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界古代科技發明創造大全
定價:29.8元
作者:李會影著
齣版社: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63943395
字數:194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對於人類來說,科技發明乃是一項專屬的權利。這個世界自從有瞭人類以來,便不斷發展著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無論是初的人們發明創造齣的簡單石器,還是當代眾多可以上天的高科技,這些都是人類所特有的。李會影編著的《世界古代科技發明創造大全》從農業、手工製造、天文曆法、地理、數理化、自然哲學、文字、醫學、建築以及水利等方麵入手,嚮人們展示瞭古老的科技發明與創造,引導人們更好地瞭解人類的科技發明的曆史,一睹古老科技發明的風采。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一、農業方麵的發明與創造
遊擊式的農業——刀耕火種
在遠古時期,由於當時人們在農業方麵的技術還極為落後,那時的農業經營方式非常原始。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為瞭滿足對食物的需求,盡管已經開始耕種土地,但是所采用的耕種技術卻十分古老。在這樣的時期,刀耕火種的農業種植技術便齣現瞭。
刀耕火種這種農業種植技術中的“刀耕”主要是指當時的人們藉助於木製耕作具,或者石刀,抑或那些諸如青銅之類製作而來的器具對土地進行翻耕,以達到土地變鬆的目的,為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有利的條件;而其中的“火種”,則是指在當時生産力嚴重不足、很少有可以直接開墾種植、幾乎處處都是森林的情況下,想要進行耕種的話,需要人們必須先對森林進行伐,將其變成平地之後纔能進行。不過,在當時生産能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想要對一座森林進行伐需要大量的時間,這時人們便想到瞭藉助於火燒的方式,將森林進行燃燒,從而不僅可以快速地將森林變成可以耕種的土地,還可以讓那些樹木燃燒後剩餘的鉀等元素為農作物提供有利的營養補充,從而有利於人們進行耕種。
這種為原始的耕作方式大約齣現在新石器時期,屬於一種十分原始的農業耕作技術。使用刀耕火種的耕種技術首先需要藉助於石斧或者鐵斧等工具對地麵上樹木的一些枯根朽莖等進行伐,之後再將那些曬乾後的草木藉助於火勢進行焚燒,那些經過火燒後的土地就會變得非常鬆軟。這樣,在不需要翻地的情況下,再藉助於地錶的那些草木的灰燼作為肥料進行播種,從而在農作物播種後就無需再進行施肥。
古時候的人們采用的刀耕火種的方式又被稱為遷移農業,還有人將之稱為遊擊式的農業。采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大的特點是不需要有固定的農田,隻需要人們先將生長著的樹木倒,之後再將那些大樹進行割除樹皮的方式,以達到讓大樹快速枯死的目的,後將那些枯死或風乾的樹木進行焚燒,從而獲得一片可以進行耕作的土地。做完這些工作後,隻需要在已經變得鬆軟的土地上挖齣小坑,將種子放進去,在上麵蓋上土,藉助於那些燃燒後的灰燼作肥料,便可以種植作物收獲糧食瞭。
運用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耕作,這種耕地一年之後便需要易地而種。這種耕作方式屬於一種非常粗放的經營技術,它每~畝地的産量僅僅大約50韆剋。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收成卻是極少的。易地而種與那時土地的肥料不足有關,當土地的肥力不斷減退時,人們就必須放棄這塊土地,再進行新土地的開發。也正是因為這一特點,人們將刀耕火種的農業經營技術稱之為遷移農業。
自從刀耕火種的農業經營方式被創造齣來之後,便開始在大片的土地上被人們應用,人們不僅采用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栗與黍的種植,還藉助於這種開發土地的方式進行稻的種植。直到如今,在非洲的很多地方依然延續著刀耕火種的農業經營方式。尤其在當今的南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的低地與丘陵地帶,那裏的當地人還延續著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
對於古人所采用的刀耕火種的農業耕作方式是非常粗放的,而且那時的人們在一片土地上所耕種的農作物的品種也是不一樣的,他們采用的是一種非常雜亂無章的種植方式,這種方式不僅沒有壟可言,也不成行,而其中所耕種的農作物也是高矮不一。
然而,就是這種比較落後的農業耕作技術卻是對古時熱帶雨林環境的一種適應。由於熱帶雨林每年的雨水量都非常大,因此,非常適閤那些混植的方式,藉助於作物的參差不齊,使得那些相對低一些的農作物的植株得到高植株的保護與遮蓋,一層層由高到低的植物能夠有效阻止那些熱帶雨林暴雨對農作物,乃至地麵的衝擊。不僅如此,由於當時的人們進行的多種農作物混植的方式,且每一種農作物的成熟時間早晚不一,那些能夠被人們食用的農作物成熟時問有瞭差異,從而有效地緩解瞭當時的人們在糧食儲存方麵的睏難。
隻是在運用這種方式進行農作物的耕作時,通常都不需要人們進行農作物的管理,而是任由各種農作物的自然生長;再加時根本沒有可以嚮土地施的肥料,這樣的耕作土地經過兩三年,抑或三四年的耕作後,土壤的肥沃度就會嚴重不足,土壤中的養分因為雨水的不斷衝刷而流失,尤其是那些植物被焚燒後的營養成分被消耗殆盡,因此,這樣的土地能夠耕種的時間長也不能超過20年,短也就幾年時間。
當這些土地不能再進行耕作時,就需要人們開發新的土地,而那些被開發、耕種過的土地隻有等到所有的植物都恢復之後,纔能再一次進行刀耕火種的農業經營方式。此外,若是人們生活周圍的土地不充裕的情況下,人們便隻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土地的更替,不等被耕種過的土地上麵的植被恢復便再一次進行刀耕火種的種植。而這樣的結果又會使得植被焚燒後的營養成分不斷減少,從而使得土地可以用來耕作的時間限製變得更短,耕地與植被用地的更替速度變得更快。如此進行的循環使生態平衡的維護極為不利,甚至嚴重使得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終,使得當地的人們必須放棄自己生活瞭很長時間的地方,前往新的地區開發耕地。
在采用刀耕火種方式進行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對耕地與植被用地更替速度産生影響的還有人口的數量。一旦某些運用這種方式進行耕作地區的人口數量增加,勢必需要人們開發齣更多的耕地,以滿足人口的增長需求。盡管這種耕種方式還十分落後,但是,它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人們的農業耕作産生瞭極大的影響,而且這也是遠古時期的人們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總結的經驗。
P2-4
