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簡史(第二捲)上、下冊
定價:248.00元
作者:王揚宗,曹效業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595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2.82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全麵梳理瞭60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的發展曆程,以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親曆資料等為基礎,記錄瞭院屬科研、公共支撐和公司企業等單位的概況、機構沿革、科研方嚮的發展演變、重要科研成果、人纔教育和創新文化建設等各方麵的發展情況及其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全書附有大量的統計數據,學術性與資料性兼具。
本書既可作為廣大科研人員、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學者、曆史學者等專業人員的案頭工具,也可供對中國當代史、當代科技史感興趣的讀者參閱。
目錄
第二捲(上冊)
前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係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颱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籌)
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智能機械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閤肥分院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捲(下冊)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國傢科學圖書館
科學時報社
科學齣版社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東方科學儀器進齣口集團有限公司
國科光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
北京中科資源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技産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得相當有格調,米白色的封麵配上深沉的墨綠色字體,一眼看上去就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雖然我手裏拿的隻是其中的一冊,但光是觸摸那略帶紋理的紙張,就能感受到齣版社在細節上下的功夫。你知道,對於這種嚴肅的學術曆史著作來說,視覺上的體驗其實是打開閱讀興趣的第一把鑰匙。很多專業書籍常常忽略瞭這一點,封麵設計得平淡無奇,讓人望而卻步。但“院屬單位簡史”這套書明顯在這方麵做瞭功課,它成功地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兼顧瞭讀者的審美需求。翻開內頁,字體的選擇也頗為考究,既保證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又不失清晰度,尤其是一些老照片和舊文件的影印件,處理得非常精細,細節還原度很高,這對於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整體來看,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捧著的不是一本普通的資料匯編,而是一件用心打磨的作品,它的外在形態,已經為即將展開的深厚內容做好瞭最好的鋪墊。
評分從學術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這套“簡史”提供瞭一個極為寶貴的參照係,它展示瞭如何進行係統性的機構曆史梳理和編纂工作。對於任何想要研究中國現代科學體係是如何建立和運作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工具書”。它不僅僅是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展示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在特定曆史背景下,這些機構是如何被塑形的”。這種對曆史脈絡的梳理能力,對於構建更宏觀的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圖景,具有奠基性的意義。我尤其欣賞它在保持客觀公正性上的努力,盡管涉及到曆史上的某些爭議性時期或決策,編撰者也盡量采用瞭剋製和審慎的筆調,力求還原事實原貌,而不是進行主觀的價值評判。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得它不僅是一部曆史讀物,更是一份值得信賴的學術信物。
評分閱讀這類帶有強烈紀實色彩的著作時,最考驗作者功力的地方就在於如何平衡“史料的堆砌”與“敘事的流暢性”。我發現這套書在這一點上處理得相當老道。它顯然是基於海量的檔案資料整理而成,很多數據和事實是毋庸置疑的硬核乾貨,但編撰者似乎很有意識地避免瞭將書寫成枯燥的年鑒。他們巧妙地穿插瞭一些關鍵節點的敘述性文字,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機構沿革,讀起來竟然有種時間推移的帶入感。這就像是看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盡管每一幀畫麵都是真實的影像資料,但通過專業的敘事節奏控製,信息量巨大的內容被消化成瞭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故事綫。這對於非專業齣身的普通讀者來說,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也使得那些專業領域內的人士在迴顧曆史時,能夠獲得更清晰的脈絡感,而不是淹沒在繁復的行政記錄之中。
評分每當讀到一些描述早期科研工作條件的段落時,總會油然而生一種敬意與感慨。那個年代,資源匱乏,物質條件極其艱苦,但科研人員那種近乎偏執的熱情和堅守,是如今許多人難以想象的。比如關於某些實驗設備從零開始的引進、自製過程的描述,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白手起傢”的艱辛。比起現在便捷的科研環境,早期科研機構的建立和發展,更像是一場對意誌力的考驗。這種曆史的對比,不光是知識上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創新”的真正含義——創新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精神上的不屈服於睏境。讀完這些記載,總感覺自己也受到瞭某種無形的激勵,仿佛能感受到那一代科學傢們投身科研時的那種純粹的、不計個人得失的理想主義情懷。
評分我個人對於曆史的興趣點往往集中在那些“幕後英雄”的故事上,那些推動時代車輪默默前行的小機構和小人物。通常情況下,宏大的敘事很容易掩蓋掉這些重要的細節,我們總能記住那些閃耀的名字和著名的事件,卻很少去深究支撐這些成就背後的組織架構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來的。因此,閱讀過程中,我更關注的是那些組織機構的變遷軌跡,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職能側重是如何調整的,以及這些調整背後所代錶的時代風嚮。我尤其留意瞭那些關於院係閤並、搬遷、以及名稱變更的記載,每一次微小的變動,背後都牽扯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命運和方嚮的抉擇。這種自下而上的觀察視角,讓我對整個科研體係的韌性與適應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遠比單純閱讀某個重大科研成果的介紹要來得更有血有肉,更能體會到“篳路藍縷”的真實含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