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治疗学》是肿瘤放射治疗方面的*威著作,到今已出四版,自*版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到今在全guo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肿瘤放射治疗学教科书,对肿瘤放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放疗设备不断更新,新技术和新方*的创立也层出不穷,大幅度地*高了肿瘤的诊治水平。在肿瘤放射治疗学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guo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决定在qiax四版的基础上进行精心修订,由中guo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李晔雄教授担任第五版的主编。李晔雄教授作为肿瘤放射治疗方面的专家,承担guo家多项临床和基础研究课题,在1线从事教学和研究数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xbsp;*1章 学科定位和发展史 …………………………………………………………… 李晔雄 ( 3 )
*1节 学科定位 ……………………………………………………………………………… ( 3 )
*二节 学科发展简史 ………………………………………………………………………… ( 3 )
第三节 中guo学科发展史 ……………………………………………………………………… ( 4 )
*二章 放射肿瘤学基础 ……………………………………………………………… 李晔雄 ( 10 )
*1节 学科基本构成 ………………………………………………………………………… ( 10 )
*二节 循证放射肿瘤学 ……………………………………………………………………… ( 11 )
第三节 综合治疗 ……………………………………………………………………………… ( 13 )
第四节 放疗标准操作规程 …………………………………………………………………… ( 16 )
第三章 放疗的地位和作用 …………………………………………………………… 李晔雄 ( 19 )
*1节 地位和作用 …………………………………………………………………………… ( 19 )
*二节 先进放疗技术的作用 ………………………………………………………………… ( 21 )
第四章 肿瘤的同步放化疗 ………………………………………………… 惠周光 waxg绿化 ( 26 )
*1节 同步放化疗机理和药物 ……………………………………………………………… ( 26 )
*二节 同步放化疗临床应用 ………………………………………………………………… ( 28 )
第五章 放射治疗中的辐射防护及应急 …………………………………… 田 源 李晔雄 ( 33 )
第六章 发展方向 ……………………………………………………………………… 李晔雄 ( 53 )
*1节 剂量分割模式 ………………………………………………………………………… ( 53 )
*二节 质子重离子治疗 ……………………………………………………………………… ( 53 )
第三节 精准医学 ……………………………………………………………………………… __________( 53 )
*二篇放射物理学基础
*1章 外照射野剂量学 ……………………………………………………………… 符贵山 ( 57 )
*1节 照射野及描述 ………………………………………………………………………… ( 57 )
*二节 X (γ) 射线射野剂量分布 ………………………………………………………… ( 59 )
第三节 高能电子束剂量分布特点 …………………………………………………………… ( 67 )
第四节 射野剂量计算 ………………………………………………………………………… ( 76 )
1
肿瘤放射治疗学
*二章 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 ……………………………………………………… 徐英杰 ( 81 )
*1节 概述 …………………………………………………………………………………… ( 81 )
*二节 用于近距离治疗的放射源 …………………………………………………………… ( 83 )
第三节 近距离治疗的物理量、 单位制和剂量计算 ………………………………………… ( 84 )
第四节 近距离剂量学系统 …………………………………………………………………… ( 89 )
第五节 血管内照射剂量学 …………………………………………………………………… ( 97 )
第三章 治疗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 戴建荣 ( 104 )
*1节 治疗计划设计新概念 ………………………………………………………………… ( 104 )
*二节 临床剂量学原则及靶区剂量规定 …………………………………………………… ( 107 )
第三节 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技术 …………………………………………………………… ( 117 )
第四节 模拟定位机和 CT 模拟机 …………………………………………………………… ( 122 )
第五节 照射技术和射野设计原理 …………………………………………………………… ( 128 )
第六节 治疗方案的评估 ……………………………………………………………………… ( 147 )
第七节 肿瘤的定位、 模拟及验证 …………………………………………………………… ( 153 )
第八节 射野挡块及组织补偿 ………………………………………………………………… ( 163 )
第九节 物理剂量对生物效应的转换 ………………………………………………………… ( 167 )
第四章 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技术 ……………………………………………… 张 可 ( 176 )
*1节 适形和调强的物理原理 ……………………………………………………………… ( 176 )
*二节 治疗方案的优化 ……………………………………………………………………… ( 180 )
第三节 调强的实现方式 ……………………………………………………………………… ( 186 )
第四节 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临床价值 …………………………………………………… ( 197 )
第五章 X (γ) 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李明辉 ( 204 )
