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是这样健康成长的
定价:36.00元
作者:石微娜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39649740
字数:
页码:2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是地平线上的太阳!有句老话叫作“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幼时的体格及心理健康是人一生健康的基石,正是“种瓜、种豆”时。如果每个家庭把养育孩子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战略目标就是培养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将来能自食其力的人。而这个健康的人必须有双重标准,既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此,在战术上充分了解孩子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特点及各种疾病转归、各年龄段心理发育的特点,至关重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孩子是这样健康成长的》:
四、孩子应该会看、会走、会说的年龄
知道孩子应该会看、会走、会说的年龄,就能较早期预测孩子的发育是否健全。
(一)视觉
新生婴儿已经有视觉感应功能,在尿布不湿又吃饱了奶、觉得很惬意时,可以短暂地注视物体,但只能看清15~20厘米以内,即抱着他(她)的人的脸,这通常是妈脸。1个月后开始有头眼协调,3个多月后开始管闲事,会主动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有兴趣,可以对出生后一个月左右的孩子做这样的实验:孩子清醒安静时,拿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红球,将这个红球放在距孩子眼睛约20厘米的位置,先轻轻转动红球吸引孩子的目光,再将红球向左右、向上慢慢移动。孩子的眼睛和头可以追随你手中的物体转动,这是大脑完整性完好的预示。
(二)听觉
孩子出生后3-7日听觉已相当良好,3、4个月时头可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对生后二十几天的孩子就可以做这样的实验:找一个空塑料瓶子或是盒子,里面装上三分之一的黄豆,摇动时能发出响声即可。将这个瓶子放在距离孩子耳朵10-15厘米的位置,突然摇动瓶子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孩子随即产生“受惊”的表现,即眨眼、惊跳,说明孩子的听力正常。
不可小视这种反应,听觉和语言发育密切相关,听力障碍如果不能在语言发育关键期(大概是3个月~3岁)得到确诊和治疗,就会出现因聋致哑。
听力和说话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耳朵听到自己说话发音不对就会报告(反馈)大脑,大脑会及时发出整改的指令自行纠正。如果完全听不到,没有声音刺激,那就是聋子;或是听得不清,就会放任“呜里呜噜”的口音自由发展,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大舌头”(即语言不清的孩子)。老人们常说是“舌系带”短了,非也!这样的孩子往往就有听力障碍,可能是在某一个频率中的听力缺失,或是听不清楚,如果早期得到治疗,社会上或许就会多一个播音员!
(三)嗅觉
人类的嗅觉总体来说比较迟钝,譬如说去厕所时开始可能闻到不良气味,多几分钟后基本就闻不到了,什么道理——见怪不怪,适应了!孩子出生时嗅觉中枢与神经末梢已经发育成熟,他们非常熟悉自己母亲的奶香,这就是恋母情结的物质基础,于是即便自己饿得哇哇大哭,也不会轻易去吃别人的,敢情有奶也不全是娘啊!
(四)运动
有一个口诀,基本可以概括孩子平衡与运动的发育:即“二抬(两个月孩子应该会抬头)、四翻(四个月会900翻身)、七坐(七个月会坐)、八爬(八个月会爬)、周会走(一周岁会走)”。这里强调“爬”的训练,可以促进孩子智力及运动的发育。其实“爬”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运动,讲究手脚并用和协调。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柔和的马卡龙色调,搭配上几组充满童趣的手绘插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摸上去滑而不腻,墨水印制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文字排布疏密有致,关键信息点常常被用稍粗的字体或者醒目的小图标突出出来,这一点对于需要快速捕捉重点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的插图不仅仅是装饰,它们巧妙地配合文字,将一些复杂的育儿理念或者生长发育的曲线,用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那一页关于睡眠周期的图解,真是比我之前在网上看到的所有信息都要清晰明了。而且,这本书的尺寸设计也很人性化,既方便我随手拿起来翻阅,也不至于太大而占据太多书架空间。装订方式看起来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动,也不担心会出现散页的尴尬。总的来说,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专业、细致和充满关怀的感觉,看得出来作者和出版团队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育儿书界的一股清流,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家那位经验丰富、又超级温柔的前辈,坐在你身边,用最接地气、最真诚的语气跟你聊家常。作者在阐述每一个观点时,都会穿插进许多她自己带娃时的真实“翻车”经历或者“灵光乍现”的瞬间,这种坦诚让人倍感亲切。比如,在谈到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爆发时,她没有直接给出什么“标准答案”,而是分享了自己当初对着哭闹的孩子束手无策的窘迫,然后才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我特别喜欢她处理那些敏感话题时的那种平衡感,既不粉饰太平,也不会过度渲染焦虑。她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和幽默感,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常常会忍不住被逗笑,然后猛然惊醒——“对啊,我孩子就是这样!”这种阅读体验,大大降低了我面对育儿难题时的心理压力,让我觉得育儿这件事,虽然不容易,但绝对是充满乐趣和可能性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编排,显示出作者对儿童发展规律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那样只是零散地提供“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立体的成长时间轴。它没有简单粗暴地按照年龄段去划分,而是更侧重于捕捉那些关键的“发展里程碑”和“敏感期”。每一章的过渡都设计得非常自然,前一阶段的知识点会为后一阶段的挑战埋下伏笔,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层层递进、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如,它对精细动作发展和语言能力爆发期的衔接描述得尤为精彩,指出早期在某一方面打下的基础,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后期更高阶的认知能力。这种系统性的构建,让家长可以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自家孩子的成长轨迹,而不是每天被琐碎的“今天该不该做这个”的问题困扰。它更像是一份成长的地图,清晰地标示出主要路口和潜在的岔路口,指导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去陪伴和引导,而不是盲目地往前冲。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家庭氛围”和“家长自我关照”的重视程度,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往往是闪烁其词的“附加内容”,但在这本书里,它被提升到了一个核心地位。作者似乎非常清楚,一个焦虑的父母是无法养育出一个放松自在的孩子。她花了不少篇幅去讨论如何识别和管理父母自身的“情绪污染”,以及如何在育儿的重压下,保持夫妻之间、个人与孩子之间的健康边界。这种强调“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她提供了许多简单实用的“喘息空间”的建议,比如如何科学地“放手”,如何与伴侣有效分工协作,甚至是如何通过微小的日常仪式感来修复一天中可能产生的亲子隔阂。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感觉到的不仅仅是育儿知识的增长,更像是一种内在的“能量重置”,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从容、更具韧性的姿态,去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资料的使用上,展现出极高的严谨性,这让它在我心中一下子从“育儿经验谈”的范畴,跃升到了“专业参考读物”的行列。虽然它的语言很轻松,但如果你细心留意,会发现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论断背后,都有可靠的理论依据或者长期的观察数据支撑。书的末尾附带的参考书目虽然没有详细列出,但从文中提及的那些研究领域和专家观点来看,作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特别是关于儿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一些前沿发现,这本书居然能用普通人完全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转述,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没有去引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选择将最核心的科学发现,转化为实操性的洞察力。这让我在采纳书中的建议时,内心充满了信任感,因为我知道,这些建议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科学的坚实地基之上构建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