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飞翔的思绪:中国大飞机研发道路思辨
定价:59.90元
作者:程不时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1157964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飞翔的思绪:中国航空与科技随笔》分为五个部分,辑录了近半个多世纪的不同时期中,作者在我国航空领域所亲历的实践活动,对所参与过的有关发展讨论中的见解,以及对一些先进科技概念的讨论和科技热点话题的科普讲解,后还收录了一些科技随笔、短文等。
目录
前言
部分关于大型客机的实践和思考
一、昆仑、长江上空的大鹏——运10研制回忆
二、运10研制中的人和事
三、从航空史看大飞机的发展
四、大飞机的发展
五、对发展我国干线客机的几点意见
六、关于大型客机的问答
七、大飞机的横空出世
八、知识经济中的设计与开发——关于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思考
九、论掌握飞机型号的知识产权
十、运10在技术上的建树
十一、运10研制中的四大精神
十二、运10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十三、飞机还能造得更大吗
十四、大型客机与军用运输机的异同
第二部分航空知识
一、飞翔与鸟瞰
二、世纪作证——飞机在20世纪中所起的作用
三、飞行的世纪
四、飞机发动机的翼吊与尾吊布局
五、谈飞翼式客机
六、关于空中加油机的问答
七、飞机该怎样驾驶
八、飞机与冷热
第三部分长空回忆
一、魂牵梦萦的岁月——记我国架喷气式飞机的诞生
第四部分关于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中国大飞机研发的“路”,更是深刻地剖析了这条路上遇到的种种“思辨”。我一直对国家重大项目的发展充满好奇,特别是像大飞机这样的战略性工程,背后必然充满了无数的决策、权衡与挑战。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简单地罗列技术成就或者时间线,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研发过程中那些“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度思考上。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技术路线选择的讨论,比如在早期,面对不同的技术方案,研发团队是如何进行评估、取舍,又如何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分歧的。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其他领域的创新过程,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试错”和“纠偏”。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回避矛盾和困难,反而深入挖掘了其中的逻辑和原因,这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触及了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一幅更加立体和全面的中国大飞机发展图景。读完之后,我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韧性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引人入胜,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仿佛与作者一起漫步在中国大飞机研发的蜿蜒小径上。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那些枯燥的技术概念和复杂的工程难题变得易于理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国产化”的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替代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自主能力、产业链安全以及产业升级的宏大命题。书中对于不同阶段国产化程度的考量,以及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我常常在想,一项如此复杂的工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逐步建立起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创新性思维和突破性的实践。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和细节中,让我仿佛看到了研发人员在实验室里奋战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激烈的讨论声。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大飞机研发的艰辛历程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也更加坚信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评分作为一个对航空领域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并没有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仅仅停留在飞机型号的介绍或者飞行原理的讲解,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大飞机研发背后那段波澜壮阔、充满智慧博弈的历程。作者在书中对于“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的论述,这直接关系到一项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和突破瓶颈。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是什么样的土壤能够孕育出像C919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客机?书中对于科研机构的组织模式、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以及产学研合作的模式等方面的探讨,都极具参考价值。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大飞机研发并非孤立的技术攻关,而是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工业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科技发展模式的独特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其中蕴含的深层逻辑和发展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思辨”片段,串联起中国大飞机研发的完整脉络。这种结构给我一种“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但恰恰是这种“碎片化”,使得每一个观点都更加鲜明,每一个论证都更加深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风险与机遇”的权衡分析,在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工程时,必然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书中对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如技术瓶颈、市场接受度、国际竞争等,进行了非常坦诚的探讨,并分析了应对这些风险的策略。同时,作者也清晰地阐述了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大飞机研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作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深思,每一个观点都经得起推敲。它不仅仅是对中国大飞机研发历程的回顾,更是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和路径的深刻反思,对于想要理解中国制造业崛起和科技创新之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它所揭示的“隐性知识”层面。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中国大飞机研制成功的辉煌时刻,但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挑战、多少艰难的抉择、多少智慧的闪光?作者在书中,试图将这些“隐性知识”具象化,通过对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让我们得以一窥其深邃的内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际合作”与“核心技术自主”之间微妙平衡的讨论印象深刻。在向国际顶尖技术学习的同时,如何避免“卡脖子”的风险,如何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无疑是每一个国家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都要面对的难题。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辨析。这种启发式的写作风格,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主动思考和反刍。它让我明白了,一项伟大的工程,不仅仅是技术和资金的堆砌,更是对一个民族智慧、勇气和协作精神的考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国科技发展模式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