*1节 X (γ) 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方式 …………………………………………… ( 204 )
*二节 X (γ) 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剂量学特点 ………………………………………… ( 219 )
第三节 X (γ) 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 223 )
第四节 治疗方案优化和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 …………………………………………… ( 227 )
第六章 图像引导放疗 ………………………………………………………………… 李明辉 ( 235 )
第七章 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张 可 ( 247 )
*1节 执行 QA 的必要性 …………………………………………………………………… ( 247 )
*二节 靶区剂量的确定和对剂量准确性的要求 …………………………………………… ( 248 )
第三节 放射治疗过程及其对剂量准确性的影响 …………………………………………… ( 250 )
第四节 物理技术方面 QA …………………………………………………………………… ( 252 )
第五节 QA 组织及内容 ……………………………………………………………………… ( 264 )
第三篇临床放射生物学
*1章 zoxg论 …………………………………………………………………………… 杨伟志 ( 269 )
*1节 临床放射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 ( 269 )
*二节 放射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 ( 270 )
2
目 录
*二章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 ………………………………………… 徐 波 杨伟志 ( 273 )
*1节 放射生物效应的时间标尺 …………………………………………………………… ( 273 )
*二节 电离辐射的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 …………………………………………………… ( 274 )
第三节 射线质与相对生物效应 ……………………………………………………………… ( 277 )
第三章 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 ……………………………………………… 徐 波 杨伟志 ( 281 )
*1节 辐射诱导的 DNA 损伤及修复 ……………………………………………………… ( 281 )
*二节 辐射致细胞死亡 ……………………………………………………………………… ( 282 )
第三节 细胞存活曲线 ………………………………………………………………………… ( 285 )
第四节 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 ………………………………………………………… ( 289 )
第四章 肿瘤的临床放射生物学概念 ………………………………………………… 杨伟志 ( 293 )
*1节 细胞增殖与肿瘤生长速率 …………………………………………………………… ( 293 )
*二节 放射治疗剂量效应关系的概率分析 ………………………………………………… ( 296 )
第五章 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反应 ………………………………………………… 杨伟志 ( 300 )
*1节 正常组织的结构 ……………………………………………………………………… ( 300 )
*二节 正常组织副反应的发生机制 ………………………………………………………… ( 301 )
第三节 正常组织的体积效应 ………………………………………………………………… ( 303 )
第六章 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 杨伟志 ( 306 )
*1节 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原理 ………………………………………………………… ( 306 )
*二节 剂量率效应 …………………………………………………………………………… ( 312 )
第三节 肿瘤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 …………………………………… ( 314 )
第四节 物理照射模式与生物效应 …………………………………………………………… ( 320 )
第七章 肿瘤放射治疗个体化的研究 ………………………………………………… 杨伟志 ( 326 )
第八章 肿瘤分子放射生物学 ……………………………………………… 徐 波 惠周光 ( 330 )
*1节 放射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 …………………………………………………………… ( 330 )
*二节 细胞周期及调控机制 ………………………………………………………………… ( 334 )
第三节 ATM 介导的 DNA 损伤应答机制在临床分子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 ………… ( 342 )
第四节 肿瘤干细胞与放射敏感性 …………………………………………………………… ( 346 )
第五节 MicroRNA 与放射敏感性 …………………………………………………………… ( 347 )
第六节 精准医疗与肿瘤放射生物学 ………………………………………………………… ( 349 )
第九章 正常组织放射损伤 …………………………………………………………… 杨伟志 ( 356 )
*1节 特定组织的放射反应 ………………………………………………………………… ( 356 )
*二节 再次照射正常组织的耐受性 ………………………………………………………… ( 362 )
第四篇热疗
*1章 热疗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 罗京伟 ( 369 )
*二章 常见肿瘤热疗加放射治疗的疗效 …………………………………………… 罗京伟 ( 379 )
