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
定价:28.0元
作者:(美)艾斯奎斯,朱衣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1289681
字数:1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现在开始,孩子因你而不同!
●“全美**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继《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之后,再次感动亿万老师和家长的**力作
●中国教育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专文推荐
●在一片杂乱无章、失序脱轨的成人世界里,带给孩子*有珍贵的品格教育
●**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章”,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欧普拉感动推荐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老师都课堂上、也在教室外,与老师和家长们分享如何培养的孩子
◎尊重时间。体会过去创造现在,现在塑造未来。
◎练习专注。孩子不能专注,往往跟大人有关。
◎避开电视。教导孩子为何电视、计算机夺走他的潜能,引导他自己做决定。
◎做出决定。有周全的计划,才会有明智的决定。
◎肯定自我。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尽力做好,行行出状元。
◎不要自私。教导孩子同理心,让他们了解他们并不是宇宙中心。
◎懂得谦逊。满招损,谦受益。要真正成功,谦逊是必要美德。
◎选择学校。提醒孩子无论就读哪一所学校,重点在于对自我人格的健全。
◎坚持到底。生命不是短距离冲刺,是一场马拉松长程赛。
内容提要
雷夫·艾斯奎斯老师,25年来一直在洛杉矶霍伯特小学教五年级课程,对教育身体力行、生命实践,他的教育理念令无数家长掉泪,让无数的人看了他的书改变生命的态度。雷夫老师在他的本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学生在56号教室里用一颗谦逊的心,学习尊重、坚持、仁慈,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缔造非凡的人生和成就。
在新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中,雷夫老师提出:孩子并非天生,需要父母及教师不断地灌注正确的价值观,让了在无比强大的能量中获得启发,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走出教室外,人生都是无限宽广的学习体验!
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中,带孩子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去观看一场精彩的棒球比赛。随着比赛的推进,旁征博引、寓教于乐,在教育中融入不同的元素,传递品格教育,孩子建立自己的特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就精彩人生!
雷夫老师的话:
人生就像一场赛事,有输有赢有汗水,每一滴汗水都是生命的体验!
打开教室之门,用热情成就人生之宽广!
我不要我的孩子们庸庸碌碌成为平凡无奇的人,因为我知道他们潜力无穷!所以,开始精雕细琢吧!
我不想假装所有问题都已找到答案,我也明白养育杰出的孩子,确实耗费时日。
有时候孩子会叛逆,不受教,但請不要就此放弃。我們可以洒下种子!每一天都至关重要。因为有你,他们才能长大,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目录
作者介绍
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是全美获得总统颁发“国家艺术奖章”,以及四任总统召见的老师。
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
英国女王M.B.E勋章
1992年“全美佳师奖”
美国亲子杂志《父母》“成长奖”
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善待生命奖”
雷夫 艾斯奎斯(Rafe Espuith),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他把奖金捐给了所在学校和学生,并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
25年来,雷夫 艾斯奎斯老师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该校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 “天才与圣徒”。
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学生不仅能在全国标准化测试中取得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的好成绩,而且雷夫还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他所提倡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甚至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独”不谋而合。在这种引导下,孩子们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收获了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长大后他们纷纷顺利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就读,一时间成为美国教育界的佳话。
目录
推荐序 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做老师 李希贵
致中国读者序
赛前秀 超群
局 准备就是一切
利用周末教导时间的管理
给课堂上的老师们
局中场
转变中的迷失
的底线
更宽广的视野
更辽阔的远景
书包
适时的阅读
为好莱坞喝彩
假如音乐是爱的食物,玩吧
世界舞台
局结束
第二局 看球
第二局中场
书包里的专注
第二局结束
第三局 高瞻远瞩
第三局中场
第三局下半场
高瞻远瞩
让孩子远离电视
第三局结束
第四局 十字路口
琳达与艾森豪威尔总统
第四局中场
第四局下半场
稀有旅途的背包
第四局结束
第五局 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扫地
第五局上半场
通往之路
第五局中场
第五局下半场
权利与特权
在背包里带着米开朗基罗与莎士比亚
第五局结束
第六局 彗星美人
始终如一
英俊、聪颖与毫无价值
第六局中场
第六局下半场
昆虫专家
自私式仁慈的矛盾之处
自私令人心寒
仁慈的背包
第六局结束
第七局 比天还高
第七局上半场
第七局的串场时间
第七局下半场
谦虚的背包
第七局结束
第八局 眼光缭乱的学校
在乎差距
单一尺度无法适合所有学生
第八局中场
第八局下半场
眼见不为实
再次踏上旅途……但不要太快
谎言、大谎言与大学
先做侦探福尔摩斯,再装背包
第八局结束
第九局 长期备战
第九局上半场
创造获得两个棉花糖的孩子
第九局中场
第九局下半场
在背包里的棉花糖
球赛结束
赛后秀 扔海星
