表面纳米化及其提高疲劳性能的规律和机理,激光冲击强化应用技术和规范等 |
| 作者简介 | |
| 李应红教授,1963年1月生,空军工程大学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飞机推进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人,担任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首席专家。曾当选全国科技工作者、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享受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发明20项(13项排名)。发表论文130余篇,SCI、EI、ISTP收录102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国外专著4部。 |
| 目录 | |
| 序 前言 章概述 1.1金属部件疲劳断裂与表面强化方法 1.1.1疲劳的危害 1.1.2疲劳破坏的过程和抗疲劳制造 1.1.3表面强化方法 1.2激光冲击强化基本原理与特点 1.2.1激光冲击强化基本原理 1.2.2激光冲击强化技术优势 1.3激光冲击强化理论和技术发展历程 1.3.1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1.3.2美国应用发展概况 1.3.3我国的发展概况 1.4激光冲击强化中的科学问题 1.4.1高压冲击波作用下材料的动态响应 1.4.2高能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1.4.3材料激光冲击强化中的多尺度力学问题 1.5激光冲击强化中的技术问题 1.5.1成套设备与综合控制技术 1.5.2强化过程在线监控与质量保证 1.5.3特殊部位强化关键技术问题 1.6本书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原理与特性 2.1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基本原理 2.1.1激光辐照效应 2.1.2材料对激光的吸收 2.2激光等离子体基本原理与特性 2.2.1等离子体概念 2.2.2激光等离子体产生的时间尺度 2.2.3激光辐照形成等离子体的过程 2.2.4激光在等离子体中的吸收 2.2.5激光等离子体屏蔽效应 2.2.6激光等离子体的诊断 2.3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的模型与仿真 2.3.1激光维持的燃烧波和爆轰波 2.3.2爆轰波的C.J起爆模型及初始参数计算 2.3.3一维等离子体爆轰波模型研究概况 2.3.4约束条件下爆轰波二维辐射膨胀模型 2.3.5基于Fluent的模型仿真与分析 2.4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压力测试 2.4.1冲击波特性测试的方法 2.4.2水约束层对冲击波压力的影响 2.4.3功率密度及波长对冲击波压力的影响 2.4.4吸收保护层对冲击波压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viii.第3章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在金属材料和空气中的传播 3.1冲击波作用下固体的基本方程式 3.1.1守恒方程 3.1.2固体材料的物态方程 3.2金属材料中的冲击波及其对材料作用过程 3.2.1冲击压缩条件下材料的强度特性 3.2.2激光冲击作用下材料的应变率 3.2.3弹性波和塑性波 3.2.4冲击波对金属材料的作用过程 3.3金属材料中冲击波的反射与衰减 3.3.1金属材料中冲击波的反射 3.3.2金属材料中冲击波的衰减 3.4激光等离子体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 3.4.1理想气体中冲击波基本关系 3.4.2激光等离子体声波的产生与发展 3.4.3激光等离子体声波特征测试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激光冲击金属材料应力应变场数值仿真 4.1引言 4.2数值仿真基本方法 4.3高应变率条件下材料的动态本构模型 4.3.1常用动态本构模型 4.3.2材料动态本构模型修正 4.3.3模型参数获取方法 4.4板材激光冲击仿真与分析 4.4.1冲击波传播规律 4.4.2残余应力场的形成机制及分布特点 4.4.3不同冲击参数下激光冲击强化仿真 4.4.4激光冲击残余应力洞形成机制与分布特点 4.5构件激光冲击仿真分析和设计流程 4.5.1模拟叶片激光冲击强化仿真分析 4.5.2钛合金叶片的数值仿真分析 4.5.3基于数值仿真的激光冲击强化设计 参考文献 .ix.第5章激光冲击金属材料的残余应力测试与分析 5.1金属材料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 5.1.1X射线衍射法 5.1.2结合光栅应变花的盲孔法 5.2激光冲击金属材料的残余应力场特征 5.3强化参数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1激光功率密度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2光斑大小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3脉宽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4强化次数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5约束层、吸收保护层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6光斑搭接率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7激光斜冲击角度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5.3.8双面对冲下残余应力场分布情况 5.4激光冲击强化残余应力均匀性分析 5.4.1光斑形状与强化均匀性 5.4.2光斑布置方式和强化均匀性 5.5激光冲击强化后金属材料残余应力热松弛 5.5.1马氏体不锈钢激光冲击强化残余应力热松弛 5.5.2镍基高温合金激光冲击强化残余应力热松弛 参考文献 第6章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表面纳米化 6.1引言 6.2激光等离子冲击波表面纳米化微观组织特征 6.2.1激光冲击钛合金表面纳米化 6.2.2激光冲击镍基高温合表面纳米化 6.2.3激光冲击马氏体不锈钢表面纳米化 6.2.4304不锈钢表面纳米化 6.3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表面纳米化机制 6.3.1位错的形成 6.3.2纳米晶的形成 6.3.3激光等离子冲击波表面纳米化参数范围 6.4激光等离子冲击波表面纳米晶热稳定性 6.4.1钛合金表面纳米晶热稳定性 6.4.2镍基高温合金表面纳米晶热稳定性 6.4.3激光冲击表面纳米晶的热稳定性机理 参考文献 .x.第7章激光冲击提高金属材料疲劳性能的作用及机制 7.1激光冲击金属材料表层硬化 7.1.1钛合金表面硬化 7.1.2镍基合金表层硬化 7.1.3不锈钢表层硬化 7.2激光冲击提高金属材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结果 7.2.1振动疲劳试验考核方法 7.2.2激光冲击提高钛合金疲劳性能 7.2.3激光冲击提高镍基合金疲劳性能 7.2.4激光冲击提高不锈钢疲劳性能 7.2.5激光冲击提高铝合金疲劳性能 7.2.6激光冲击强化提高钛合金叶片抗外物打伤性能 7.3表面纳米化和残余压应力的复合强化机制 7.3.1表面纳米化提高疲劳强度机制 7.3.2残余压应力提高疲劳强度机制 参考文献 第8章激光冲击强化应用技术 8.1激光冲击强化的基本过程 8.2金属材料激光冲击强化应用规范 8.2.1金属材料激光冲击强化参数范围 8.2.2金属材料激光冲击强化疲劳强度提高的范围 8.2.3激光冲击强化质量检验方法 8.3特殊部件(位)激光冲击强化工艺技术 8.3.1薄壁叶片激光冲击强化工艺技术 8.3.2小孔孔边激光冲击强化技术 8.3.3叶片/盘榫槽部位激光冲击强化技术 8.4激光冲击强化复合修复技术 8.4.1激光修复技术 8.4.2激光焊接/熔覆与冲击复合修复技术 8.5激光冲击与表面扩散渗入复合技术 8.5.1激光冲击与渗铝复合处理 8.5.2激光冲击与渗氮复合处理 8.5.3激光冲击与渗碳复合处理 8.5.4激光冲击与表面扩散渗入复合技术机理 参考文献 .xi.