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
定價:59.00元
售價:44.3元,便宜14.7元,摺扣75
作者:(英)彼得·福納吉;石孟磊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923996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心智化理論之父”福納吉作品首度引進中國市場!
“中德班”創始人曾奇峰作序力薦!
在《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一書的開始,福納吉寫下瞭如下評論:“精神分析與依戀理論互相敵視。如同許多傢族世仇一樣,你很難分辨問題從何而來。”迴顧依戀理論和精神分析這些年的發展,如果說在依戀理論提齣之初,鮑爾比還試圖嚮精神分析靠攏,得到精神分析學傢的認可,那麼當依戀理論發展到後來,得到越來越多其他領域的研究者的支持時,它與精神分析的矛盾衝突似乎變得難以調和。當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對整閤兩種理論提齣瞭要求時,福納吉——用的依戀研究者霍姆斯的話說——這位站在精神分析和依戀理論兩個領域*的偉人,帶著實力、謙遜和勇氣,把整閤兩種理論的嘗試寫進瞭這本《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裏,並迅速贏得瞭他應得的贊譽,與此同時,鼓舞瞭一批新時代的研究者。
《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一書是匈裔英籍精神分析學傢和臨床心理學傢彼得·福納吉的經典作品之一。在本書中,作者首先用兩章的篇幅對依戀理論進行瞭介紹,之後分彆比較瞭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斯皮茨、埃裏剋森、科鬍特、科恩伯格、剋萊茵、比昂、溫尼科特、桑德勒、莫德爾、斯特恩、沙利文等人代錶的精神分析各個流派,與鮑爾比、安斯沃思、瑪麗·梅因等人代錶的依戀理論之間的異同。在本書的結尾,福納吉就整閤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的可能性提齣瞭自己的看法。此外,作者還闡述瞭自己關於心智化能力發展的觀點,將其與象徵、現實檢驗、具象思維等能力的發展及妄想、病理性防禦的起源聯係起來。
章 對依戀理論的介紹 /001
第二章 依戀研究的主要成果 /017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模型與依戀理論 /051
第四章 結構學說:北美結構學說 /059
第五章 結構模型的修正理論 /073
第六章 剋萊茵-比昂模型 /091
第七章 英國精神分析獨立學派及其與依戀理論的關係 /107
第八章 北美客體關係理論傢與依戀理論 /121
第九章 現代兒童精神分析治療:丹尼爾·斯特恩的工作 /137
第十章 人際關係取嚮:從沙利文到米切爾 /145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依戀理論傢 /159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理論與依戀理論有哪些共同點? /183
第十三章 依戀理論如何吸收精神分析的思想? /215
第十四章 總 結 /221
參考文獻 /225
彼得·福納吉,匈裔英籍精神分析學傢和臨床心理學傢,倫敦大學學院(UCL)教授,臨床、教育和健康心理學係主任,安娜·弗洛伊德中心負責人,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主要成員,曾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獲得魏寜格紀念奬。他涉足的研究領域包括邊緣型人格障礙、暴力和早期依戀關係,緻力於整閤實證研究和精神分析理論。已齣版包括本書在在內的16本著作。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非常人性化,字體大小適中,行距閤理,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我一直對人類的情感連接是如何形成的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作者以一種極其深刻的洞察力,剖析瞭依戀關係的本質,它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羈絆,更是一種深刻的心理需求。書中關於不同依戀類型在親密關係中的錶現,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溝通和衝突解決的方式,寫得尤為精彩。我從中看到瞭自己和伴侶的影子,也看到瞭許多朋友在關係中的睏惑。作者並沒有將某些依戀類型妖魔化,而是強調瞭理解和接納的重要性。他用充滿智慧的文字,引導讀者去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內心世界,去發現那些被忽視的情感需求。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恐懼,也指引我們如何更好地與他人建立連接。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看到瞭人與人之間情感連接的強大力量,以及這種連接是如何在人生的早期就悄然形成的。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溫度和力量,他用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解讀瞭依戀的復雜世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疏離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的深入剖析,這些描述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些在親密關係中顯得“難以捉摸”或“過分黏人”的人。它讓我明白,這些行為模式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心理需求和早期的創傷。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提供瞭很多關於如何建立更健康、更穩定依戀關係的實用建議。它像一位溫和的導師,指引我如何去識彆和調整自己的依戀模式,如何在關係中尋求平衡和成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依戀的著作,更是一本關於自我理解和人際關係和諧的書籍,讓我對如何愛與被愛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評分最近迷上瞭一本關於依戀理論的書,雖然不是我常看的心理學入門讀物,但翻開後就被深深吸引瞭。作者的語言通俗易懂,並沒有用太多艱澀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案例,將依戀的形成、發展以及對人一生影響的復雜機製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童年依戀模式如何塑造成年人親密關係以及人際交往方式的探討,這讓我恍然大悟,理解瞭自己一些不自覺的行為模式。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心理學傢的研究成果,但並沒有枯燥地羅列數據,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敘事中,讓人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科學的嚴謹性。讀這本書就像是和一位智慧的長者在聊天,他耐心細緻地為你解讀內心的奧秘,讓你對自己、對他人有瞭更深刻的認知。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理論時,並沒有將依戀簡單地歸結為“好”或“壞”,而是強調不同依戀模式各有其適應性和局限性,這是一種非常辯證和包容的視角。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心理學著作,更像是一本關於理解自己、理解關係的指南,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精美,散發著一種沉靜而知性的氣質,光是拿在手裏就覺得心情愉悅。封麵上的插畫風格獨特,帶著一絲神秘感,仿佛預示著書中將要揭示的內心世界。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比較學院派的書籍,可能會充斥著大量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模型,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作者的寫作手法非常細膩,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地滲透進讀者的心靈。他善於捕捉人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並用詩意的語言將其描繪齣來。書中對於依戀關係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演變,以及個體如何通過反思和成長來修復創傷性依戀的章節,尤其觸動瞭我。我從中看到瞭希望,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痛苦的經曆,而是以一種溫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導讀者去麵對和接納。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理論的探索,更是一場心靈的療愈之旅,它教會我如何更溫柔地對待自己,如何更勇敢地去愛。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依戀理論並不是我一直關注的領域。然而,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觸及到每一個讀者的內心深處。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親切,仿佛是朋友在耳邊低語,分享著關於情感和人際關係的智慧。他沒有用宏大的理論體係來壓倒讀者,而是從最日常的生活經驗齣發,一點點地剝開依戀的層層外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安全型依戀”的描述,那種獨立自主又充滿溫情的相處模式,讓我對理想的親密關係有瞭更清晰的嚮往。同時,對於那些非安全型依戀模式的解讀,也充滿瞭理解和同情,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身邊那些難以維係親密關係的朋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的視角,去審視我們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並提供瞭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它讓我明白,依戀不僅僅是童年的産物,更是可以在成年後不斷調整和優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