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包含(二手舊書、新書)均為正版,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為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二手書籍,8成新左右,不缺頁,不影響閱讀和使用,發貨前會再次檢查。
二手書籍,沒有光盤、學習卡等附帶産品。
二手書籍,或多或少都有筆記和重點勾畫,比較挑剔和習慣用新書的買傢請謹慎購買。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十五規劃教材:現代交換原理
定價:36.00元
作者:陳建亞 等
齣版社: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63511907
字數:
頁碼:36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十五規劃教材:現代交換原理》從設計和研究的角度,並按照知識接受和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係統地介紹瞭現代各類交換係統的實現技術和工作原理,以及相互之間的繼承、發展和適應性等特徵。全書共9章,主要內容包括:交換係統的定義和各類交換技術的特點及其發展過程;電路交換技術的設計實現結構和工作原理,控製軟件的體係結構和操作流程;信令係統的分類、工作原理和組織結構,No.7信令係統;分組交換原理,以太網交換機和路由器技術,X.25分組交換和幀中繼技術;ATM交換技術的基本知識,ATM交換係統的體係結構和呼叫控製流程及相關協議,MPLS交換係統的實現技術和相關協議;光交換元件和光交換網絡,OXC和OBS交換設備的組織結構和工作原理;軟交換技術和定義和工作原理,基於軟交換技術的融閤網絡體係結構、用戶接入方式、呼叫控製方式和業務提供方式等的實現技術和主要協議。
本書主要用作通信和電子類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以作為交換技術研究人員參考書或通信工程技術人員培訓教材和參考書。
目錄
章 緒 論
1.1 通信係統與網絡
1.2 傳統電話通信網的體係結構
1.2.1 電話交換網的一般結構
1.2.2 電話機結構及工作原理
1.2.3 時分數字方式電路交換機的基本結構
1.2.4 電路交換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1.3 分組數據交換技術
1.4 ATM寬帶交換和MPLS技術
1.4.1 ATM交換技術
1.4.2 MPLS交換技術
1.5 光交換技術
1.6 軟交換技術
小 結
習 題
第2章 電路交換技術
2.1 概述
2.1.1 電路交換技術的發展
2.1.2 電路交換機的分類
2.1.3 電路交換技術的特點
2.2 電路交換機的基本功能
2.2.1 電路交換呼叫接續過程
2.2.2 電路交換的基本功能
2.3 電路交換係統的硬件結構
2.3.1 話路子係統
2.3.2 控製子係統
2.3.3 處理機間通信
2.4 數字交換網絡
2.4.1 基本交換單元
2.4.2 CLOS交換網絡模型
2.4.3 TST交換網絡
2.4.4 DSN網絡
2.5 電路交換機呼叫處理過程
2.5.1 電話呼叫過程及處理要求
2.5.2 呼叫處理過程的規範描述語言
2.6 電路交換機控製軟件體係結構
2.6.1 電路交換機控製軟件的基本特點
2.6.2 電路交換係統運行軟件的一般結構
2.6.3 程序的級彆劃分和調度
2.7 呼叫處理程序
2.7.1 資源管理程序
2.7.2 信令處理程序
2.7.3 呼叫控製程序
2.8 電路交換係統的性能評價指標
2.8.1 性能指標
2.8.2 服務質量指標
2.8.3 可靠性指標
2.8.4 運行維護性指標
小 結
習 題
第3章 信令係統
3.1 概述
3.1.1 信令的概念
3.1.2 信令的分類
3.1.3 信令方式
3.2 模擬用戶綫信令
3.2.1 用戶話機到交換機的信令
3.2.2 交換機發齣的信令
3.3 中國No.1信令
3.3.1 綫路信令
3.3.2 記發器信令
3.4 No.7信令係統
3.4.1 No.7信令係統的特點
3.4.2 我國No.7信令網的組織結構
3.4.3 No.7信令的功能結構
3.4.4 No.7信令的消息傳遞部分
3.4.5 信令連接控製部分
3.4.6 事務處理能力應用部分
3.4.7 電話用戶部分
小 結
習 題
第4章 分組交換原理
4.1 概述
4.2 分組交換網的主要形式
4.2.1 麵嚮連接分組交換網
4.2.2 無連接分組交換網
4.2.3 兩種網絡的比較
4.3 分組網絡體係結構
4.3.1 功能麵
4.3.2 分層
4.3.3 體係結構
4.4 分組網絡的路由選擇
4.5 分組網絡的性能指標與服務質量
4.5.1 性能指標
4.5.2 網絡服務質量
4.6 流量控製與擁塞控製
4.7 分組交換設備的結構
4.8 主要的分組交換網
小 結
習 題
第5章燕子x.25及幀中繼交換技術
5.1 X.25概述
5.2 X.25的分層結構及協議
5.2.1 物理層
5.2.2 數據鏈路層
5.2.3 分組層
5.3 X.25分組網絡的設備
5.4 幀中繼概述
5.5 幀中繼的分層結構及協議
5.5.1 幀中繼的分層結構
5.5.2 幀中繼協議
5.5.3 幀中繼的幀格式
5.6 幀中繼的管理與控製
5.6.1 PVC與SVC
5.6.2 幀中繼的帶寬管理
5.6.3 幀中繼擁塞流量控製技術
5.7 幀中繼設備
5.7.1 幀中繼用戶接入設備
5.7.2 幀中繼交換機
小 結
習 題
第6章 交換式以太網與IP路由技術
6.1 交換式以太網
6.2 TCP/IP協議
6.2.1 異構網絡互聯原理
6.2.2 IP協議
6.2.3 IP數據報傳送過程
6.2.4 互連網控製報文協議(ICMP)
6.2.5 路由協議
6.2.6 下一代IP協議——IPv6
6.3 路由器實現技術
6.3.1 基於傳統計算機和軟件的路由器
6.3.2 分布式結構的路由器
6.3.3 基於硬件的路由器
6.3.4 基於網絡處理器的路由器
小 結
習 題
第7章 ATM及MPLS交換技術
7.1 B-ISDN及ATM的概念
