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应急管理:2014:2014 |
| 作者 | 夏保成,姚军玲 |
| 定价 | 78.00元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407012 |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486000 |
| 页码 | 287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应急管理(2014)》汇编了2014年有关应急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国家和省级应急管理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专题会议和学术活动的相关资讯;各地为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演习演练的概况;包括山西晋城“3·1”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广东登革热疫情、上海黄浦“12·31”踩踏事故在内的突发事件案例分析;应急管理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内容专业、全面、实用,值得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夏保成,1957年11月生,法学博士,二级教授。河南省省管专家,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双法”学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专家,河南省减灾委专家组组长,河南省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河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应急管理教学与研究,主持创建了我国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并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出版《公共安全管理概论》《西方公共安全管理》《国家安全论》等专著、教材十余种,获得中国管理科学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广东省、重庆市等单位和地区做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类报告120多场。姚军玲,1972年生,河南安阳人,副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德文化与应急管理比较研究。主持中德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第46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公关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与人合著《中国应急管理(2011)》《中国应急管理(2012)》《中国应急管理(2013)》等。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中国应急管理:2014》这本书,在我翻阅的过程中,给予了我相当多的启发。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应急管理能力,是衡量其现代化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2014年,中国在这一领域无疑经历了不少考验,本书的作者们,夏保成和姚军玲,就将这一年的点点滴滴,通过严谨的学术视角,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的部分印象深刻。比如,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书中强调了信息公开、部门协作以及科学研判的重要性;而对于大型自然灾害,则侧重于预警机制的完善、救援力量的快速部署以及灾后重建的有序推进。这种分类梳理,使得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挑战下的应急管理重点和难点。此外,书中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以及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也十分到位,这使得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2014年中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貌。
评分这本《中国应急管理:2014》确实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内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领域的读者,我一直深切关注着我国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进展。2014年,正值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深化改革、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挑战的关键时期,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观察窗口。夏保成和姚军玲两位学者,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实践的敏锐洞察,对这一年度的中国应急管理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政策演变、制度创新以及具体案例分析的细致呈现。无论是对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震等)的响应机制,还是对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防控)的联动处置,亦或是对社会安全事件(如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疏导)的管理策略,本书都力求做到全面覆盖,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经验。读罢此书,我对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复杂性、挑战性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研究,为我们理解当下、预测未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评分读完《中国应急管理:2014》,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挑战的敬畏,也有对进步的肯定。夏保成和姚军玲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展现了他们对中国应急管理事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这一核心理念的论述。作者们通过对2014年发生的各类事件的回顾,有力地说明了只有将应急管理融入日常治理,才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做到有备无患,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书中对于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探讨,也让我深感触动。毕竟,再宏伟的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在基层,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我注意到书中提到了如何加强社区层面的风险排查、宣传教育以及应急预案的演练等内容,这些细节的勾勒,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生动和接地气。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书籍,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年份的应急管理工作,更是在为未来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这部《中国应急管理:2014》,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实在的研究性著作。作为一名对公共安全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系统了解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书籍。夏保成和姚军玲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2014年,这个时间点对于中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顾和反思的机会。我特别赞赏书中对“科技赋能”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的阐述。在当今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提升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可能。书中对2014年相关技术在预警、监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让我看到了科技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本书也并没有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而是强调了技术与制度、人才的协同配合,这使得它的观点更加全面和成熟。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读者来说,不容错过。
评分《中国应急管理:2014》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但它所带来的震撼和思考,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夏保成与姚军玲两位学者的研究,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应急管理体系运作的新视角。我之所以如此关注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在面对危机时的反应速度和有效性,是衡量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2014年,中国在这一年里无疑面临着多重挑战,而本书恰恰对这一年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和分析。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协同联动”机制的深入探讨所吸引。作者们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在应对复杂突发事件时,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如何协同作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瓶颈。这让我意识到,应急管理并非孤立的部门行为,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指出不足,并积极地提出改进建议,这对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