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华瑞姜锡东 著
图书标签:
  • 王曾瑜
  • 祝寿文集
  • 八秩
  • 学术
  • 文化
  • 史学
  • 文献
  • 赠言
  • 寿宴
  • 中国学术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3353
商品编码:29454047963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华瑞,姜锡东 主编 定  价:268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页  数:679 装  帧:精装 ISBN:9787030573353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论献疑 张邦炜(1)
宋代路级地方行政区划虚与实 龚延明(27)
试论宋代资序体制的形成及其运作 邓小南(41)
走出“汉学心态”: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论刍议 包伟民(55)
宋代的诚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罗家祥 高士捷(67)
两宋摊丁入亩趋势论析 葛金芳(81)
宋代“衣服变古”及其时代特征——兼论“服妖”现象的社会意义 刘复生(98)
对王安石县政思想的历史思考 虞云国(109)
道统之争与政统之争:两宋时期的一桩公案 汤勤福(120)
宋代的家内神崇拜 范 荧(136)
宋代奴婢问题再探讨 戴建国 刘宇(151)
拨云见日 激浊扬清——评王曾瑜先生《尽忠报国:岳飞新传》 赵治乐 杨果(167)
“玄武门之变”探源 魏明孔(174)
叶适经济思想在海外——以哥大和京大为中心 叶坦(181)
南宋女儿继承权的考察——《建昌县刘氏诉立嗣事》再解读 邢铁(197)
宋代女性形象背后的社会性别观念与阶级分层 程郁(205)
《营造法式》与宋代建筑领域中的经济管理问题 王兴文 吴梦柔(221)
学术史视野下的历史研究与宋代纪实小说创作——王曾瑜先生“宋代纪实小说系列”述评 刘红(233)
对南宋《龙泉志》及其作者的重新解读——兼论南宋《青田志》《缙云志》的编纂 王菱菱(243)
浅析《宋人佚简》中的官称过呼问题 杨倩描(25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王曾瑜(1938年-),有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汉族,上海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当代有名历史学家、中国宋史研究泰斗邓广铭先生。在世的宋史大家目前有两位,一位是史金波先生,另一位就是王曾瑜先生,王先生比史金波长两岁,明年是王曾瑜先生的80大寿,长江学者李华瑞先生将宋史界以北京大学邓小南为代表的宋史研究学者以及邓先生门下的徒子徒孙的论文进行整合,集结成《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于2018年5月出版作为先生80岁生日祝寿文集。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 一份献给史学大家的温情敬意 岁序更新,春风送暖,值此王曾瑜先生八秩华诞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与真挚喜悦的心情,隆重推出这本《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此书并非简单的生日贺卡,而是一份凝聚着学界同仁、故旧弟子以及关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广大读者对王先生深厚情谊与由衷敬意的结晶。 王曾瑜先生,当代中国史学界的巨擘,尤其在宋史研究领域,他的名字便是权威的代名词。先生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精湛渊博的学识,以及高瞻远瞩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鲜活、深刻的宋代历史画卷。他的著作,如《王曾瑜宋史论集》、《岳飞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不仅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史学价值,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研究者。 本书的编辑初衷,正是源于对王曾瑜先生学术成就的高度肯定,以及对他八秩寿辰的隆重庆贺。文集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知名学者、王先生的学生以及各界好友的祝寿文章。这些文章,或追忆与王先生相识相交的珍贵岁月,或回顾王先生在史学道路上的耕耘与贡献,或就其擅长的宋史领域及其他历史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或抒发对先生的崇高敬意与美好祝愿。 内容亮点,逐一呈现: 深情回忆,师生情谊的温度: 文集收录了多位王先生的早期学生和如今已卓有成就的学者撰写的文章。他们用细腻的笔触,追溯了与王先生一同度过的青葱岁月,从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到学术探讨中的激荡思想,再到生活中的点滴关怀,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恩师的深深眷恋与感激。这些回忆不仅展现了王先生作为学者的严谨,更凸显了他作为师长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如何启迪和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史学人才。 学术研讨,史学前沿的闪光: 众多学者在祝寿的同时,也围绕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宋史的诸多议题,贡献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文章涵盖了宋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军事科技、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当代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微观考察,到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握,再到对史料解读的新视角,都体现了学者们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见解。读者将能从中领略到史学研究的魅力,感受不同学者在学术探索道路上的智慧碰撞。 寿序祝福,真挚情感的流露: 除了学术论文,文集中还包含了大量来自各界人士的寿序和祝福。这些文字虽然篇幅不一,但都饱含着对王曾瑜先生的真挚祝福和崇高敬意。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王先生在史学界的贡献,以及他为人为学的风范,并衷心祝愿先生健康长寿,艺精德馨。这些祝福语,构成了本书温情脉脉的底色,传递着一份浓浓的人情味。 图文并茂,时代的印记: 为了更好地展现王先生的学术生涯和个人风采,本集还精心挑选了一批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王先生的墨宝。这些图片记录了王先生治学的不同时期,与学界同仁交流的场景,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瞬间。它们如同历史的快照,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王先生的学术历程,也为本书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和时代气息。 