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预感,未来这本书将成为博物馆学的经典之作。
——伊丽莎白?梅里特(未来博物馆中心创始人)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过20次“我们馆应该这么做的!……”《参与式博物馆》是一份引起我们共鸣的宣言书,而且将在今后的数十年对博物馆的业务实践和观众体验的转型带来巨大影响。
——埃里克?西格尔(纽约科学馆馆长)
西蒙用一种可读性强、与读者交流的语调,向我们展示了众多在现实世界中如何吸引和增强公众参与的案例和策略,并给博物馆观众和博物馆各方传递出实实在在的价值。如果你想你的博物馆也和观众建立密切的联系,那在现在这个时代你就不得不要看看本书提到的种种新方法。
——丹尼尔?斯博克(明尼苏达历史中心主任)
西蒙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她善于把读者引导到未知的领域,而且把一批实用的理论表达地通俗易懂。这本书是以实地研究和理论构建作为基础的,不仅激发人们对于博物馆未来的思考,而且给博物馆工作实践带来诸多帮助。
——莱斯利?贝德福德(银行街教育学院课程主任)
这本书热情的语调激励着新一代博物馆从业人员去重新审视如何与我们的观众进行互动。这本书从头到尾充满了发人深思的案例分析、访谈记录以及个人经历,让我们在探索参与式设计的新征程上有了指引。总之,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品味再三。
——布鲁斯?怀曼(丹佛艺术博物馆技术部主任)
如果说从展览建设入手来有效地提升博物馆的品质是对博物馆业务主干的一次浇灌,那么参与式博物馆便是对博物馆运营实践的一次领异标新的尝试,是从主干生长出来的支芽,这对于提升博物馆展览的传播效应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严建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还在为开发博物馆观众参与项目发愁吗?读读这本书,那些观念上的困扰,以及实践中的挑战,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对策,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激荡出新的创意,在支持观众学习的同时,强化博物馆的发展能力。
——宋向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参与式博物馆不再坚守博物馆的唯独正确性,而是放低姿态(并非降低水平和质量),放下架子,与公众形成对话与交流,于是博物馆作为公共平台或媒介的作用就立刻凸显出来了。
——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学与人类学教授)
不论是第三次革命,还是博物馆2.0,面对前所未见的变化和机会的博物馆不免彷徨,尤其迫切地需要兼具理论前瞻和实用指南的好书,《参与式博物馆》的出现适当其时。
——徐坚(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妮娜?西蒙的《参与式博物馆》奠定了21世纪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基础,但并不存在全世界博物馆通用的万能模板。所以,我们在“参与式博物馆”工作坊教学过程中提醒大家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体验的本质具有在地性,从而建议参与式博物馆需结合中国国情来操作。
——Riemer Knoop(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莱茵瓦德学院教授)
妮娜?西蒙(Nina Simon),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兹市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华盛顿大学博物馆学系兼职教授,毕业于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曾为全球上百家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和参与式项目设计。2010年出版《参与式博物馆》,该书在博物馆界大受好评,荣登美国博物馆协会2010年度佳畅销书榜首,她也因此被《史密森学会会刊》誉为“博物馆的远见者”。2012年荣获美国博物馆协会南希?汉克斯奖。此外,她还设有人气博客“博物馆2.0”,并在TED等平台上向博物馆界及公众传播其参与式博物馆理念。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 言 为什么要参与?
第1章 参与的原则
让参与变得形象化、可操作
让参与发挥大效用
参与是个什么样子?
谁来参与?
观众参与的成果
参与的工作原理
第2章 参与从“我”开始 -
观众优先 -
把观众视作不同的个体
现实世界的个人资料 -
文化机构观众个人资料模式设计
文化机构个性化的实践
在场体验的个性化
个性化与观众回访
会员制很重要
第3章 从“我”到“我们 ”
网络效应
社交体验的技术屏障设计
平台和价值
平台设计的创意路线
平台与权力
第4章 社交实物
如何才能成为社交实物?
