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787513809566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78751380956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著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汉字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学习
  • 参考
  • 词汇
  • 9787513809566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ISBN:9787513809566
商品编码:2963979131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6.80元

售价:12.6元,便宜4.2元,折扣75

作者: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著

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38095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一部适宜初、高中、大学生及其他中等文化层次读者使用的小型古汉语工具书。字头皆为古汉语常用字,同时收录部分双音连绵词,释义精赡,例证翔实。收录480余组“辨析”,包含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古今义辨析、读音、字形辨析等内容,提示相关诸字用法。正文后附有九种附录,资料性强,弥足珍贵。其中古汉语特殊词序中的定语后置,是编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受到业内学者大加赞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华经典名篇赏析与解读》 ——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品味汉语的至美与精深 本书简介 《中华经典名篇赏析与解读》是一部集文学性、思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深度导读著作。它并非仅仅是一本古籍的汇编,而是我们精心构建的一座通往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世界的桥梁。本书旨在带领当代读者,以一种既尊重历史原貌,又富有现代洞察力的方式,走进那些历经千年风雨而不朽的文学瑰宝。 在浩瀚的中华典籍海洋中,散落着无数璀璨的珍珠——那些被时间筛选出来的、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与审美情趣的经典篇章。本书选取了自先秦至清末,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深远的篇目,涵盖了诸子散文的哲思睿智、汉魏六朝的辞赋风骨、唐诗宋词的格律之美,以及明清小说的世态人情。 核心内容架构与特色 本书的编纂理念是“深入浅出,以文传神”。我们深知,原典的艰深往往是读者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采用了“原文呈现—精细笺注—深度赏析—文化溯源”的四步走结构,确保读者在享受阅读之美的同时,能够扎实地理解其深层内涵。 第一部分:先秦哲思与气象 《诗经》的田园牧歌与政治哀歌: 精选“风”“雅”“颂”中的精华,重点解析其蕴含的民俗风情、早期信仰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影子。我们不只是解释字词,更致力于还原诗歌诞生的社会场景,让读者体会“关关雎鸠”的纯真与“伐木丁丁”的劳作之声。 诸子百家的思想火花: 深入研读《论语》《孟子》《庄子》《道德经》中的核心论断。例如,对“仁”“义”“道”“自然”等核心概念,本书提供了多角度的阐释,并辅以同代学者的辩论片段,展现先秦思想界的磅礴气势。重点剖析了儒、道、法、墨等流派思想在后世政治、伦理、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部分:汉魏风骨与辞采 汉赋的恢弘与史传的雄健: 赏析司马相如的瑰丽辞藻与班固的史学笔力。通过对《子虚赋》的结构分析,揭示汉代帝国主义的审美倾向;通过对《史记》中人物传记(如项羽、李广)的选取,探讨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情怀。 魏晋风度的清峻与萧散: 本部分聚焦于建安文学与玄言诗的独特气质。对曹操的慷慨悲凉、阮籍的狂放不羁、嵇康的率性而为,进行了细致的文本描摹。特别是对“竹林七贤”及其文学创作中的“避世”哲学,提供了深入的背景考察。 第三部分:唐宋诗词的巅峰成就 唐诗的万千气象: 本书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对李白的浪漫飘逸(如《将进酒》中的挣扎与豪迈)、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三吏三别”中的人间疾苦)、白居易的通俗易懂与讽喻,均进行了详尽的词句拆解与意境重构。书中尤其关注了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的地域色彩与军事背景。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区别于唐诗的“言志”,宋词更重“抒情”。我们详细对比了苏轼的旷达(“大江东去”)与李清照的哀婉(“寻寻觅觅”),分析了柳永在市民文学中的开创性贡献。对于词牌格律的讲解,力求做到既严谨又不失趣味,帮助读者体会音韵之美。 第四部分: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 古典白话小说的叙事艺术: 本部分精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中的关键章节进行赏析。我们侧重于分析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的典型性以及语言的艺术张力。例如,解析《红楼梦》中对日常琐事的精微刻画如何折射出封建大家族的衰亡史,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意味。 清代传奇与文人笔记: 补充性地介绍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寓言”手法,及其反映的社会批判精神;并对袁枚、纪晓岚等人的笔记进行选读,展现清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与民间传说。 文化溯源与当代价值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对经典背后的文化基因的挖掘。我们探讨了这些名篇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绘画、书法、戏曲乃至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如何贯穿于唐宋山水诗的创作之中;考察“忠义”观念在《三国》和《水浒》中的演变。 通过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读者将能深刻体会到,这些经典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理解我们民族性格、审美定势和道德规范的活水源头。它不仅是提升文学素养的阶梯,更是进行深刻的自我认知与文化寻根的向导。 适用读者群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包括文学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渴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当代白领和学生。无论您是初次接触古典文学,还是希望对已学经典进行系统性重温,本书都能提供详尽、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将助您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份来自千年前的宁静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字典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厚度适中,那种触感很舒服,不像有些字典用那种轻飘飘的纸张,拿在手上总觉得少了点“分量感”。封面设计也很有格调,那种典雅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对文字的敬畏之心,让人一翻开就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清晰锐利,字号大小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在查阅那些生僻或复杂的古字时,注释的层次感做得非常棒,生怕义、引申义、用法示例,乃至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变化,都分毫不差地呈现在眼前,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让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是查阅,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文脉的深度对话,那种求知若渴的心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评分

