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护帙有道-古籍装潢特展图录 港台原版 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圖錄 宋兆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中商原版】护帙有道-古籍装潢特展图录 港台原版 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圖錄 宋兆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兆霖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装潢
  • 装帧艺术
  • 宋兆霖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古籍修复
  • 中国传统文化
  • 艺术设计
  • 港台原版
  • 图书图录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台北故宮博物院
ISBN:9789575627201
商品编码:29643246585

具体描述

《護帙有道: 古籍裝潢特展》

作者:宋兆霖/ 盧雪燕                    出版社:故宮博物院

出版日期:2014/12/01                 商品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平裝                                    ISBN 13:9789575627201 

頁數:304                                     尺寸:21.6*30.3CM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裝潢」,泛指書籍裝幀及書畫裝裱。

公元一世紀末,當纖維紙成為書寫、繪畫的主要載體以前,「書」除著於「竹」與「簡」之上外, 亦與「畫」同,著於「帛」之上,因此早期書籍和畫畫的裝潢方式區別不大,多以卷軸、折疊形式為主。

隨著「紙」成為書寫的主要材料,為方便閱讀,書籍外觀開始產生變化,「黏頁」、「縫繢」、「旋風」、「梵夾」裝應運而生。

公元九世紀末期,當方版雕刻印書技術成熟,並大量使用之時,折疊冊葉,裝訂成書,儼然成為書籍裝潢主要內容,自此,「書」與「畫」的外觀漸而分流,宋、元常用的「蝴蝶裝」,明代宮廷流行的「包背裝」,以及清代盛行的線裝,便是在冊葉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本院珍藏善本古籍二十一萬餘冊,來自清宮舊藏者約十四萬冊,其餘七萬冊,則是二○年代,故宮成立迄今,數十年徵集之所得,是以,就書籍裝潢風格而言,院藏古籍,有相當大的比例,具色彩鮮明、用料華貴、製作考究的皇家藏書特點,而其餘非清宮原藏,出於中土者,一如傳統民間古籍裝潢的原則和要求,以樸實古雅為重,而來自日本、朝鮮、南亞等外域者,則亦富當地之特有風格;

再者,由於院藏書籍製作年代,跨越十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因此仍保有各式裝潢形式,足以反映千百年來書籍外觀的遞嬗變遷。 本展覽分「裝潢、裝裱與裝幀」、「書與裝潢」、「極其瓌致」、「古雅莊重」四單元。「裝潢、裝裱與裝幀」說明古籍裝潢在不同時代的意義;

