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
定價:88.00元
作者:徐靜波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029834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尊重自然,體現材料的真味飲食為媒,以“和食”觀“和魂”
內容提要
我們熟悉的壽司、天婦羅、刺身、烏鼕麵等傳統日本食物*初是什麼樣子?“懷石料理”“會席料理”如何發展成為今日的樣貌?外來飲食又對日本傳統料理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作者梳理瞭大量中日文獻、考古成果,結閤在日本的親身經曆,從日本上古時代的飲食生活講起,論述瞭日本料理如何由帶有濃鬱東亞大陸色彩的飲食,發展至具有鮮明列島特色的日本料理。
除瞭料理本身,本書亦對與料理密切相關的調味料、飲食器皿、食攤、料理屋及料理書刊進行瞭論述,並對日本料理發展背後的“公傢文化” “武傢文化”、佛教的傳入與發展、中國與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等文化因素進行瞭分析與探討。正如作者所言,本書的內容是日本飲食,但重點不在飲食本身,而是通過飲食錶象探討其內在的文化意蘊及飲食文化與其他文化領域的關聯。
目錄
章 日本飲食文化的源流與特點 001
節 本書的研究對象與重點 003
第二節 日本的自然風土 與食物 007
第三節 日本飲食文化與東亞區域的關聯 015
第四節 日本飲食文化的特徵 019
第二章 上古時代日本人的食生活 041
節 農耕社會以前日本人的食生活 043
第二節 農耕文明的 傳來與彌生文化的展開 051
第三章 大陸色彩濃鬱的飲食樣態:奈良和平安時期 069
節 東亞大陸文化的影響與公傢文化的形成 071
第二節 以王公貴族階層為中心的都城居民的飲食生活 082
第三節 日本飲食文化獨特性的初期展露 086
第四章 日本料理的早期展開:鐮倉和室町時期 101
節 武傢文化的登場與鐮倉時期的飲食 103
第二節 室町時代日本料理格局的初步形成 116
第三節 海外來風:精進料理和南蠻料理 127
第五章 日本料理的完成期:江戶時期 149
節 江戶時代的社會發展和文化勃興 151
第二節 食攤的齣現和料理屋的發展 155
第三節 料理書刊的興盛 166
第四節 懷石料理、會席料理與高級料亭 176
第五節 陶瓷業的發達與餐食器皿的藝術化 189
第六節 都市和地方食生活的差異 203
第七節 醬油的誕生、砂糖生産的開始和食物種類的增加 209
第八節 江戶時代 終完成的諸種傳統日本食物 227
第六章 從傳統走嚮近代:日本飲食文化的重大變革 281
節 西式飲食在明治日本的登陸 283
第二節 中華料理的全麵傳入 317
第三節 戰爭時期民眾飲食生活的窘迫狀況 335
第七章 現代日本人食生活麵麵觀 345
節 戰後極度的“糧食難” 347
第二節 走嚮“飽食”的 時代:外來飲食的影響 356
第三節 形形的新料理 376
第四節 日本料理在海外 409
第八章 日本的酒文化 437
節 日本酒的源與流 439
第二節 清酒的林林總總 455
第三節 燒酎(燒酒)在現代的崛起 472
第四節 洋酒的傳入與日本化 489
第九章 日本的茶文化 515
節 日本茶與中國的淵源及茶文化傳來的階段 517
第二節 茶文化傳來的第二階段及茶道成立以前的飲茶習俗 534
第三節 茶道的成立與演變 557
第四節 當今日本人的飲茶生活 572
注 釋 589
參考文獻 608
作者介紹
徐靜波,齣生於上海,曾在神戶大學、京都大學等日本多所大學擔任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著作有《梁實鞦——傳統的復歸》《東風從西邊吹來——中華文化在日本》《近代日本文化人與上海(1923—1946)》《和食的饗宴》《觀知日本》《上海の日本人社會とメディア1870—1945》(閤著)等8種,譯著有《白河夜船》《蹇蹇錄》《日清、日俄戰爭》等12種,編著有《日本曆史與文化研究》等11種。
除瞭料理本身,本書亦對與料理密切相關的調味料、飲食器皿、食攤、料理屋及料理書刊進行瞭論述,並對日本料理發展背後的“公傢文化” “武傢文化”、佛教的傳入與發展、中國與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等文化因素進行瞭分析與探討。正如作者所言,本書的內容是日本飲食,但重點不在飲食本身,而是通過飲食錶象探討其內在的文化意蘊及飲食文化與其他文化領域的關聯。
文摘
序言
《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這個書名,立刻讓我想到瞭那些關於日本的、既熟悉又陌生的畫麵。熟悉的是那些被媒體廣泛報道的符號,陌生的是,我們是否真的理解瞭它們背後的文化邏輯?我想,這本書的標題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承諾的“另一種形態”,意味著要打破那些固有的、可能已經陳舊的認知框架。我期待作者能夠帶來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比如,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本社會的“非主流”文化,或者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日本文化是如何保持其獨特性,又或者是在潛移默化中被改變的。或許,書中會涉及一些關於日本社會結構的獨特之處,比如,某種特殊的等級製度,或者是一種獨特的社會關係模式,這些都可能深刻地影響著日本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進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去理解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真正讓日本文化具有獨特魅力的元素。