7.2 ATM體係結構
7.2.1 ATM傳送模式
7.2.2 ATM信元
7.2.3 B—ISDN/ATM協議參考模型
7.2.4 ATM的連接
7.3 ATM交換
7.3.1 ATM交換的基本原理
7.3.2 ATM交換結構
7.3.3 ATM排隊方式
7.4 ATM網絡的信令
7.4.1 ATM網絡信令體係結構
7.4.2 信令AAL
7.4.3 ATM尋址
7.4.4 UNI信令
7.4.5 NNI信令
7.5 MPLS技術概述
7.5.1 MPLs技術的産生
7.5.2 MPLS網絡體係結構
7.5.3 MPLS的有關概念
7.6 MPLS交換的基本原理
7.6.1 標簽分發協議
7.6.2 標簽分發與管理
7.6.3 標簽交換路徑(LSP)
7.6.4 循環控製
7.7 ATM上的MPLS綜閤方案
小 結
習 題
第8章 光交換技術
8.1 概述
8.1.1 光交換技術分類
8.1.2 光交換技術的特點
8.2 光交換元件
8.2.1 半導體光開關
8.2.2 耦閤波導開關
8.2.3 矽襯底平麵光波導開關
8.2.4 波長轉換器
8.2.5 光存儲器
8.2.6 空間光調製器
8.3 光交換網絡結構
8.3.1 空分光交換網絡
8.3.2 波分光交換網絡
8.3.3 時分光交換網絡
8.3.4 自由空間光交換網絡
8.3. 混閤型光交換網絡
8.4 光交換係統
8.4.1 光交叉連接設備
8.4.2 光突發交換係統
小 結
習 題
第9章 軟交換技術
9.1 下一代網絡概述
9.2 軟交換技術的産生
9.3 軟交換網絡的體係結構
9.4 軟交換網絡的用戶接入方式
9.4.1 傳統用戶的接入方式
9.4.2 寬帶多媒體用戶接人方式
9.5 軟交換網絡的呼叫控製方式
9.5.1 軟交換設備的主要功能
9.5.2 軟交換設備的分類及組織形式
9.5.3 軟交換設備的組網方式
9.6 軟交換網絡的業務提供方式
9.6.1 軟交換網絡提供的業務
9.6.2 軟交換網絡業務的提供方式
9.6.3 軟交換網絡的業務提供環境
9.6.4 應用服務器
9.6.5 業務開放API技術
9.7 軟交換網絡的主要協議
9.7.1 媒體控製協議
9.7.2 SIGTRAN協議棧
9.7.3 SIP協議
9.7.4 BICC協議
9.8 燕子軟交換網絡與現有網絡的互通
9.8.1 軟交換與PSTN/ISDN的互通
9.8.2 軟交換網絡與GSM/CDMA移動通信網絡的互通
9.8.3 軟交換網絡與H.323網絡的互通
9.8.4 軟交換網絡與SIP網絡的互通
9.9 軟交換網絡的若乾問題
9.9.1 承載網的選擇
9.9.2 軟交換網絡的QoS問題
9.9.3 軟交換網絡的安全問題
9.9.4 軟交換網絡的私網穿越問題
9.9.5 軟交換網絡的其他問題
小 結
習 題
英文縮略語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現代交換原理》後,我首先被它簡潔而專業的封麵所吸引。翻開書頁,我被其嚴謹的學術風格和詳實的論述所震撼。這本書的內容組織得非常有邏輯性,從基礎的交換概念齣發,逐步深入到各種復雜的技術細節。書中對不同交換方式的介紹,如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幀交換和元交換,都進行瞭非常透徹的分析,並配以大量的公式推導和性能分析。這對於想要深入理解交換技術背後的數學原理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寶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分組交換在現代網絡中的核心地位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詳細講解瞭TCP/IP協議棧是如何在底層實現高效的交換功能的,以及各種路由算法的權衡和選擇。書中還涉及瞭一些關於網絡流量管理和擁塞控製的先進技術,這對於我理解網絡性能瓶頸和優化策略非常有幫助。例如,關於RED(隨機早期檢測)和WRED(加權隨機早期檢測)等擁塞避免機製的講解,就非常深入,並配有相應的算法描述和仿真結果分析。此外,書中對光網絡中的交換技術,如WDM(波分復用)和OTN(光傳輸網絡)等也進行瞭介紹,這讓我對未來通信網絡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內容紮實、論述嚴謹的專業書籍,適閤對現代交換原理有深入研究需求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質量很高,紙張厚實,印刷清晰,手感也很不錯。作為一名對網絡通信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講解現代交換技術的好書,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從基礎的理論概念講起,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理解復雜的交換機製。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交換方式的比較分析,例如,作者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解瞭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在時延、帶寬利用率和連接建立等方麵的差異,讓我對各種技術的適用場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還對一些現代網絡中常用的交換技術,如以太網交換和IP交換,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解釋瞭它們在實際網絡部署中的應用。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關於數據中心交換的章節,作者介紹瞭當前主流的數據中心網絡架構,以及在高速、低時延要求下,交換機硬件和軟件是如何協同工作的。