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货币政策效果解析——非对称效应的成因和机制
定价:25.00元
作者:曹永琴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000843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1绪论
 1.1 研究主题
 1.2研究背景与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研究方法
 1.5核心概念界定
 1.6 本书创新与局限
2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相关文献与研究进展
 2.1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理论渊源
 2.2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和证据
 2.3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
 2.4应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政策建议
 2.5本章小结
3 中国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
 3.1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现状
 3.2 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3.3计量模型和检验方法
 3.4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3.5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证据
 3.6本章小结
4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直接形成机制
 4.1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初探
 4.2 名义价格的非对称调整机制
 4.3 非对称菜单成本在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中的作用
 4.4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直接形成机制的实证检验
 4.5本章小结
5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间接形成机制
 5.1 货币政策在不同维度上均表现出了非对称效应
 5.2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的研究脉络
 5.3 价格粘性机制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5.4 不确定环境中的金融加速器模型
 5.5 经济系统中的部门优策略
 5.6经济系统的一般均衡
 5.7 金融加速器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放大机制
 5.8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放大机制的仿真试验
 5.9本章小结
6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研究现状
 6.2八大经济区划分的由来
 6.3数据来源与分类说明
 6.4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
 6.5 货币政策效应区域非对称性成因分析
 6.6本章小结
7 中国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
 7.I 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研究现状
 7.2指标和研究方法说明
 7.3实证结果及分析
 7.4 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原因分析
 7.5本章小结
8结论、启示及展望
 8.1全书主要结论
 8.2政策启示
 8.3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经济周期、金融市场波动以及政策有效性争论的场景。标题中的“非对称效应”四个字,简直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敏感点。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模型固然重要,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了模型的范畴。货币政策,这个听起来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利器”,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展现出“双刃剑”的特性。有时它能精准地刺中目标,有时却会误伤一片,甚至作用的方向都可能出现偏差。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对政策信号的解读不同?还是因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资产类别对货币流动性的反应存在差异?这本书恰恰瞄准了这一点,试图去阐释这种“非对称”现象的根源和运作方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超越传统教科书式的“单向传导”思维,去理解货币政策在现实中是如何在不同维度、不同主体之间产生分化的。或许,书中会引入一些前沿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或者借鉴一些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些复杂的互动。我希望它能够不落俗套,提供一些真正具有洞察力的见解,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已知。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货币政策效果解析——非对称效应的成因和机制》,光是听上去就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研究气息,仿佛要揭开经济学领域里一个隐藏许久的秘密。我一直对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潜规则”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在教科书里看似简单明了的货币政策,在现实世界中却总是表现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或者“滞后性”。比如,明明央行降息了,为什么市场反应平平?或者,为什么同样是宽松货币政策,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影响却天差地别?这些“非对称效应”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是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不同,还是金融传导机制本身存在某些“梗阻”?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解答这些疑惑的希望。我预想它不会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会像侦探一样,一点点剖析出这些非对称效应背后的深层逻辑,挖掘出导致它们产生的具体原因,并且详细阐述这些原因是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运作,最终影响到政策效果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严谨的理论框架,结合扎实的实证分析,来支持其核心论点。当然,如果能有一些现实中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理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似乎很明确,就是那些对货币政策的实际运行效果有着深刻好奇心,并且愿意深入探究其背后机制的读者。
评分当我看到《货币政策效果解析——非对称效应的成因和机制》这个书名时,立刻被它所吸引。我对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的经济现象格外感兴趣。货币政策,这个宏观经济调控的重头戏,其作用的有效性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常常表现出“意料之外”的反应。特别是“非对称效应”这个概念,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它意味着,同一种货币政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经济主体、不同的资产上,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是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因素在作怪?还是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存在系统性的偏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数据,去揭示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根源。或许,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金融摩擦、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等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某些主体更能从政策中受益,而另一些主体则可能被边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更细致、更具现实意义的视角来理解货币政策。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货币政策效果解析——非对称效应的成因和机制》,瞬间激起了我对经济学深层奥秘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经济学研究的魅力在于它能解释我们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尤其是那些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内在逻辑的事件。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而“非对称效应”这个词,更是点出了其中的复杂性。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同样的降息,对大企业来说可能是雪中送炭,对小微企业却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为什么同样的量化宽松,有的资产价格飞涨,有的却纹丝不动?这本书的标题告诉我,它将致力于解开这些“谜团”。我预感书中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比如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不同主体的借贷约束差异,以及信息传播的偏差等等,并详细阐述这些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的“分化”和“错位”。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货币政策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的真实面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给我一种“硬核”的感觉。它不像一些经济学普及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直指“货币政策效果”这个核心问题,并且着重强调了“非对称效应”这个关键点。这让我联想到,在经济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比如,当央行放松银根时,股市可能不涨反跌,而房地产市场却异常火爆;或者,在紧缩周期,某些行业受到的冲击远大于其他行业。这些都属于非对称效应的表现。那么,这些效应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是金融市场结构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还是不同主体的风险偏好和借贷能力差异?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预计书中会深入剖析货币政策传导到不同经济部门、不同金融市场、不同类型企业和家庭的路径差异,揭示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可能会涉及到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等传统渠道的细微差别,也可能会探索一些新兴的传导机制。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对货币政策的实际作用有一个更深刻、更具辨识度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