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 吴秀明 9787308143844

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 吴秀明 97873081438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秀明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文学期刊
  • 社团文学
  • 流派研究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吴秀明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ISBN:9787308143844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43844
商品编码:294763798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
作者 吴秀明
定价 65.00元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8143844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780000
页码 500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本书为吴秀明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文献史料丛书”之一,系浙江大学文科高水平学术基金资助项目之一。当代文学期刊是当代文学活动*为重要的承载者、记录者,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运行、当代文学创作格局的形成以及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的兴起都与当代文学期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过来,期刊也便成为进入这些领域展开研究的重要依托。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本编中将这两者的相关史料归入同一版块之下。

   文摘

   序言

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文化思潮的织锦与时代回响 文学,如同一面折射社会风貌的镜子,又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其发展脉络与时代思潮息息相关。在这条河流中,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孕育新思想的温床,是汇聚志同道合者的灯塔,更是引领文学革新的旗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代文学成就,而是试图深入探讨这些文学“细胞”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幅壮阔的文化图景,并深刻揭示它们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 文学期刊:思想的播撒者与先锋的呐喊 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作品的集中发表平台,其诞生与发展本身就折射出社会文化传播方式的变迁。从早期的手抄本到印刷术的普及,再到如今的数字媒体,期刊的形式在演变,但其核心功能——传播思想,却始终未变。 在近代中国,西方文化的涌入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催生了一批具有启蒙意义的文学期刊。这些期刊,如《新青年》、《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等,不仅仅是刊载小说、诗歌、散文的阵地,更是新文化运动的“司令部”。它们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道德,为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期刊上,鲁迅的杂文犀利如刀,揭示国民性的弱点;胡适的白话小说,倡导新的人生观;冰心的诗歌,传递母爱与童真。每一篇文字,都凝聚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思考,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对文学自身使命的探索。 进入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期刊更是肩负起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引导创作方向的重要使命。各大专业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收获》、《小说界》等,成为作家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成为读者了解文学前沿动态的窗口。它们不仅刊载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也积极组织文学评论,引导理论探讨,为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期刊的选稿标准、栏目设置、评论文章,都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文学潮流,也塑造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文学品味。 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期刊往往是先锋文学的孵化器。那些大胆实验、挑战传统、探索新形式的作家,往往首先在小型、非主流的期刊上找到发表的空间。这些“地下”或“边缘”的刊物,如同文学世界的“实验室”,允许各种奇思妙想的碰撞与试验,最终为文学注入新的活力。期刊编辑的眼光、对新事物的敏感,以及与作者之间形成的默契,共同推动着文学的边界不断拓展。 二、 文学社团:思想的熔炉与精神的家园 如果说文学期刊是思想的播撒者,那么文学社团则是思想的熔炉与精神的家园。文学社团的成立,往往源于一群有着共同文学理想、相似审美情趣的作家、评论家和爱好者的聚集。在这里,思想得以碰撞,灵感得以激发,创作得以磨砺。 从中国古代的“唐宋八大家”到近代西方的“沙龙文化”,再到现代的各种文学创作小组,文学社团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核心功能却是相同的:提供一个交流、互助、共同进步的平台。 在中国近代,像“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等文学社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分水岭。文学研究会以“为人生”为宗旨,提倡现实主义创作,影响深远。创造社则以“为艺术”为旗帜,鼓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为文学注入了新的艺术追求。语丝社的成员,则以辛辣的幽默和深刻的讽刺,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展现了独特的文风。这些社团的成员们,在聚会、讨论、联名创作、组织活动中,不仅深化了彼此的艺术认识,也共同塑造了当时的文学风貌。他们的宣言、论战,往往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直接影响着后来的文学发展方向。 在当代,文学社团的形态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线下聚会,网络文学社团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社团,无论是以某一文体(如诗歌、小说)、某一主题(如科幻、奇幻)、还是某一地域为纽带,都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这些社团中,新人的作品得以点评,经验得以分享,创作的瓶颈得以突破。社团的活力,往往在于其成员的积极参与和社群的凝聚力,它们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文学社团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孕育流派。当一个社团内部的成员在创作理念、艺术手法、哲学思考上形成高度一致,并且这种一致性在外界产生显著影响时,一个文学流派便可能由此诞生。社团成员的共同创作,共同探讨,就像是将不同的思想熔炼在一起,最终锻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学“品牌”。 三、 文学流派:时代精神的旗帜与艺术的变奏 文学流派,是文学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一群具有共同创作倾向、艺术风格和思想主张的作家群体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特征的文学现象。它们如同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坐标”,标志着不同时代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 文学流派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时代思潮的涌动、社会现实的冲击、前代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个人天才的闪耀,都可能成为催生新流派的土壤。 例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兴起,都与当时的社会变迁和思想解放息息相关。现实主义作家,如茅盾、老舍,他们深刻关注社会底层,揭露社会不公,用朴实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人民的生活。