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亲子携手 走出成长困境——写给初中生家长
定价:36.00元
作者:孟育群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041804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初中阶段相当于少年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长身体、长知识,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青春发育期,又是“亲子关系危机期”。面临新形势,少年期孩子的发展极其复杂,充满矛盾。本书理论联系实际,较全面地向家长阐述了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平稳度过青春期。
目录
前言
章 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第二章 现代家长应具有的教育素质
第三章 认识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第四章 亲子关系与少年成长
第五章 少年期的亲子沟通
第六章 引导孩子学会做人
第七章 指导孩子学会学习
第八章 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
第九章 提高孩子的伙伴交往能力
第十章 指导孩子学会生活
第十一章 帮助孩子做好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
第十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十三章 离异家庭的子女教育
第十四章 重视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后,我把它放在了床头柜上,时不时会拿起它翻上几页,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在跟你耳提面命。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强调了“携手”二字,很多育儿书籍往往只关注家长的调整,但孩子本身也需要被赋权,被看到。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而不是我们单方面地替他们规划一切。例如,在选择兴趣班、规划周末时间这类问题上,家长如何适当地放手,让孩子承担选择的后果,并从中学习责任感。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直接的命令有效得多。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引导性提问清单”,那就太棒了,这样我就可以在日常交流中更有章法地运用起来,慢慢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角落里发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为我儿子最近的成绩下滑和日益疏远的态度感到焦头烂额。这本书的装帧很朴实,没有花哨的修饰,这反而让我觉得它更像是那种经过时间沉淀、内容扎实的工具书。我快速翻阅了一下目录,里面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比如“叛逆期的心理剖析”、“如何应对学业焦虑”、“构建积极亲子关系的三部曲”等等,这些标题都精准地命中了我的痛点。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如何处理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那一节,因为我发现,一旦涉及到手机,我们之间的火药味就十足,任何理性的讨论都会迅速升级为争吵。我希望作者能给出一些巧妙的、不以对抗为前提的解决策略,比如如何在允许孩子拥有自主空间的同时,确保他们不至于沉迷其中。如果能有心理学家的专业视角来佐证,那就更好了,能让我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从而减少我的情绪化反应。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亲和力,那种淡雅的蓝色调让人感觉非常宁静和可靠,仿佛翻开它就能找到解决难题的钥匙。我首先被书名吸引,"亲子携手 走出成长困境",这直击了无数初中家长的心窝。初中阶段,孩子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却又还没完全成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小世界,我们做家长的常常感到无力,不知道该如何介入,更别提“携手”了。这本书的作者名字很陌生,但封底的简介里提到了一些实用的案例分析,让我觉得这可能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真正能落到实处的指导手册。我尤其期待里面关于如何沟通的章节,因为现在的孩子,一个眼神、一句不耐烦的“知道了”,就能把我们推到九霄云外,如何搭建一座既有爱又不失原则的沟通桥梁,是摆在我面前最大的挑战。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对话脚本,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多倾听”这种老生常谈上。
评分我是一个对育儿书籍持谨慎态度的家长,因为市面上太多“速成班”式的指导,读完感觉像是吃了速效药,一阵猛冲后效果全无。这本书的厚度适中,给人一种“重在质不在量”的印象。我最看重的是它对“情绪管理”的着墨程度。初中生情绪波动大,我们家长常常被他们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最后不仅问题没解决,还把亲子关系搞得一团糟。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区分“孩子的情绪”和“孩子的问题”的技巧,教会家长如何在孩子情绪风暴中保持自己的定力,并找到一个安全窗口去处理实际的困难。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当我感到愤怒或沮丧时,我应该先处理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去面对孩子,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它似乎承诺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更长久、更智慧的陪伴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字体排版非常舒服,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这对于一个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职场父母来说,无疑是个加分项。我之前读过几本育儿书,很多都冗长拖沓,读完一本下来,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高深的哲学课,却记不住任何实用的招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似乎更接地气,从我翻阅的几页来看,它似乎更倾向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观点,这让人更容易代入自己的情境去思考。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有关于如何处理“第一次考试失利”的章节。我的孩子一向自我要求高,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我们家长在旁边着急,越是安慰,孩子可能越觉得我们在施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的具体方法,让他们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从中学习和恢复的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