書中還提到瞭一些關於網絡虛擬化和SDN的最新技術趨勢,讓我對未來網絡的發展有瞭更直觀的瞭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接地氣,沒有過多的學術術語堆砌,使得即使是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整體而言,這是一本非常不錯的科普讀物,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現代交換原理的係統性認知。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它的排版設計非常用心。字體清晰,行距適中,讀起來不會感到疲勞。而且,書中的插圖和圖錶都繪製得非常精美,邏輯性強,能夠很直觀地幫助我們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講解多路復用技術時,書中用瞭好幾張生動的示意圖,清晰地展示瞭時分復用、頻分復用和碼分復用等原理,讓我這個對通信原理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各個交換技術發展曆程的梳理,從早期的電話交換機,到現在的光縴網絡,脈絡清晰,讓人能感受到技術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作者在描述一些核心技術時,並沒有過於堆砌專業術語,而是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這點對我來說尤其重要。盡管我不是電子信息專業的,但我對現代通信網絡如何高效地傳輸海量數據充滿好奇,這本書剛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它不僅講解瞭交換原理本身,還觸及瞭一些相關的網絡協議和架構,讓我能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整個通信係統的運作。書中也提到瞭一些關於未來網絡發展的設想,比如SDN(軟件定義網絡)和NFV(網絡功能虛擬化)等概念,雖然隻是淺嘗輒止,但也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好,知識的講解也很有條理,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學習興趣的好教材。
評分這本《現代交換原理》的封麵設計確實很有特色,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風格,而是帶有一些現代感和科技感,這讓我一開始就對它産生瞭不錯的印象。翻開目錄,內容覆蓋瞭交換技術的發展曆程、基本原理、不同類型的交換方式,以及一些前沿的應用和發展趨勢。雖然我不是電子信息專業的學生,但因為工作需要,我對通信網絡的一些基礎知識有瞭解,這本書恰好能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對比分析很感興趣,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解釋這兩種方式的優缺點,比如電路交換在實時通信中的優勢,以及分組交換在資源利用上的靈活性。書中還提到瞭很多行業內的經典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理論知識是如何應用到實際中的。例如,關於ATM交換的部分,書中不僅講解瞭其幀結構和信元交換過程,還分析瞭其在當時網絡環境下的優勢和劣勢,以及為何最終被IP網絡所取代,這讓我對網絡技術的發展演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於一些關鍵的技術概念,如擁塞控製、服務質量(QoS)等,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並配有清晰的圖示,這對於我理解復雜的網絡行為非常有幫助。整體來說,這本書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都做得相當不錯,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乏實踐的指導性,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研讀的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的確為電子信息領域的學生提供瞭一份非常有價值的學習資源。作為一名即將步入職場的畢業生,我在大學期間學習過一些基礎的通信原理,但對於“現代交換”這個具體而重要的領域,仍然覺得不夠深入。拿到這本書後,我首先就被其內容涵蓋的全麵性所摺服。從基本的交換原理,到各種具體的交換技術,再到網絡架構和發展趨勢,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書中對於一些核心技術,例如ATM交換、MPLS(多協議標簽交換)等,都有非常深入的講解,包括其工作原理、關鍵技術和應用場景。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MPLS的論述,作者詳細講解瞭標簽分發協議(LDP)和資源預留協議(RSVP)等,以及MPLS如何在IP網絡中實現流量工程和提高網絡性能。這對於我在未來的工作中理解和設計復雜網絡非常有幫助。書中還提到瞭許多關於光交換、微波交換等不同類型的交換技術,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瞭解通信網絡的組成部分。此外,書中對於交換技術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考量,例如在電信、數據中心、移動通信等領域,也有獨到的見解。這本教材的實用性非常強,不僅能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還能為他們提供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嚮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