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实用建筑语文 (第2版)(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定价:33.00元
售价:22.4元,便宜10.6元,折扣67
作者:罗爽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1114080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由日常应用文体写作、建筑实用文体写作和121才训练3篇共9章组成。日常应用文体写作篇和建筑实用文体写作篇具体包括日常生活类文书、书信类文书、公文类文书、事务类文书、工程管理类文书5章,所选内容均是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常接触使用的文体。每个独立部分按照基本知识一例文点评一实践与探究一课后广场一相关链接的顺序安排体例。口才训练篇包括基础口才训练、演讲口才训练、日常口才训练、职场口才训练4章,在体例上按照知识坊—经典吧—启迪厅—训练场的顺序进行编排。全书在内容上淡化理论,强化训练,讲、学、练相结合,注重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便于学生把握。
本书既可作为建筑类职业院校的实用语文教学教材,也可供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和其他读者自学之用。
本书配有精美电子课件,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老师可联系编辑(010—88379865)免费索取。
第2版前言
版前言
篇 日常应用文体写作
章 日常生活类文书
1.1 常用条据
1.1.1 说明性条据
1.1.2 凭证性条据
1.2 启事
1.3 海报
1.4 情况说明
1.5 毕业论文
第2章 书信类文书
2.1 普通书信
2.2 专用书信
2.2.1 求职信
2.2.2 申请书
2.2.3 表扬信
2.2.4 检讨书
2.3 电子邮件 短信
第3章 公文类文书
3.1 通知
3.2 通报
3.3 请示
3.4 报告
3.5 会议纪要
第2篇 建筑实用文体写作
第4章 事务类文书
4.1 计划
……
第3篇 口才训练
附录 工程建设程序与常用建筑实用文体关系一览表
参考文献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其极强的体系性和结构化。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工具。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来设计学习路径,确保前后知识点的衔接是天衣无缝的。例如,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常常采用对比分析的手法,比如将浅基础和深基础的设计原则放在一起讨论,通过对比它们在地基承载力、造价和适用条件上的差异,让读者能快速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吸收效率。我感觉,如果能按照书中的顺序和深度去系统学习,毕业后面对实际的施工图审查或设计交底时,会有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感。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是“如何组织和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论,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点不适应,它非常“硬核”,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鼓励性的词汇,全程保持着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姿态。但这股“冷峻”背后,蕴含着对专业知识的绝对自信和对建筑本质的深刻理解。它仿佛在对读者说:“建筑的逻辑就是如此,你要么接受它,要么在实践中证明你有更好的方案。”例如,在分析不同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时,作者直接抛出了核心的受力分析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推导出合理的空间处理方式,没有丝毫的“灌输感”。这种不加修饰、直指核心的表达方式,非常适合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习者。它强迫你必须自己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被动接受“就这样”。对于想要真正掌握建筑本质规律,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形式的学生来说,这种挑战性的阅读过程,恰恰是最好的成长阶梯。
评分这本关于建筑设计的书,从头到尾都给我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面对面交流。它没有过多花哨的理论堆砌,而是非常务实地聚焦于实际工程中的“痛点”和关键技术。我尤其欣赏它对材料性能和结构逻辑的深入剖析,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常常被初学者忽略的节点细节时,作者的严谨态度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关于不同气候带的保温隔热设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范,而是结合了材料的导热系数、热桥效应的产生机制,甚至提到了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避免常见的保温层空鼓问题,这在很多理论书籍中是看不到的。再比如,在谈到建筑构造时,它会穿插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比如某个看起来很完美的构造在实际使用几年后会出现渗漏,原因何在,如何规避。这种带着历史沉淀的智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教材,更像是一本建筑工匠的案头必备手册。我感觉,每翻开一页,都能从中汲取到可以直接应用于项目现场的知识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图纸和工地之间来回奔波的人来说,太有价值了。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专业水准。它的逻辑脉络极其清晰,从宏观的场地规划到微观的门窗节点,层层递进,毫不拖沓。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规范和标准的引用方式——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条文,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硬性要求”融入到具体的建筑情境分析中去。比如,在讲解无障碍设计时,它不仅仅给出了坡道的最小坡度值,还配有大量的剖面图,直观展示了轮椅使用者在不同转角处的实际操作空间需求,这种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具象场景的处理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而且,全书的图例设计非常统一和专业,所有详图都保持了极高的一致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规范化的识图和绘图习惯至关重要。很多同类书籍的图示常有歧义或信息过载,但这本处理得恰到好处,信息量大而不乱,清晰易懂,是教科书设计中的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跨越了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真正融入了当代建筑实践的脉搏。我注意到其中对BIM技术在深化设计中的应用趋势有所提及,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看出作者对行业前沿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它在讨论传统构造方法时,并没有完全排斥现代技术,而是探讨了如何利用新型材料或施工工艺来优化传统方案,比如在防水卷材的搭接处理上,它结合了热熔技术与传统涂刷工艺的优劣对比。这种“古今结合,兼容并蓄”的视角,让整本书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面向未来的活力。它教会我的不是死守某一种做法,而是理解不同做法背后的设计意图和技术约束,这对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建筑人才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