本书的意义: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不仅仅是一本为庆祝先生寿辰而编纂的礼物,更是一份承载着中国史学界对一位杰出学者的尊敬与爱戴的荣誉。它记录了一段学术传承的佳话,展现了一群史学工作者对历史研究的热忱,以及对良师益友的深情。 本书的问世,将为广大史学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为热爱中国古代史的读者带来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同时,它也向年轻一代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以及一颗对历史充满敬畏之心。 我们诚挚地希望,通过这本《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王曾瑜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史学界同仁之间深厚的学术情谊和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文集,共同为王曾瑜先生送上最诚挚的祝福,也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一场文坛的盛事!王曾瑜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学术分量和历史温度。能够有这样一本集子来庆祝他的八秩寿辰,我觉得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致敬,更是对我们整个史学界一个时代的温情回眸。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这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一种对历史的长久热爱和对学术的孜孜追求。想象一下,几十位学界同仁,用各自最擅长的笔触,围绕着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抒发情感,分享感悟,这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学术史和人情史的缩影。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关于王先生治学精神的论述,那些在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探索的真实写照。这些文字,不仅仅是纪念,更是一种激励,一种让年轻一代学子看到榜样的力量,感受到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一定会很用心,我猜想,或许会采用一种复古而典雅的风格,字体、用纸都会经过精心挑选,力求在视觉上也能传达出对王先生的敬意。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和真挚的情谊,这是一种无形的价值,远胜于物质的堆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智慧与温情。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优秀的学者不仅在于他们写出了多少著作,更在于他们影响了多少人,传承了多少精神。王曾瑜先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他的名字,对于很多历史爱好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代表着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历史叙述,一个个被重新解读的历史人物。这次的《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听起来就充满了人情味和学术的厚度。我非常好奇,在这样一本汇集了各方学者的文集中,是否会有一些关于王先生治学趣闻的记录,或者是一些与他治学相关的、更加生动的故事。这些细节,往往比正襟危坐的学术论述更能打动人心,更能体现一个学者的真实魅力。我更期待看到,年轻一代的学者是如何看待王先生的学术贡献,他们从中汲取了哪些养分,又将如何发扬光大。这种跨越代际的学术传承,是历史研究中最动人的部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献给长者的礼物,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老一辈学者与新生力量的桥梁。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这个书名时,就有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王曾瑜先生,他的学术成就,尤其是在明史研究方面的贡献,早已深入人心。能够有这样一本汇聚了学界精英、充满敬意的文集来为他祝寿,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先生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史学界一个时代的礼赞。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有一些学者,对王先生曾经提出的某个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甚至是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视角。这种学术上的“碰撞”与“交流”,正是推动历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我也期待,书中是否会有一些关于王先生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的总结,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这些后辈学者来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祝寿礼物,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馈赠,一份连接过去与未来、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朝历史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而言,王曾瑜先生的名字,如同黑暗中闪烁的灯塔,指引着我探索历史的道路。他的著作,我时常翻阅,从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感受着历史的魅力。此次得知他八秩寿辰之际,能有这样一本汇聚了学界精英的祝寿文集问世,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激动。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书中,是否会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王先生的经典研究成果进行再审视,或者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这种学术上的“互动”和“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的繁荣。我也很期待,书中是否会有一些关于王先生个人学术成长历程的回顾,包括他早期的研究经历,遇到过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这些真实的故事,往往比纯粹的学术理论更能打动人心,更能激励后人。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对长者的祝福,更是一份对中国史学薪火相传的庄重承诺。