第9章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设备技术 9.1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设备组成与通用设备 9.1.1激光冲击强化成套设备组成 9.1.2高功率脉冲激光器 9.1.3机器人 9.2吸收保护层自动涂覆/去除与外光路技术 9.2.1吸收保护层自动涂覆/去除装置 9.2.2外光路技术 9.3激光冲击强化控制与监控技术 9.3.1控制系统设计 9.3.2强化路径规划控制与定位控制技术 9.3.3激光冲击过程监控技术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是航空推进技术专家李应红教授的**研究成果,金属材料新型表面强化技术——激光冲击强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讨论。《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的出版将推动冲击波作用下材料的动态响应、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应用研究,促进激光冲击强化在飞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部件上的应用,提高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终实现该技术的规模化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的特色是从激光冲击强化机理、设备、工艺和应用等方面,“四位一体”开展研究,系统性强;提出了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表面纳米化,并探讨了相应的机理和应用方法,创新性好;理论结合实际对具体部件进行激光冲击强化设计,工程应用价值较高。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精美的学术著作。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参考文献部分,它们为我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宝贵线索,让我可以在阅读这本书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相关的学术文献,拓宽我的知识面。同时,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连贯性很强,不容易产生断裂感。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对某个概念的兴趣,顺着书中的指引去查阅更详细的资料,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这样的便利。从细节上来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考究,它不仅具有学术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科技的活力,让人一看就充满了阅读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讲解激光冲击强化的物理机理时,无论是从能量传递、材料响应,还是微观结构演变的角度,都展现出了扎实的学术功底。我尝试去理解其中的数学模型和物理过程,发现作者的讲解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使是复杂的公式推导,也能在适当的引导下被理解。尤其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够将如此专业的领域,用一种既严谨又不失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不同强化机理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微观组织变化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关系的细致阐述,都为我打开了新的认知维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教材,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他用他的知识和经验,为我揭示了激光冲击强化背后隐藏的科学奥秘,让我对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在讲解完激光冲击强化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后,作者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对这项技术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科技的进步充满了期待。我看到了激光冲击强化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也对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想象。作者在展望未来时,既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充满了前瞻性的思考,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关于未来科技发展的启示录。它鼓励我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并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难题,这种积极的导向性对我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当我翻开它时,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严谨的学术风格,但又不失流畅的文字表达。作为一名对前沿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浅出讲解复杂科学原理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述激光冲击强化这一听起来颇具挑战性的技术。书中的图文并茂,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示意图,就像是为抽象的概念量身定做的视觉语言,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把握其核心要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背景知识时所花费的心思,那些对激光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不同强化方法的对比分析,都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激光冲击强化的独特性和优势。即便我不是该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良苦,仿佛在引领我一步步探索未知的科学疆域,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实用性。它不仅阐述了深奥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工艺参数优化和效果评估的部分,这对于任何想要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落地应用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作者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细致分析,比如激光能量密度、脉冲宽度、靶材选择等等,都非常到位。我发现书中提供的案例研究也十分丰富,涵盖了不同行业和不同材料的实际应用场景,这让我对这项技术的潜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实验数据的解读和分析也相当深入,使得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技术的难点和挑战,反而会详细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坦诚的讨论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更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信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