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 | 作者 | 李鸣生 |
| 定价 | 19.80元 | 出版社 | 四川少儿出版社 |
| ISBN | 9787536574335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700年前就将火箭技术传入世界。然而700年后的今天,中国再向世界推销火箭,却阻力重重,难上加难。面对国际的严峻形势,中国航天悄然变轨,开启封闭的大门……《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波澜壮阔,气势沉雄,以酣畅的笔墨真实地记述了中国“长征号”火箭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的风险历程;对国际发射市场的残酷竞争做了深层次的透视;对航天面临的矛盾做了大胆的剖析;对中美间的合作与冲突做了客观的揭示;对中国航天人的感人故事、心路轨迹做了生动的描写;对火箭、卫星几次大爆炸的内幕做了的披露。作品充满了作者对中国航天的理性思考与深刻反思,既有史诗的品格,又有文献的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李鸣生:当代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二十年来,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其数百万字的“航天七部曲”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曾获得过20多项全国、全军文学奖,并先后三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从陆地到太空”系列图书是作者李鸣生以其长期深入航天基地采访的手材料为素材,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讲述中国航天历程的纪实小说。 《走出地球村(套装共7册)》分为《发射场上的司令官》《月亮城的火箭兵》《“东方红”卫星的秘密》《山沟升起美国星》《起飞,起飞,再起飞》《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中国人怎么离开地球的》7个分册。 《走出地球村(套装共7册)》故事生动曲折,语言朴实清新,细节鲜活传情,深入刻画了中国航天人的英雄群像,是激发广大少年儿童理解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励志读本。 《走出地球村(套装共7册)》已入选“2015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四川省内入选的图书项目)。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之前读过一本关于某个国家工业革命历程的书籍,其中对于机械制造、材料科学以及基础工业的详细介绍,让我对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发现,很多看似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其背后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工业支撑。因此,当我知道《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这本书的存在时,我非常好奇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航天事业在基础工业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例如,火箭制造所涉及的特种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以及精密仪器的制造能力,这些是否是书中重点介绍的内容?在早期,中国在这些领域是否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瓶颈?又是如何克服的?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像我之前读过的那本书一样,会详细描绘出那些“看不见的”支撑体系,比如那些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工厂和技术工人。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梳理。一个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需要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中游的制造加工,以及下游的测试发射等多个环节的协同发展。我希望《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中国航天工业的完整图景,让我们了解,从原材料到最终的航天器,这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如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完整产业链的。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走向星辰大海》的图书,虽然书名并非我此次想要评价的《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但其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相似的主题,让我对中国在某个领域的崛起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更侧重于宏观的战略层面,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国家整体的国际地位。它详细阐述了某个领域的技术革新如何打破了旧有的格局,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技术自信”的论述,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脚踏实地、艰苦卓绝的努力之上。我特别想知道,在《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这本书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关于“技术自信”的形成过程的描绘?那些中国科学家是如何在零基础的情况下,一步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技术路径?是通过模仿、学习,还是原创性的突破?书中对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描写,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了解一个国家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既要争取合作机会,又要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于理解中国航天事业“走出国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我希望《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能够提供更具体、更生动的案例,来展示中国航天技术是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成长和壮大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战略层面的分析。
评分这套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图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封面和目录的初步浏览,我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关于早期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的部分。我知道,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就背后,都离不开无数默默无闻的付出和艰辛的探索。想象一下,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一群充满理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是如何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技术难关,将中国的航天事业一步步推向世界的。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充满智慧的火花,那些为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而彻夜不眠的场景,以及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凝聚团队力量,共同攻克科研堡垒的感人故事。此外,关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如何培养新一代的航天人,这对于我理解整个国家科技发展的脉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期待书中能有更详尽的介绍,比如他们是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又是如何在国际合作中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套书能够让我深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前世今生”,尤其是那些最基础、最核心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某个国家科技发展历史的书籍,其中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该国在通信技术领域如何从追赶者转变为创新者的过程。书中着重描写了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投入以及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捕捉能力,这让我对《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非常想知道,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航天事业是如何在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方面进行投入的?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它们在培养航天人才方面扮演的角色?我更关心的是,中国的火箭技术是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认可的?“走出国门”不仅仅意味着将产品销售出去,更包含了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服务能力。书中是否会介绍中国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竞争情况?例如,在与其他国家的火箭制造商竞争时,中国的火箭有哪些独特的优势?是否能够通过具体的合作案例,展现出中国火箭在国际航天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具象化的描述,比如,在某个国际卫星发射任务中,中国火箭是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最终如何成功完成发射任务的。
评分最近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相关讨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高精尖技术的国产化进程。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上。而航天技术,无疑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这本书,听起来就与这个话题息息相关。我非常想知道,书中对于中国在火箭发动机、导航控制系统、固体推进剂等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研发历程,有着怎样的阐述。是否能够看到那些曾经依赖进口,如今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的技术突破?以及这些突破背后的科研团队和他们的创新精神?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航天技术“走出国门”的过程中,是如何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竞争的。是凭借性价比优势?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具体的国际合作或竞争案例?例如,在某些国际航天项目竞标中,中国火箭是如何脱颖而出的?或者,在面临技术壁垒时,中国又是如何通过自主研发来打破封锁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有细节的叙述,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航天技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和发展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