评分

能收到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盛大的学术聚会。王曾瑜先生,这个名字在史学界早已是如雷贯耳,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明史的那些篇章,可以说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而这次的祝寿文集,更是将这份敬意和爱戴凝聚成文字,送到了先生的手中。我还没仔细阅读,但仅仅是看到这厚重的一叠,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谊和学术分量。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些文章中,是否会有学者回顾王先生是如何从青年学者成长为一代大家的心路历程,其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学术探索和思想转变。这种个人成长的故事,往往能给后来者以极大的启示。同时,我也很期待看到,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是如何围绕着王先生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的,他们是接受、是补充,还是提出了新的观点?这种学术上的“对话”,正是推动史学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集学术性、思想性和人情味于一体的珍贵文献。

评分

拿到《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的那一刻,我的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八秩,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年岁,更是多少年来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的证明。王曾瑜先生,他的名字与中国古代史研究,尤其是明史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师长,影响了无数后辈。我猜想,这本集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对王先生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王先生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我个人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文章,深入探讨王先生在某些史料解读上的独到之处,或者是在某个历史事件上的创新性见解。这些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学者的学术眼光和研究深度。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这些文章是否能够触及到王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深刻体会,以及他对年轻学子们在治学态度上的谆谆教诲。这种师道传承的篇章,会让这本书更具温度和意义。

评分

看到《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的封面,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王曾瑜先生,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名字,与严谨、深刻、创新这些词语紧密相连。这次能够有这样一本集子来庆祝他的八十寿辰,我觉得对于整个史学界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非常好奇,在这些由不同学者撰写的文章中,是否会有一些关于王先生的治学方法和研究范式的探讨?这些方法,想必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史学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同时,我也期待能够看到,书中是否有对王先生研究过的某个具体历史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的讨论。这种学术的“接力”,正是历史研究不断前进的体现。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位杰出学者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史学事业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激动和感慨的。王曾瑜先生,这位在历史学领域耕耘了一辈子的学者,他的名字仿佛就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座丰碑。这本书的诞生,是对他八十年人生旅程的最好献礼,也让我们这些后学者有了一个近距离感受他学术风骨和人格魅力的绝佳机会。我个人对明史尤为关注,而王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猜测,书中一定会有不少关于明代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精彩论述,而且很可能蕴含着先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不仅仅是宏观的论述,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先生在微观史料挖掘和解读方面的功力,那些往往隐藏在字缝里的真相,在先生的笔下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这本书作为祝寿文集,想必也充满了学界同仁对先生的深情祝福和由衷赞美,这些溢美之词背后,一定是对先生长期以来在学术上、在为人处世上的高度认可。这种学术与人情交织的文集,其价值是多层面的,既是学术研究的参考,也是情感交流的载体,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这本书就像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觉珍贵。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时期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敬佩王曾瑜先生的学术造诣。他的著作,我至少通读过几部,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刻的理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次得知他八秩寿辰之际,能够出版这样一本汇集了众多学者心意的文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猜想,这本《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论文的汇编,更是一份凝聚了无数心血和情感的礼物。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文章,能够回顾王先生的学术生涯,梳理他主要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他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史学大家。同时,我也相信,书中一定会有不少学者结合自己研究的领域,与王先生的研究进行对话,甚至是受到王先生的启发而展开的新的研究。这样的交流与碰撞,本身就是学术进步的动力。这本书的出现,不仅是对王先生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整个中国史学界的一次梳理和展示,其意义深远,影响广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界浓厚的敬意和深厚的情谊。王曾瑜先生,他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家,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高度和一种严谨的精神。能够集结这么多学界同仁为他祝寿,这本身就说明了先生在学术界和人品上的影响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会有一些关于王先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文章,或者是在某个研究领域开拓新方向的论述。这些内容,无疑将对我们这些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启发。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是否有学者在文中提及王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人故事,或者是在学术交流中与他互动的情景。这些鲜活的细节,会让这位史学大家更加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集学术价值、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珍贵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