浪漫主义作家,如郭沫若,他们追求个性的解放,抒发澎湃的激情,在诗歌中展现了豪迈与奔放。而引入的现代主义思潮,则带来了更加注重内心世界、探索意识流、形式大胆创新的作品,如施蛰存、戴望舒的作品,展现了对现代都市生活和个体心理的独特描绘。 流派的存在,并非意味着孤芳自赏。不同流派之间往往存在着对话、碰撞甚至论战,这种“张力”恰恰是文学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当一个流派过于僵化,新的流派就会应运而生,挑战旧的模式,带来新的艺术血液。这种新旧流派的交替与融合,构成了文学史不断前行的阶梯。 更进一步,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文学期刊和文学社团的推动。期刊为某一流派的作品提供发表平台,评论文章为流派的理论构建提供支撑。社团则为同一流派的作家提供交流和壮大的机会,共同确立流派的艺术主张和精神标识。反过来,一个成熟的流派,也会反过来影响期刊的选稿方向和社团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塑造的良性循环。 结论: 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动态的文学生态系统。期刊是思想的传播者,社团是思想的熔炉,流派是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们共同编织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宏伟画卷,记录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思想探索与艺术追求。 深入研究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文学作品本身的演变,更能够洞察一个时代的文化脉搏,理解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复杂。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发展,是理解文学发展规律,挖掘文学宝藏的金钥匙,也是认识文化如何塑造个体,又如何被个体所塑造的深刻途径。本书正是致力于揭示这一层层深入的联系,带领读者穿越文学的历史长河,感受思想的激荡,体验艺术的魅力,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我被书中对于文学期刊发展的宏大叙事所震撼。它并非简单罗列,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挖掘出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珍贵资料。从创刊的缘由、编辑的方针,到文章的风格、读者的反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考证和梳理。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编辑在陋室中辛勤耕耘,为了一片思想的净土而不懈努力。而那些文学社团,则更是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反叛的精神。它们是思想的温床,是才华的孵化器,许多日后名震文坛的大师,都曾是某个文学社团里初露锋芒的青年。书中对这些社团的形成、发展、解散的描绘,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流派的形成,则如同一场场激烈的辩论,是文学理念的交锋,是风格的探索。吴秀明先生对这些流派的界定、代表人物、核心主张的分析,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让我对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生态图景,让我们得以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审视和理解文学的演进。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展现的文学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吴秀明先生并非孤立地研究文学现象,而是将文学期刊、社团和流派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我读到了在革命的洪流中,文学所扮演的角色;我读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文人的呐喊与担当;我也读到了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文学所经历的转型与探索。文学期刊,往往是时代声音的集散地;文学社团,是思想萌芽的温床;而文学流派,则是时代精神在艺术上的具体呈现。作者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细致解读,让我们看到,文学并非是象牙塔中的空谈,而是与社会生活、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存在。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文学的力量,不仅在于其艺术之美,更在于其对时代的反思、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朴而充满力量的文字,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文学年代。作者吴秀明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细致地梳理了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又悄然隐退的文学刊物所作的详尽介绍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纸张的堆叠,更是那个时代思想碰撞、文化传承的载体。那些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文学社团,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无数青年人的文学梦想,推动了文学创作的革新与发展。而随之兴起的各种文学流派,则更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读罢此书,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那些曾经模糊的名字和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引人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激昂与困惑,他们的坚持与呐喊。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在梳理文学流派时展现出的非凡功力,令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流派名称,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个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书中对一些曾经备受争议的流派,也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我被那些充满个性和创造力的文学主张所吸引,它们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为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也看到了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文学的演进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作者在论述中,穿插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片段和作家言论,使得整个论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性。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风格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文学社团内部运作机制的细致描写所深深吸引。那些社团的成员是如何聚集的?他们之间是如何交流思想、切磋技艺的?社团的活动又是如何组织的?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引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看到了热烈的讨论,看到了激烈的争执,也看到了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温暖场景。这不仅仅是文学的交流,更是精神的契合,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寻找同路人的重要途径。而文学期刊,则更是充当了这些社团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许多社团的宣言、作品,都通过刊物得以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整个文学界。书中对不同刊物在传播思想、塑造风格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体会到了,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一本小小的刊物,竟然能够承载如此巨大的能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社团和文学期刊在推动文学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