给社交实物设计平台
现实世界的社交平台
向观众提问
导览有助于社交体验
刺激性展示设计
给观众社交指导
分享实物
第5章 界定你想要的参与模式
参与的模式
参与和文化机构使命
参与的战略价值
第6章 让观众成为贡献者
贡献型项目的三种方法
示范出你所期待的观众参与行为
处理观众的贡献
观众对贡献型项目的回应
第7章 与观众合作
两种合作
安排合作
工作人员在合作型项目中的角色
研究型项目中的合作
与一般观众进行合作
一般观众对于合作型项目的回应
第8章 与观众共同创造
设计共同创作的平台
共同创造与馆内文化
第9章 招待参与者
把招待作为深层次交流的试点
在社区艺廊办展
第10章 评估参与式项目
评估影响
开发有意义的评估工具
渐进评估和及时调整
让参与者也加入到评估中来
第11章 参与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参与和馆内文化
工作人员管理参与的策略
参与式项目的长效管理
参与式项目的永续发展
参与式博物馆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节选
关于作者
自从看到《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的书名,我的脑海里就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逛博物馆,但有时也会觉得,和展品之间隔着一层玻璃,感觉有些疏远。尤其是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文物,总觉得它们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太遥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给我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让我看到了博物馆未来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什么样的“参与式”模式,能够真正拉近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让参观过程充满惊喜和启发。 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2.0时代”的内涵。是仅仅指技术的进步,比如通过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还是说,它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理念转变,让观众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深度参与到博物馆的运作和发展中来?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非常规的展览形式,例如,让观众参与到文物的修复过程的模拟中,或者鼓励他们为展品撰写新的解读,甚至组织公众参与到藏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些都让我觉得,博物馆将变得更加“有温度”,也更加“有生命力”。
评分《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立刻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古今的桥梁,是保存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然而,在信息爆炸、互动体验至上的当下,传统的博物馆模式似乎正面临着转型期的挑战。我满怀期待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如何让博物馆打破固有的藩篱,拥抱“参与式”的理念,真正迈入一个更加生动、更加互联互通的“2.0时代”。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具体地阐释“参与式”的定义,以及它在博物馆运营和发展中的实际应用。是仅仅指技术层面的互动,例如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观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还是说,它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理念,比如鼓励观众参与到展览的策划、内容的创作,甚至是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中来?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极具前瞻性的案例,例如,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与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如何设计能够激发观众创造力的互动项目,甚至是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让观众能够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共同丰富博物馆的内涵。
评分《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单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博物馆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认为,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古今的桥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的博物馆模式似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被动的参观者,而是渴望更深入的互动,更个性化的体验,更积极的参与。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正是对这种趋势的积极回应,让我看到了博物馆拥抱未来的可能性。 我尤其好奇,书中将会如何定义和阐释“参与式”的内涵。它是否仅仅指技术层面的互动,比如VR、AR的应用,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还是说,它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理念转变,让观众能够从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文化的共建者,甚至成为博物馆的“共同策展人”?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创新的展览模式,例如,鼓励观众分享自己与展品相关的个人故事,或者通过众包项目,让公众参与到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这些都将极大地丰富博物馆的内涵,使其不再仅仅是历史的陈列,而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社区。
评分《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这个书名,着实让我心生向往。我一直认为,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传承文化的载体。然而,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互动至上的时代,传统的博物馆模式似乎有些跟不上步伐。人们渴望的,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观看,而是主动地参与,去感受,去思考,去创造。所以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了解未来的博物馆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详细地阐述“参与式”的理念,以及它在“博物馆2.0时代”中的具体体现。我猜测,这不仅仅是关于科技的革新,例如引入VR、AR技术,而是更深层次的关于观众与博物馆关系的重塑。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让观众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建者,甚至文化体验的共同创造者。或许,书中会介绍一些创新的互动展览模式,让参观者能够亲身参与到历史场景的模拟中,或者鼓励他们分享自己与展品相关的故事和感受,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多元、鲜活的博物馆生态。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仅仅是书名——《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就足以激发起我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对博物馆抱有深厚的情感,它们是历史的容器,是文化的殿堂,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然而,在日益数字化的今天,传统的博物馆模式似乎面临着挑战。人们渴望更深入、更个性化的体验,而“参与式”这个词,恰恰点出了这种趋势的精髓。我不禁设想,未来的博物馆将不再是冷冰冰的展柜和单向的讲解,而是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甚至充满活力。 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阐释“博物馆2.0时代”的内涵。是仅仅指技术手段的革新,比如引入VR、AR,还是更深层次的理念转变?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让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例如,通过互动装置,让观众能够亲手操作,去感受文物的质感,去模拟历史场景;抑或是通过众包项目,让观众参与到藏品的收集、整理、解读过程中,成为博物馆的共同创造者。这不仅仅是展示,更是一种共建。我甚至在想,是否会有关于如何打破博物馆围墙,将展览延伸到社区,融入日常生活,甚至利用社交媒体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案例分析。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来博物馆的大门。
