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哈佛的科学课
定价:29.80元
作者:朱立春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576484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汲取了哈佛大学300多年来科学教育思想的精髓,以科普大讲堂的方式,讲述青少年应该理解和掌握的科学常识,从物质循环到能量守恒,从亚原子微粒到宇宙天体,从万有引力到时空隧道,从生态系统到生命的进化,从地球的历史到宇宙的未来,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医学、天文学、地球地理、数学等各学科门类。本书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解释了科学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这些科学概念会帮助读者理解科学的本质,具有的出版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能量的探索
n我们可以利用92 种元素结合生成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从而形成一个行星。但是,如果我们只有这92 种元素及其化合物,那几乎什么都不能发生。这个行星将会变得十分“枯燥”。“枯燥”的行星缺乏地球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能让物体自由移动的能量。
n若没有能量,我们甚至连“枯燥”的星球也造不出来。因为把元素结合成化合物需要大量能量,把这些化合物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去也需要大量能量。
n那能量是什么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能量这个词。看见人们跑步或做运动,我们就会说他们精力旺盛。我们的住宅和汽车消耗着巨大的能量。我们能从太阳光中感受到能量,也能从食物中汲取到能量。
n同时,能量也是一个科学用语。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能测量出一勺冰激凌、滚烫的石油层、一升汽油、一场飓风或一节电池中蕴藏了多少能量。同样,利用科学,我们也能测算出老虎在奔跑中会消耗多少体能。
n科学虽然能非常地测量出能量,而给“能量”下一个定义却并不简单。一种官方科学定义认为,能量是移动物体的能力。若以这个定义为依据,你如果提三大包重物上山,那么因为移动了物体,你也就消耗了能量。但是,如果一个非常残忍的人让你提着同样的三大包重物站立不动一个小时,那么按照这个定义,由于你没有移动物体,也就没有消耗一点儿能量。
n在本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会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能量”的科学含义。相反,我们会研究一些涉及能量的科学场景,作为我们学习词语含义的方法。尤其对那些具有深层次含义的词,例如能量或爱,这个方法尤为有效。
n你们会如何定义“爱”?相信任何一种定义都会包括爱的不同形式。例如,我爱我的家庭,然而我对妻子、父亲、女儿和兄弟的爱却是不同的。同样,我也爱日落、爱流行音乐、爱朋友、爱写书、爱在树林中散步、爱我的扎染实验室外套、爱金钱、爱我的床以及小鸟唱歌的声音。以上所有的这些都定义了“爱”的含义。
n和“爱”一样,能量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词语。回溯到20 世纪,“披头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写了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所有你需要的能量》。
nn
n
能量的形式
n与“枯燥”的行星不同,地球上既有物质又有能量。物质即是我们这个世界,而能量则能移动物体、提高温度、融化固体以及使液体沸腾。总之,能量能引起物质的变化。
n摩擦你的双手,你从哪儿获得能量来做这个?其实,我们所需的能量就来自于储存在食物中的化学能。还记得前两课中提到的光合作用吗?食物中的化学能就来自于太阳光能。因此,你能够摩擦双手,就是因为能量由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再转化为动能。
n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才发现光、运动、电、热都涉及能量。现在, 我们把它们称为能量的不同形式,且可相互转化。
n那么在摩擦双手的过程中,能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随着双手的摩擦,动能转化成了热能。这一运动转化为热的现象,在科学家研究能量概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n为了研究能量的不同形式,科学家测量出了从量的动能中所能获得的热量。的科学家本杰明·汤姆森是尝试相关实验的人。本杰明于1753 年生于马萨诸塞州,他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英国做间谍工作。在其间谍身份被揭穿之后,他不得不离开他的妻子和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只身逃往欧洲。
n在欧洲,本杰明继续为不同的国家做间谍。同时,在科学研究方面,他也做出了的贡献。他发明了高效率壁炉,及件用来测量光能的器具。另外,他还自创出制作咖啡的现代水滴法。并且,本杰明还为穷人建立了一整套家务工作系统,同时也为军队的组建与管理提出了非常有效的建议。
n在军队工作期间,本杰明研究了在大炮钻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他做了一个实验,让套着缰绳的马绕圈跑,从而转动金属钻孔器给大炮钻孔。同时,用水把大炮完全覆盖。钻孔器与大炮摩擦所产生的热量提高了水温。他描述道,在没有明火加热的情况下,可以用这种方式把12 升的冷水加热至沸腾,旁观者都惊呆了。
n许多实验,包括本杰明·汤姆森所做的试验在内,都证实了:能量的形式发生改变时,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再生。这一结论终演变为的“能量守恒定律”。这律表明,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无论如何,总能量总是保持不变。
n乍一看,这一科学定律并不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周一我们给汽车加满油之后,在一周内行驶了500 千米,到了周日我们就不得不再次加油。当地的能源公司向我们收取用于住宅暖气的汽油或天然气费用时,如果我们拒绝付账,并写信给公司理论,说“能量守恒定律”表明我们并没有消耗能量,那结果会怎样?
n其实,能量守恒定律立足于更广的能量视角。当我们使用暖气时 ,我们只注意到了燃料与房间里的热量。而能量守恒定律则同时关注溢出房间的热量,虽然这些热量逃逸到大气中,向外太空扩散,但它们永远都存在,不会被破坏。并且,燃料(例如天然气、石油或木材)释放出的热量与燃料中的化学能相等。我们应该付电费或天然气费用,并不是因为我们破坏了能量,而是因为我们消耗掉了量以方便形式贮存的能量,从而使能量变成了另一种可利用性较低的形式。
n……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充满智慧。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即便是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步理解其中的奥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概率”的时候,用了一个关于抛硬币的例子,通过大量的抛掷来展示概率的统计规律,这比单纯的数学公式更能让我直观地感受到概率的魅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进行一次轻松愉快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启发。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科学的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光合作用,本来以为会是艰涩的化学公式和生物过程,结果作者却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植物比作辛勤的“太阳能厨师”,将二氧化碳和水比作食材,最终“烹饪”出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和能量。这种解读方式,瞬间就让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身边的绿色植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理论的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才发现它在实践性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提供了许多可以亲身尝试的小实验和观察方法。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制作一个简易的“感应灯”的教程,虽然过程有些磕磕绊绊,但最终成功点亮灯泡的那一刻,我体验到了科学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体验,不仅加深了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被作者对细节的观察能力所折服。他能够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科学道理,让人忍不住感叹“原来是这样!”。比如,书中有一章节探讨的是“惯性”,我一直以为惯性只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和我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作者却结合了开车刹车、跳跃落地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详细解释了惯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甚至还提到了如何利用惯性来提高运动表现。读完这一段,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和惯性打交道,并且已经在不自觉地运用它了。这种“显而易见”却又被忽略的科学,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传递的科学精神。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引导。作者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用科学的眼睛审视周围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证伪主义”的那部分内容,它打破了我对科学的刻板印象,让我明白科学并非是绝对真理的集合,而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进步的过程。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它让我不再盲目相信,而是学会去寻找证据,去分析逻辑,去做出自己的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