显示全部信息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内容组织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似乎设计得有些不近人情。它似乎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划分来堆砌知识点的,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性较大,缺乏一个清晰的、以“患者治疗路径”为导向的叙事主线。例如,在涉及到特定癌种(如早期肺癌)的治疗决策时,需要读者在不同章节间频繁跳转,来拼凑出完整的放疗流程——从初次诊断的影像评估、生物学风险分层,到放疗计划的实施和随访中的远期毒性管理。这种割裂感使得知识点的内化过程变得冗长而低效。一本优秀的教材应当能引导读者像临床医生一样思考,从“病例驱动”的角度去组织信息,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解剖部位+治疗手段”的清单。如果能在“疑难病例讨论”或“决策树图解”方面增加篇幅,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幅提升。
评分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其在涉及不同治疗方式整合方面的论述显得有些保守和脱节。在现代肿瘤治疗中,放射治疗早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模块,它与全身系统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是核心议题。然而,本书对这些药物与放疗的相互作用机制,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大放异彩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与放疗的联合应用,讨论得非常浅显。缺乏关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与放疗毒性重叠时的处理原则、如何利用放疗诱导的“疫苗效应”来增强全身免疫应答的最新数据,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调整放疗分割方案等关键信息。这些“跨学科”的知识点,恰恰是当前临床实践中最具挑战性、也最需要权威指导的领域,但本书对此的覆盖显得像是附带的脚注,而非核心内容。
评分对于放射治疗后常见毒性的管理和长期随访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本书的着墨显得远远不够深入。放射治疗的“艺术”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如何平衡局部控制率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上。书中对于心血管毒性、肺纤维化、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风险因素分析,以及最新的支持治疗和干预措施,介绍得非常保守和笼统。我特地寻找关于如何利用放疗后生物标志物预测迟发性毒性的新兴研究,或者针对高危人群(如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剂量限制策略,结果这些前沿的、关乎患者福祉的内容在书中几乎是空白。教科书理应为我们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指导我们如何用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去主动预防和管理这些长期并发症,而不是仅停留在描述“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的层面。
评分这本《肿瘤放射治疗学》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厚重和专业,我特地找来精读,希望能在实际工作中找到更前沿的思路。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它对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突飞猛进的几个关键分支——比如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剂量学优化、AI辅助的靶区勾画精准度提升,以及针对免疫联合放疗的反应预测模型——几乎是只字未提。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尤其是在一个技术迭代如此迅速的领域,一本教科书如果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临床实践标准和技术突破,其参考价值无疑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关于新型放疗技术(如FLASH放疗的早期动物实验数据解读)的深入探讨,或者至少是对现有IMRT/VMAT技术在处理复杂解剖结构时,如何结合PET/MR影像引导进行实时剂量反馈的最新进展的梳理。目前的版本,更像是对十年前黄金标准的扎实总结,对于正在努力追赶国际前沿的年轻医生来说,这些信息略显滞后,迫切需要一个包含更多关于“未来方向”的更新。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本书在“生物学基础”和“物理学原理”的阐述上,显得有些过于简化和理论化,缺乏与当代临床决策的有效衔接。举个例子,在讨论DNA损伤修复机制时,书中的描述停留在经典的通路模型,对于PARP抑制剂或ATM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如何协同增强放疗敏感性,以及这些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上如何指导个体化放疗计划制定方面,介绍得非常粗略。我本希望看到更细致的分子生物学证据链条,以及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生化信息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分层策略。此外,在物理部分,对于现代直线加速器中使用的各种新颖的准直系统(如微多叶准直器MLC)的成像质量和剂量传递误差的评估,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提供足够的工程学细节或性能评估标准,这使得那些致力于放疗设备优化和质量保证的同仁们,难以从中获得实质性的技术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