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
1 研究缘起(1)
二 学术史回顾(5)
三 研究路径、史料与概念说明(11)
上篇
*1章 基督信仰的形成(21)
*1节 家族信仰的传承(21)
1 出生地及时间略考(21)
二 家族变迁(24)
三 受洗(26)
*二节 教会教育(28)
1 入读潍县乐道院(28)
二 进入登州文会馆(31)
三 经历神迹,选择神科(34)
小结 偶遇、灌输、神意——信仰建构的自然状态(38)
&xbsp;
*二章 教会生活实践(41)
*1节 追求自立,倡导合1(41)
1 奋兴布道,牧养教会(42)
二 爱教而自立(45)
三 宗派联盟,精神合1(48)
*二节 追求属灵,*倡灵修(56)
1 创办灵光报社(56)
二 参与成立“信行救guo十人团”(64)
小结 封闭、单1、灵修——信仰生活的实践方式(71)
&xbsp;
第三章 神学教育实践(73)
*1节 差会体制内的知识传授(73)
1 进入金陵神学院(73)
二 主办函授科并编写教材(79)
三 反对新神学(86)
*二节 保守立场中的灵命培养(91)
1 进入华北神学院(92)
二 离kai华北神学院(101)
三 任金陵女子神学院院长(105)
第三节 民间处境下的灵修生活(114)
1 凭信心创立中guo基督徒灵修学院(115)
二 “以灵修功夫,代神学教育”(119)
三 抗战时期及战后灵修学院的变迁(126)
小结 释经、神学、灵修——信仰者的宗教贡献(135)
&xbsp;
第四章 巨变中的持守与调适(137)
*1节 被动适应与消*调适(138)
1 处理美guo津贴问题(138)
二 批判“*政治”观点(143)
*二节 有限参与“三自”运动(146)
1 “三自”运动“源头不浊”(146)
二 灵修学院“随缘不变,不变随缘”(152)
第三节 “信”的困境(159)
1 “孤du”离世(159)
二 自困与他用(162)
小结 调适、参与、困境——信仰者的处境选择(165)
下篇
第五章 灵命神学的建构(171)
*1节 教义神学在中guo的文化困境(172)
1 非儒(173)
二 替道(175)
三 排佛(176)
*二节 灵命神学的形成(178)
1 灵命(179)
二 灵程(181)
三 灵交(183)
第三节 信仰忠诚:灵命神学处境化存在策略(186)
小结 合道、非教、忠信——灵命神学处境化选择(190)
&xbsp;
第六章 灵命神学的西学渊源(192)
*1节 加尔文改革宗精神的影响(193)
*二节 贵格会的“内在灵光”(198)
第三节 普利茅斯弟兄会时代论及内里生命观念(202)
小结 长老会、贵格会、弟兄会——灵命神学的西方渊源(208)
&xbsp;
第七章 以“信”废“用”:灵命神学的价值(210)
*1节 废政治之用(210)
1 以“基督”为中心(211)
二 qiax千禧年末世观(215)
*二节 废经济之用(218)
1 十字架的爱(219)
二 “化俗务为shexg工”(222)
第三节 废文化之用(226)
1 “*世而入世,入世而*世”(227)
二 “灵性理性化,理性灵性化”(230)
三 “道成肉身,肉身成道”(232)
小结 无功、无己、无名——灵命神学的现实意义(235)
&xbsp;
结语 以“信”理解世界(238)
参考文献(241)
后记(257)
显示全部信息这本书的标题《以信废用-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研究》着实吸引了我。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哲学史,特别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试图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学者们充满好奇。贾玉铭这个名字,虽然在主流的哲学史叙述中可能不那么耀眼,但“以信废用”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具张力,让人不禁联想在价值多元的当下,我们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选择困境——是坚守某种“信”,以至于在实践中显得“废”,还是为了“用”,而不得不对“信”有所妥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贾玉铭的思想根源,分析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人际遇,以及他的学术探索如何回应了当时的社会挑战。尤其想了解,他所提出的“信”究竟指向何处,这种“信”的坚守又在哪些方面“废”了“用”?这其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反思的普适性智慧?我猜想,作者可能通过梳理贾玉铭的传记资料,结合其著作和相关文献,试图勾勒出一个立体丰满的学术形象,并借此探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面向。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对这个被略微忽视的学术人物及其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分《以信废用-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研究》这个书名,让我感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厚重感。熟悉的是,中国近代史中充满了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知识分子们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也常常面临着理念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以信废用”这个提法,立刻触动了我对这种两难境地的敏感。我猜测,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一定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证工作,试图还原贾玉铭的真实面貌。我非常好奇,贾玉铭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在这个时代中,形成了他独特的“信”?我猜想,这种“信”可能是一种他对某种真理的执着,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或者是一种对某种文化根基的坚守。而“废用”,又意味着什么?是实践上的无力,还是理论上的偏颇?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贾玉铭的“信”是如何在具体的人生际遇和学术探索中,体现出“废用”的特质,并由此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中,那些看似美好但难以实现的理念的思考。这或许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审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却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
评分作为一个对哲学史脉络梳理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是被那些试图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的思想家所吸引。《以信废用-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这位贾玉铭先生究竟是谁?他的“信”与“用”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一种深刻的矛盾与张力?我猜测,本书会从贾玉铭的生平入手,勾勒出他在动荡年代的学术轨迹,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的思想。然后,重点会放在“以信废用”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上。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贾玉铭所信奉的“信”究竟是什么,是某种宗教信仰,还是某种道德原则,抑或是对某种哲学理论的坚持?而这种坚持,又在何种程度上,或者在哪些具体的方面,导致了“用”的缺失或低效?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在追求某种纯粹性或理想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研究,更是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如何在理念与实践之间艰难求索的一种思想记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深刻的哲学启示,让我们反思当下社会中,我们又在遵循怎样的“信”,又因此“废”了怎样的“用”。
评分读到《以信废用-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研究》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挣扎与抉择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的主角贾玉铭,大概是一位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这个“以信废用”的命题,着实引人深思。它暗示着一种理想的坚持,却可能带来了现实的困境。我期待作者能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示贾玉铭的思想内涵。首先,他所信奉的“信”究竟是何物?是儒家经学中的某个核心价值?是某个新兴的西方哲学流派?还是他个人融会贯通后形成的独特信念?其次,这种“信”又是如何导致“用”的“废”?是因为其思想过于超前,不接地气?还是因为其坚守的原则与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或者,这是一种对“用”的内在反思,认为某些“用”可能违背了更根本的“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帮助我理解贾玉铭的思想形成过程,以及他在那个变革时代的生存智慧(或困境)。这或许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价值选择和现实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的著作。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以信废用-贾玉铭生平及思想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住了。首先,“贾玉铭”这个名字,虽然不属于那些家喻户晓的哲学大家,但“以信废用”这个命题却充满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让我感到好奇。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从史料中挖掘出那些被忽略但却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人物。我非常希望了解,贾玉铭所说的“信”,究竟是指什么?是某种宗教的虔诚?是对某种哲学原则的坚守?还是对某种价值的纯粹追求?而“废用”,又意味着什么?是他在实践中遇到了阻碍,还是他的理论脱离了实际,无法发挥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对贾玉铭生平的细致梳理,结合他对“以信废用”这一命题的独特解读,为我打开一扇理解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新视角。或许,这本书能让我们看到,在追求崇高理念的过程中,个体所经历的挣扎与不易,以及这种挣扎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启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