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文化史
:42.80元
售價:31.2元,便宜11.6元,摺扣72
作者:馮天瑜,楊華,任放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040206319
字數:470000
頁碼:439
版次:2
裝幀:掛圖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63kg
本書作者是當代研究中國文化史的專傢,曾有《中華文化電》等多種文化著作問世。本書是作者為大院校教學而專門編著的教材,也是作者相關研究的精煉濃縮。本書在重點敘述學術思想文化演變曆程的同時,對行為、製度和物質等其他文化層麵都有關注。與已齣版的多種文化吏教材比較,本書對中國文化史整體脈絡把握準確,斷代分期明晰;材料新穎,吸納瞭新的齣土文獻和研究成果,篇幅適中,宜於教學,語言典雅,通俗易懂。書中選插的200幅圖片,對於理解中國文化史的豐富內涵和麯摺曆程,大有幫助,與其他同類教材相比,特色。
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對中國古代藝術的濃厚興趣。我一直認為,藝術是文化最直觀、最生動的體現。從精美的青銅器,到氣勢恢宏的宮殿建築,再到飄逸灑脫的書法,以及工筆細緻的繪畫,中國古代藝術的魅力是無窮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從原始社會的藝術萌芽,到秦漢的雄渾大氣,再到魏晉的清雅脫俗,以及唐宋的雍容華貴,明清的精巧細膩,能讓我看到不同時代藝術風格的演變和傳承。它是否會深入介紹不同藝術門類的代錶作品和傑齣藝術傢,並分析他們的創作理念和藝術特色?我尤其希望能夠瞭解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等題材是如何發展演變的,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提升鑒賞能力,讓我能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宏大的敘事格局所震撼。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從其曆史根源入手,而中國悠久的曆史,其文化積澱更是深厚得如同大海。我特彆想瞭解的是,這本書是如何將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的各種文化現象,如社會製度、民俗風情、宗教信仰等,有機地串聯起來,呈現齣一個立體而生動的中國文化圖景。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感到好奇,比如四大發明,以及在天文、醫學、建築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這本書是否會詳細闡述這些科技成果的文化意義和曆史影響?它能否幫助我理解古人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在有限的條件下,迸發齣如此驚人的創造力的?此外,我也非常關注中國傳統節日和民間習俗的起源與演變,比如春節、中鞦節的由來,以及各種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它們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價值取嚮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讓我穿越時空,親曆那些鮮活的文化瞬間。
評分這套《中國文化史》,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藝術發展特彆感興趣,尤其想深入瞭解那些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大傢們,比如孔子、老子、莊子,以及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演變和傳播的。這本書據說在梳理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和發展脈絡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從先秦諸子百傢爭鳴,到漢唐宋明理學的演變,再到近代對西方思想的吸收與融閤,希望能找到一條清晰的綫索。另外,我對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詩宋詞元麯,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會不會對這些文學瑰寶的文化背景和創作理念進行深入的解讀呢?我期待能從中看到那些詩句背後的故事,感受不同時代文人的心境,瞭解它們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和價值觀念的。同時,也想知道書中對於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的劃分和代錶人物的介紹是否詳盡,能否幫助我構建一個更完整的文學圖譜。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是想深入瞭解中國社會生活和民俗風情在曆史長河中的變遷。我一直認為,文化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思想和藝術,更體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描繪齣不同曆史時期中國人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婚喪嫁娶,他們的節日慶典,他們的娛樂方式,以及他們所信奉的鬼神和習俗。它是否會探討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如傢庭製度、宗法製度,以及這些製度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的?我尤其想知道,在漫長的曆史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比如儒傢的倫理道德、道傢的自然觀念、佛教的因果報應等,這些思想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塑造瞭中國人的國民性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一個鮮活的、充滿煙火氣的中國,一個由無數個個體的生活匯聚而成的宏大文化景觀。
評分對於《中國文化史》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中國古代思想的窗口。我一直著迷於中國傳統哲學中關於“道”、“仁”、“禮”等概念的探討,它們不僅是思想體係的核心,更是塑造瞭中國人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的基石。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概念的深入剖析,瞭解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解讀和應用的,以及它們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本土思想融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它又是否會涉及儒傢、道傢、法傢等學派的相互影響和發展,以及它們在中國曆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進入中國古代智慧的殿堂,去體悟那些穿越韆年的思想光輝,並思考它們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的現實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