……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古代文明的全新視角!我一直對曆史充滿興趣,但總覺得教科書上的那些文字枯燥乏味,難以真正理解那些輝煌的成就。直到我讀瞭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古人是如此的聰明和富有創造力。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瞭一堆發明,更是將它們置於其産生的曆史背景下,詳細講述瞭發明者是誰,為何要發明,以及這項發明是如何改變當時的社會生活,甚至是如何影響瞭後世的發展。例如,書中對古埃及的灌溉係統的描述,不僅僅是介紹瞭水渠和水車的結構,更深入地解析瞭尼羅河定期泛濫對埃及文明的塑造作用,以及農民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條件來耕種。我又驚嘆於古巴比倫的數學成就,那些復雜的數字係統和幾何學知識,在那個時代是多麼的超前,而它們又是如何支撐起宏偉的建築和精密的曆法。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想象著那些古老的工匠們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憑藉著驚人的智慧和毅力,創造齣流傳韆古的奇跡。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人類智慧的深深敬畏。
評分在我看來,這本書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啓發性於一體的傑作。它不僅僅是一本“百科全書”,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長者,在嚮我娓娓道來那些被曆史長河淹沒的寶貴財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明的科技發明時所展現齣的廣度和深度。書中關於古代印度在數學和天文學領域的貢獻,如“零”的概念和十進製的發明,以及對宇宙的觀測和計算,都讓我感到由衷的欽佩。這些成就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突破,更是對後世科學發展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同時,書中對古代美洲文明(如瑪雅文明)的科技成就的介紹,也讓我打破瞭對“西方中心論”的固有認知。那些精密的曆法、天文觀測以及獨特的建築技術,都展現瞭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創造力。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每一次翻頁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每一次閱讀都能獲得新的啓發。
評分坦白說,我是一個對科技史有些“門外漢”的人,但這本書卻讓我徹底愛上瞭這個領域。作者的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是那些復雜的科學原理,也能被解釋得清晰明瞭,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書中對古代希臘和羅馬的科技成就的描繪,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對這些文明的印象主要停留在哲學和藝術,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們同樣在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瞭輝煌的成就。例如,關於古希臘的“自動機”和簡單的機械裝置的描述,讓我意識到那個時代的工程師們已經具備瞭相當高的創造力。而古羅馬的工程技術,如宏偉的水道、堅固的道路和精密的建築,更是讓我對他們的實用主義精神肅然起敬。書中對這些發明的原理、建造過程以及當時的社會意義都進行瞭詳盡的解讀,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古代科技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需求緊密結閤,從而得以發展和推廣。這本書讓我明白,科技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穿越之旅”。不同於一般的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將我帶迴瞭那個群星璀璨的古代世界。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逐一參觀那些令人驚嘆的“發明博物館”。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古代中國四大發明的篇章,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是如何一步步演進,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曆史進程,並最終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瞭全球文明的進步。我至今還記得關於指南針的描述,不僅僅是它的磁性原理,更是它如何改變瞭人類的航海史,讓遠洋探索成為可能,從而開啓瞭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而火藥,這個最初可能隻是道士煉丹時的偶然發現,竟然最終改變瞭戰爭的形態,對政治格局産生瞭深遠影響。閱讀時,我常常感到熱血沸騰,為古人的智慧和勇氣感到自豪。
評分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場前所未有的精神盛宴。它將人類曆史上那些閃耀的科技之光,以一種最生動、最深刻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刻畫,作者並沒有滿足於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發明的具體細節,比如古代冶金術的工藝流程,或者古代天文儀器是如何製造和使用的。這些詳實的描述,讓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技藝。書中關於古代波斯在水利工程和城市規劃方麵的成就,以及古埃及在醫學和建築方麵的獨到之處,都讓我對這些古老文明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曾一度以為古代的醫學非常原始,但書中對草藥的應用、外科手術的記載,以及對疾病的認識,都讓我對古人的醫療水平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對人類探索未知、解決問題的精神的贊頌。它讓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對進步的追求和對智慧的探索,永遠是永恒的主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