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想赢.你就输了-跟欧洲家长学养育
定价:42.00元
作者:魏蔻蔻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40780739
字数:
页码:旅欧华人、欧洲教育观察者魏蔻蔻详解欧式素质教育真相。典型家教难题一网打尽,做成就孩子的聪明家长。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年轻家长、二孩家长
好的教育,不是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使其明白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
n自由不是放纵,任性不是个性。很多家长都误解了欧美素质教育。
n让孩子“吃苦”是好事吗?
n为何要说“善良的假话”?
n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n孩子在学校被霸凌怎么办……
n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你可能正在剥夺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成就感。
n旅欧华人、欧洲教育观察者魏蔻蔻详解欧式素质教育真相。
n分享吃苦尊重责任感熊孩子霸凌性教育金钱观创造力培养承诺孝顺说谎二胎隐私接纳择校坚持与放弃问题儿童直面伤痛和死亡……典型家教难题一网打尽,做成就孩子的聪明家长。
n内容提要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似乎总在“哺育”,很难上升到“教育”。他们只是无微不至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很少在意孩子的思想轨迹和世界观的形成。父母为孩子力所能及地挡风遮雨,却适得其反,让孩子丧失了独立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机会。本书在正确看待吃苦、孝顺、金钱、熊孩子、网络、恋爱、生死等关键话题中展开,给出了欧式素质教育在这些问题上的教育方法和答案,可供中国父母借鉴。
n目录
作者介绍
魏蔻蔻,营养基因学硕士,生物科学博士,定居荷兰,现任医药研发项目经理。有文科心的理科人,爱好写作,主理原创微信公号微蔻(WeikoMagzine),分享留学定居海外的中西教育思维异同,是欧洲养育观念和方式的深度观察和传播者。
n文摘
你可能误会了欧美素质教育
n每次回国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的情景:
n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父母都会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规矩,多点个性!'
n有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在聚会场合,父母还要督促他们问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会的活动,自己玩手机,父母此时也会对我说:'我们家很民主的,用欧美素质教育的方式带孩子,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少干涉他。'
n这种论调很让我困惑,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一个十三四的孩子连打招呼都还要父母教,都不具备一个正常的交流能力,谈何“素质”呢?
n大家都知道荷兰是个开放自由,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可是幼龄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的尊从。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言论自由,也是要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
n老师不会姑息无理的发泄情绪的孩子,而教不好孩子的妈妈也要“培训上岗”
n在荷兰和欧洲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老师绝不会容忍,而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家长也必须配合,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有时候,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如果孩子不幸被确定为“问题儿童”,那就只能去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学校了。
n我有个荷兰同事四岁的儿子,上学前班的周,经常去毁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在公共场合到处乱窜,老师制止他,他就大哭跺脚,生气毁物。老师马上就叫家长来把孩子领走了。孩子妈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在候诊的时候,孩子要吃摆在桌上的巧克力,妈妈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哦!”他吃完了一块再去拿,妈妈就说:“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听照样拿了就吃。此后孩子依样连续拿了5块巧克力吃,妈妈也重复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可是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力。
n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一进诊室,医生马上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因为妈妈完全没有对孩子的控制力。在进行了行为评估诊断后,医生更肯定了之前的建议,对孩子妈妈说:“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你还不具备,所以必须要学习。就像会计和医生都要有执照一样,你要通过训练取得当母亲合理管教自己孩子的资格。”
n次咨询,医生就严格的训练孩子要知道在一个场所的“”是谁,并要服从;如果你自己是“”,那么就要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无理的发泄情绪和不满,不会被姑息。
n ……
>
序言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逐渐“开窍”的过程。它没有给你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去魅”工具,让你看清社会舆论和我们自身对“成功”的过度美化。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童年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是如何影响我对待我孩子的态度的。作者的洞察力非常敏锐,她总能抓住那些隐藏在日常琐事背后的权力博弈和情感纠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从“如何管理孩子”的视角,切换到“如何管理自己”的视角。当我不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时,我才真正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闪光点。这真是一本能让人平静下来,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个书名吸引的,太戳心了。“太想赢,你就输了”,这不就是我每天的真实写照吗?我总担心孩子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家的娃,所以给他报了各种辅导班,安排得满满当当。结果呢,孩子越来越抗拒学习,我自己的神经也越来越紧绷,家里气氛剑拔弩张。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是说不要努力,而是教我们如何“优雅地努力”,如何把对“赢”的执念,转化成对“成长”的热情。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尤其擅长描绘那种微妙的亲子关系变化,读起来非常有共鸣。它不是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你在不经意间领悟到育儿的真谛。我特别喜欢它里面关于“接纳不完美”的部分,让我深刻认识到,我的完美主义正在扼杀孩子的个性和自主性。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欧洲家长”养育方式的解读,非常务实且有深度。我一直以为国外的教育就是散漫放羊,但这本书描绘的欧洲家长,其实有着非常清晰的界限感和对孩子独立性的高度尊重。它不像某些书那样鼓吹“放养等于撒手不管”,而是强调如何在给予自由的同时,建立起稳固的安全感和规则意识。我以前总觉得,不严格要求,孩子就容易“野”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有边界的自由才能孕育出真正的自律和责任感。我开始尝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一些小问题,比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决定周末的活动安排,虽然一开始过程有点“混乱”,但效果出炉后,我惊喜地发现他比以前更有主见了。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但力量是巨大的。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鸡娃”路上迷失方向的父母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当初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挺忐忑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育儿书多如牛毛,很多都是空泛的说教,读完感觉自己好像懂了很多,但一到实践就抓瞎。但这本完全不一样,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是非常接地气,里面很多例子都是我身边真实发生过的场景,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对啊,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书里对“赢”这个概念的探讨特别深入,它没有简单地否定成功,而是巧妙地引导我们思考,真正的成功到底是什么样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不再时时刻刻盯着孩子的成绩单或者比赛名次,而是开始关注他是不是真的快乐,是不是在享受成长的过程。这种心态的转变,对我和孩子都有巨大的影响,家里气氛都缓和了许多,我简直想给作者寄一封感谢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很特别,它不像传统育儿书那样分门别类地讲解“如何做早餐”、“如何处理冲突”,而是更像一场深入的哲学对话。作者的思考跳跃性很强,但逻辑链条却异常清晰,每走一步都能让你对既有的育儿观念产生颠覆性的思考。我尤其欣赏它探讨“焦虑的传递”那一章,读完我简直冷汗直流,意识到我所有的急躁和功利心,都在无形中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胜利者”,而是培养一个能抵御生活风浪、内心丰盈的成年人。它教会我的不是具体的“招数”,而是更高级的“底层逻辑”,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与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