附录 雷夫老师推荐书单
雷夫老师推荐影片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振奋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高远的教育理想”与“日常的课堂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让理想沦为一句口号,也没有让实践流于琐碎的重复劳动。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信念基础,让我们相信,即使在资源有限、压力重重的环境下,教育工作者依然有能力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积极变化。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性”和“韧性”的论述,相比于纯粹的智力开发,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它引导我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变成了什么样的人。这种聚焦于“人”的教育观,不仅温暖了读者,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场充满使命感的生命工程,需要我们投入全部的热情与智慧去浇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教育类书籍那种枯燥说教的负担感。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成长记录,记录了教育者自身在面对挑战、经历迷茫后,如何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最终找到与学生共鸣的“频率”。我个人对于其中关于“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空谈宏大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班级管理策略,展示了如何让教室从一个被动的听讲场所,转变为一个主动探索、互相支持的微型社会。特别是书中对于“失败的价值”的重新定义,让我这个在追求完美和效率的教育体系中摸爬滚打的人,得到了一次彻底的释放。它告诉我们,犯错是学习过程中最宝贵的部分,只要引导得当,那些原本令人沮丧的挫折,完全可以转化为下一次飞跃的踏板。这种积极的、面向成长的思维转变,对于任何一位深陷于“分数至上”泥潭的教师来说,都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本书初读时,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真挚的教育情怀深深打动了。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操作细节和鲜活的课堂场景。作者对于教育的理解,似乎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侧重于挖掘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潜能和火焰。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如何与“难搞”的学生建立连接的部分,那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一种深刻的同理心和耐心。记得书中有提到一个案例,关于如何通过一次小小的、看似无关紧要的活动,瞬间点燃了一个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学生的参与热情,那种转变过程的描写细腻入微,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甚至忍不住想立刻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尝试去复制那种“奇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教育和看待学生的全新视角——即“奇迹”并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充满爱意的实践结果。它挑战了我们对“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刻板印象,提醒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只是等待被发现和被照亮。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教育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近乎“聊天”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教育路上的探索与感悟。这种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线教师能够非常轻松地吸收其中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教学创新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试错精神”。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这本书完美地捕捉了这种动态性,鼓励我们在既有的框架内进行有建设性的破坏和重建。例如,书中关于如何设计开放性项目来激发学生内在好奇心的章节,给出的建议都非常具有实操性,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指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随时准备为我的每一个新尝试提供支持和肯定的声音,极大地提升了我在面对教学变革时的勇气。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来自于真诚的关系,而不是冰冷的规章制度。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是任何先进的教学法都无法替代的核心要素。书中描述的那些激励人心的瞬间,往往发生在那些最不经意、最人性化的互动之中——也许是一个眼神的确认,也许是一句恰到好处的鼓励,也许是共同面对一次突发状况的处理。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教育场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看见”和“被需要的”。这迫使我去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的那些“流程化”操作,思考自己是否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了知识点的覆盖率上。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理”学生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爱”学生的书,这种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反复品味其背后的教育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