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10-2011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
定价:38.00元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学会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46582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农学会申请并承担了2010~2011年基础农学学科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组根据基础农学学科及其分支领域的进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的作用,确定了农业生物技术、植物营养学、灌溉排水技术、耕作学与农作制度、农业环境学、农业信息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农业资源与区划学9大分支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分别论述了学科发展现状、进展和趋势,并与国外同类学科进行比较,后对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跟踪了近两年来外基础农学分支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展望了各农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学科发展对策和建议,具有较高的史料性和性。
目录
序
前言
综合报告
基础农学学科发展
一、引言
二、新研究进展
三、外比较
四、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五、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专题报告
农业生物技术
植物营养
灌溉排水
耕作学与农作制度
农业环境
农业信息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每次翻阅类似《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这样的学术性文献,我总会有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敬畏于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好奇于他们是如何从海量的科研数据和文献中,梳理出学科发展的脉络和趋势的。《2010-2011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这份报告,无疑承载着这样的使命。然而,对于我这样一名普通读者而言,如何才能真正从报告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希望这份报告,在呈现学科发展的宏观图景时,也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们看到,那些理论上的突破,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实际的农业生产力的。比如,在植物保护领域,报告是否会提及某项新型农药或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历程?在土壤学方面,是否会介绍某种创新的土壤修复技术在某个示范区的应用效果?我总觉得,报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回顾和对现状的描绘,更在于对未来的指引和对实践的启示。我希望它能够像一盏明灯,照亮基础农学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清晰的导航,同时也为农业从业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农业生产挑战。
评分这本《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10-2011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虽然书名看起来颇为严谨,带着一份官方报告的厚重感,但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农民来说,它所触及的“基础农学”概念,却引发了我内心深处一些关于现实与理论之间差距的思考。我一直觉得,农业的根基在于实践,在于土地的呼吸,在于作物在风雨中的生长。然而,一本报告,即便再详实,也似乎难以完全捕捉到这份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温度。我好奇的是,这份报告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学科发展脉络,与我们基层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比如,在病虫害防治这个环节,报告会深入到分子层面讨论抗性基因的演变,还是会提供一些更接地气的、易于操作的综合防治建议?对于土壤改良,是会着重于宏观的土壤健康指标,还是会探讨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具体改良技术?我总觉得,科学发展报告,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生产,服务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服务于农民的增收。如果报告中的内容过于“高冷”,脱离了实际需求,那它对于像我这样一线从业者而言,意义便会大打折扣。我期待它能有一部分篇幅,能够真正听取一线的声音,将那些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以及面临的真实困境,转化为研究的起点,而非仅仅是研究的终点。
评分作为一名对农业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科协发布的各类学科发展报告,它们通常是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绝佳窗口。《2010-2011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这份报告,从标题来看,聚焦于基础农学,这无疑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我对这份报告的期待,更多地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图景,展示在2010-2011这个时间段内,中国基础农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我希望报告能够详细阐述,在当时的学术界,哪些具体的科研方向得到了重点关注?例如,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当时的主流研究是集中在基因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还是已经开始向基因编辑等更前沿的技术迈进?在植物生理学领域,我们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理解达到了什么程度?又或者,在土壤生态学方面,我们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研究,是否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更关注的是,这份报告能否揭示出,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基础农学研究相对于国际水平,存在的差距和优势分别是什么?以及,有哪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对后续的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为解决当时的农业生产问题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的并非是那些统计数据和学术分析,而是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份报告,仿佛是一幅描绘中国农业科学发展壮丽画卷的精美图册,但仔细端详,却发现有些颜料的浓度和笔触的力度,似乎与我所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有着微妙的偏差。我并非质疑报告的严谨性,毕竟它出自中国科协这样的权威机构,其背后必定有着大量的调研和数据支撑。但我总觉得,在“基础农学”这个大范畴下,似乎有一些更具前瞻性和颠覆性的创新方向,在报告中并未得到足够的强调,或者说,其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尚未完全触及那些可能改变未来农业面貌的“黑科技”。例如,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其伦理边界、潜在风险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入探讨,而不仅仅是对其技术优势的罗列。又比如,在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浪潮下,报告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融合程度,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产业变革,是否进行了充分的预测和预判?我担心的是,我们是否还在用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解读一个正在被新技术重塑的行业?报告的侧重点,是否能够更多地引导和激发科研人员去探索那些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去解决那些看似棘手却蕴含巨大机遇的难题?
评分这份《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10-2011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在我眼中,更像是一份“诊断书”,它试图为中国基础农学在特定时期“把脉问诊”,然后开出“发展处方”。我对这份报告的审视,更多地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这份“诊断书”的专业性,以及它所揭示出的“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我希望报告能够深入剖析,在2010-2011年这段时期,中国基础农学在科研投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上,究竟表现如何?是否存在某些领域的研究长期停滞不前,或者被国外技术“卡脖子”的情况?报告中对于“基础农学”的定义和范畴,是否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前瞻性,能够涵盖到那些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比如生物信息学在农业中的应用,或者环境科学与农业生产的融合研究?我更期待的是,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未来发展战略的建议,例如,在学科布局上,哪些领域是亟需加强的?在科研模式上,是应该鼓励自由探索,还是应该更侧重于解决重大农业生产难题?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仅准确地指出当前的健康状况,更能为未来的健康之路,提供清晰而有力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