評分對於《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這個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們對日本文化的瞭解,很多時候可能停留在非常錶麵化的層麵。例如,我們知道日本有武士道,有花道、茶道,有動漫,有和食,但這些隻是冰山一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那些構成日本民族性格和精神內核的要素。徐靜波這個名字,讓我覺得作者的視角可能會更具學術性和深度,而不隻是泛泛而談。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探討一些日本社會中,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比如,他們是如何理解“成功”和“失敗”,如何看待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以及他們對於“美”和“醜”的獨特感知。我想,這本書的關鍵之處在於,它能引導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日本,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細節中的、卻又極其重要的文化信息,從而形成一種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閱讀《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這個書名,總能引發我對於“究竟何為日本文化”的深層思考。我們常常看到日本在科技、動漫、製造業上的成就,但這些僅僅是錶象。我相信,真正構成一個民族文化底色的,是那些更難以言喻、卻又根深蒂固的東西。作者徐靜波,本身就是一位長期關注和研究日本的學者,這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和專業性充滿瞭期待。我猜想,書中或許會探討一些我們不太瞭解的日本社會現象,比如,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背後,日本社會可能存在的精神睏境,或者是一些在西方文化影響下,日本文化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和融閤的案例。我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打破對日本文化的淺層認知,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繁華都市和傳統庭院之下的,更為真實和復雜的文化肌理。或許,它會涉及一些關於日本人的“寂靜”和“留白”的審美,或是對“匠人精神”的更深層次解讀,這些都可能是我此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層麵。
評分我拿到這本《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時,腦海裏立刻閃過無數關於日本的碎片化記憶和印象。想象一下,從古老的寺廟到現代的摩天大樓,從武士道精神的傳承到宅男文化的興起,日本文化本身就充滿瞭各種看似矛盾又和諧共存的張力。而“另一種形態”這個詞,無疑是點睛之筆,它暗示著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大眾熟知的那些皮毛,而是挖掘齣瞭一些更隱秘、更根本的東西。我好奇作者會從哪些獨特的角度切入?是否會涉及日本的地理環境對文化塑造的影響?比如,島國民族的集體主義意識,或是對自然的敬畏和依賴?又或者,作者會著重探討當代日本社會轉型中齣現的某些新興文化現象,例如,在老齡化和少子化背景下,年輕人是如何構建新的身份認同和價值體係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齣刻闆印象,用一種全新的、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審視日本。我想,這或許是一次思想的旅程,讓我能夠真正走進日本人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為何會以那樣的方式思考、生活和錶達。
評分這本《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書名一齣,就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徐靜波這個名字,我雖然不算耳熟,但“北京聯閤齣版公司”倒是頗有分量。一直以來,我對日本文化的印象,多半停留在動漫、壽司、和服這些比較錶層的符號上,似乎總覺得隔著一層膜,難以觸及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次的書名,明確地告訴我,這不僅僅是關於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本文化元素,而是要探索一種“另一種形態”,這讓我非常期待,究竟會揭示齣怎樣的日本社會肌理和精神內核。我設想,作者可能不僅僅會羅列現象,更會深入剖析其背後的曆史淵源、社會結構,甚至是哲學思考。比如,他是否會從一些被忽略的民間信仰、地方傳統,甚至是現代日本社會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入手,來構建一種全新的視角?我想,這本書或許會顛覆我之前對日本文化的單一認知,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復雜,甚至可能有些齣人意料的日本。我甚至想象,書中可能會包含一些我從未聽說過的日本節日、習俗,或者是在日常生活裏,日本人所秉持的某種獨特的處世哲學,這些都可能成為我重新認識這個國傢的重要綫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