我尝试用这本书查阅了几个我平时比较模糊的古代词汇,比如“靡”、“遑”、“怃”这几个字,发现它的解释角度非常独特和全面。很多其他工具书往往只给出一个或两个现代意义上的对应词,但这本书不同,它会追溯到这些字在先秦、两汉时期最核心的语义基点,然后逐步推导出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引申义,并且附带了大量源自经典著作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择非常精到,往往能瞬间点亮我对该字词的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古代用法的辨析,比如同一个字在不同朝代的用法差异,都有详细的批注,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深入研读古籍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过去我常常因为对古代语境理解不深而误读原意,但有了这本书作为参考,那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实在太棒了,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它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做笔记的人,阅读时总喜欢在旁边做些批注和标记,这本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好,即使用细笔尖的墨水笔书写,也不会出现洇墨的现象,这对于保持书页的整洁和长久的阅读体验非常关键。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工具书,它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查阅过程中,我注意到它对一些存有争议的字义考证,也做了审慎的处理,往往会引用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说明,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体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让人用得非常放心。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老师,在你探索古文的道路上,不疾不徐,稳健地提供支持,是一部真正经得起时间和反复翻阅考验的良心之作。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手里也收了不少不同版本的古籍工具书,但这本书在“实用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有学者们所看重的严谨考据和丰富的例证,却没有落入那种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泥潭。语言组织上,虽然是对古文的解释,但用语却是现代人可以理解的白话文,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完全不会让人在查阅的过程中产生“读解释比查原词还费劲”的挫败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鼓励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去接触和学习古汉语。我把它放在书桌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无论是阅读《史记》还是品味唐诗宋词,只要遇到生疑之处,随手一翻,立刻就能找到清晰的指引,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体验,是其他电子资源或简略版字典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视角似乎是建立在对古代社会生活和思维模式的深刻理解之上的,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词汇的对译。举个例子,它对一些涉及礼仪、官制、农耕相关的词汇解释得尤为细致,这使得我们在理解古代文献时,能够更立体地把握当时的社会图景。例如,解释“庠”、“序”、“学”、“校”这些与教育相关的词汇时,它不仅解释了它们字面的意思,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古代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具体层级和功能差异,这种文化背景知识的嵌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这种全方位的解释,不仅仅是“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把钥匙,能够更好地开启通往古代文化核心的大门,这对于深化对传统经典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