「書與裝潢」從簡牘說起,述說古籍的各種形制;「極其瓌致」精選清宮藏書,展示精巧極緻的藝術風格;「古雅莊重」則以明清藏書名家等收藏為本,勾勒藏書家眼中的護帙之道。


【中商原版】护帙有道-古籍装潢特展图录 港台原版 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圖錄 宋兆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 《中华古韵:藏书楼中的锦绣与智慧》 —— 一部深度探寻中国传统书籍形制、装帧艺术与文化传承的史诗巨著 本书导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纸张与墨香似乎已成为遥远的记忆。然而,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时,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气息的古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工匠精神与文化信仰的活态见证。 《中华古韵:藏书楼中的锦绣与智慧》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图录或研究文集,它是一次对中国古代书籍生命史的宏大叙事。本书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和艺术家般的热情,带领读者穿梭于唐宋的磅礴大气、明清的精雕细琢,深入理解中国书籍从诞生、演变到最终定型的复杂历程。它聚焦于书籍的“外衣”——装帧艺术,揭示了这些看似寻常的结构性元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与精湛工艺。 第一部:纸张的呼吸与墨色的哲学——书籍物质基础的溯源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书籍最基础的构成要素:纸张与墨。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材料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时代、地域的纸张制作工艺如何影响了书籍的质地与寿命。从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到宋代麻纸的细腻柔韧,再到清代特种皮纸的耐久性,每一种纸张的选择都体现了当时文人与匠人的智慧权衡。 墨的选择同样是一门学问。松烟墨、漆烟墨、油烟墨的制作比例、研磨精细度,直接决定了刻印的清晰度与色彩的深邃感。本书通过高精度微观图像分析,剖析了不同时期用墨对书籍整体视觉效果的微妙影响。我们考察了泥活字、木活字、雕版印刷在不同载体上的适应性,展现了印刷技术革新如何重塑了知识的传播格局。 第二部:装帧的形制变迁——从简朴到繁复的审美流转 书籍的“外貌”是中国古代工艺美学最集中的体现之一。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的四大主要形制及其发展脉络: 1. 卷轴(手抄本的遗风): 追溯至汉晋,探究卷轴装如何适应了初期书写习惯,以及在佛教经典传播中的特殊地位。我们着重分析了绫、绢等高档材料在卷轴制作中的应用,以及“经轴”的装饰艺术。 2. 经折装(书写与阅读的桥梁): 深入解析唐宋时期经折装的流行原因。这种装帧既便于翻阅,又能在摊开时展现宏大的篇幅。书中会详细展示经折装的折叠技巧与“裱衬”工艺,指出其在宋代出版高峰期的重要作用。 3. 蝴蝶装(宋代的革命性创新): 详细解读“蝴蝶装”的诞生背景——源于雕版印刷的普及与对阅读便捷性的追求。本书将辨析蝴蝶装的“裁口”与“糊边”技术,并对比了宋代蝴蝶装的“齐口”与明代早期出现的“倒钩”现象,揭示了工艺细节中的时代差异。 4. 包背装与线装(明清的定型与极致): 这是中国传统装帧的最终形态。本书将线装的演变视为一个精细打磨的过程:从明初的“缝钉不紧”到清代的“平整牢固”。我们细致考察了“版框”、“护角”、“锦面”等附加部件,论证了线装如何将实用性、耐用性与装饰性完美融合。 第三部:锦绣之外的智慧——书籍的保护与装饰艺术 书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保存的难度与所承载的家族、文人印记。本卷聚焦于书籍的“保护层”与“标识系统”: 护叶与扉页的礼仪: 探讨扉页上的题识、避讳、藏书印的布局与艺术风格。不同时期的题跋者如何通过书写习惯、印章材质,为书籍增添了“二手价值”与历史厚度。 书签与函套的实用美学: 详细分析了古代书签(如“牙签”、“丝绦”)的材质与用途,以及精美的函套(书夹、木匣)如何成为衡量一部藏书价值的参照物。我们将对比不同材质(皮质、绢面、竹木)函套的防潮、防虫功能。 “补缀”与“修复”的匠心: 修复古籍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本书收录了大量古籍修复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同源材料、遵循古法进行“依样仿制”的修补,使得残破的书卷得以延续生命,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无限敬畏。 第四部:地域风貌与流派分野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也深刻影响了书籍的装帧风格。本书打破了单一的朝代叙事,侧重于地域性流派的对比研究: 江南文人书坊的精雅: 以苏、杭地区为代表,探讨其对“线装精美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特种纸张”和“精细套印”的偏爱。 北方官学与抄书机构的严谨: 分析官修大典在装帧上的统一性、规范性与耐久性需求,其工艺往往偏向朴素实用,强调字体清晰度。 寺院与民间流传的差异: 对比佛经的特有装帧(如藏文经折装的本土化)与民间戏文、说唱本的简陋实用装帧,揭示了社会不同阶层对书籍的不同需求。 结语: 《中华古韵》力求超越纯粹的文物展示,将每一件装帧成品视为一个“时代的切片”。它邀请读者不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去“触摸”历史的纹理。通过对装帧工艺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匠人如何将实用功能、审美追求与文化寄托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既坚固又华美的知识宝库。本书是历史学者、装帧设计爱好者、古籍修复师以及所有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者的案头必备之作。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珍藏知识”的教科书,也是一曲献给古代工匠精神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图录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工艺细节,层层递进,让一个对古籍修复领域涉猎不深的人也能快速掌握要点。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不同朝代装帧风格差异时的那种洞察力,比如唐宋元明的流派之别,通过对比不同展品的照片,讲解得深入浅出,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专业,但叙述流畅,充满了学者严谨又不失温度的笔触,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物工作者付出的巨大心血。它不愧是出自重要博物机构的出版物,专业度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拿到手的时候,我花了好长时间只是端详它的外壳和版式,那种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印刷工艺的功力,令人赞叹。不同于一些为了追求花哨而牺牲实用性的图册,这本书的布局非常大气、沉稳,大量的留白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体展品,使得视觉焦点非常集中。那种墨香与纸张的混合气味,也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安静的书房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展览的记录,更像是一件独立的作品集,展示了出版机构对于文化载体本身的尊重和高标准要求。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形神兼备,韵味悠长”。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抱有热情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再只是简单地展示古物之美,而是聚焦于“如何让美得以长久流传”这个核心命题。特别是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衬纸、包角、甚至是打孔方式的解析,让我意识到,每一次装裱都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郑重承诺。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装帧习惯的归纳梳理,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横向比较框架,帮助我跳出了单一视角的局限。这套图录的价值,远超其作为展览记录的范畴,它是一部关于“物质承载精神”的深度研究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触摸上去就能感受到匠心独运。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配合着那些精美的插图,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捕捉,比如那些古籍装裱时使用的丝线、糊浆的痕迹,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展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一本图录,更像是在参与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传统工艺、对书籍制作流程充满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值得珍藏的宝物。它不仅仅记录了“护帙”的技艺,更是在传达一种对书籍生命的敬畏。

评分

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保护”的书籍,没想到它深入挖掘了“装潢”背后的美学和功能性统一的哲学。每一件展品旁边都有详尽的背景介绍,这些不仅是文物本身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缩影。我尤其被那些“破损与修复”的对比图震撼到了,它们直观地展示了现代修复技术如何尊重历史,又如何赋予古籍新的生命力。这种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现代视野的解读方式,让我对“物之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收藏家或者古籍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