评分坦白说,我对于“参与式博物馆”这个概念,一开始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解。它听起来很时髦,但具体如何落地,我脑子里还是一片模糊。不过,正因为这种模糊,我才更加期待《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这本书。我猜测,作者一定对现有的博物馆模式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从中提炼出了“参与”的关键。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某个博物馆是如何通过设计一系列互动展览,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历史;又或者,是如何鼓励观众上传自己与展品的合照,并分享他们的个人解读,从而形成一个多角度、立体化的叙事。 我特别关注的是,这种“参与”是否会触及到博物馆的“策展”环节。我好奇,是否会有这样的尝试:让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展览的主题选择,甚至是展品的遴选过程中?这听起来颇具挑战性,但也极具吸引力。如果普通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博物馆的内容呈现,那无疑会大大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探讨如何平衡专业性与公众的参与度,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允许更多元的声音和视角进入。这本书,或许能解答我心中对于“博物馆如何更好地连接观众”的诸多疑问。
评分读到《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博物馆是承载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宝贵殿堂,但有时也会觉得,它们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距离。而“参与式”和“2.0时代”这两个词,则让我看到了博物馆新的可能性,让我相信它们可以变得更加鲜活、更加贴近我们。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未来博物馆将呈现出怎样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 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具体地阐述“参与式”的概念。是仅仅指技术上的互动,比如通过触摸屏、VR设备,让观众能够与展品进行简单的互动?还是说,它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理念,让观众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博物馆的活动中,甚至参与到博物馆的运营和发展中来?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极具创新性的展览案例,比如,让观众亲手模拟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或者鼓励他们为展品创作新的故事和解读。这些都让我觉得,未来的博物馆将不再是冰冷的知识殿堂,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互动性的文化空间。
评分读到《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博物馆未来的画面。我一直以来都对博物馆情有独钟,认为它们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宝贵空间。然而,我也常常感受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的博物馆模式似乎离大众越来越远,参观者往往只能隔着玻璃,静静地欣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博物馆转型的希望,让我对未来的博物馆充满了期待。 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定义“参与式”这一概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互动,更是指观众如何能够深度介入到博物馆的活动中来。我猜测,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创新的展览设计,让观众能够亲手操作,去感受文物的质感,去模拟历史的场景。又或者,书中会探讨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让博物馆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让更多人能够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来博物馆的大门,让我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有生命力的博物馆。
评分《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这个书名,像是一声来自未来的召唤,让我对博物馆的想象瞬间被拓宽了。我一直觉得,博物馆不仅仅是历史的陈列室,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过去与未来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追求个性化体验的时代,传统的博物馆模式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充满好奇地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如何才能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如何才能让观众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生动、有意义的文化空间。 我尤其关注的是,“参与式”这一概念在书中将被如何具象化。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互动,比如 VR/AR 的应用,还是更深入地触及到博物馆的策展、研究、教育等各个环节?我设想,书中或许会详细介绍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例如,博物馆如何通过众筹项目,鼓励公众参与到特定藏品的收集和修复中;又或者,如何设计一些互动性极强的展览,让观众能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甚至参与到虚拟历史场景的构建中。这些都将极大地改变我们对于博物馆的认知,让博物馆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文化实验室。
评分读到《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博物馆的过往回忆。那些安静的展厅,肃穆的文物,总给我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博物馆能够更加“接地气”,让参观者感觉自己是其中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旁观者,那该多好。因此,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理念,指导博物馆如何从传统的“陈列室”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体验场”。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参与”的。是仅仅指技术上的互动,比如触摸屏、VR设备,还是更包含了精神层面的互动,比如鼓励观众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参与到博物馆的研究和教育活动中?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创新的教育项目,例如,让学生们扮演历史人物,进行情景再现;或者,组织社区居民一起讲述与当地历史文化相关的个人故事,并将其转化为展览的一部分。这些都将极大地丰富博物馆的内涵,使其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的交流者和文化的共建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