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發現”的思考法:兩位諾貝爾奬得主的公開課
定價:28.00元
作者:(日)山中伸彌
齣版社:世界知識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12456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大發現”的思考法:兩位諾貝爾奬得主的公開課》是根據日本京都大學精心策劃的一堂公開課的內容整理而成的。主講人是兩位諾貝爾奬得主。一位是被稱為“再生醫學之父”的醫學傢山中伸彌,一位是因預言“誇剋”的存在而解開宇宙奧秘的物理學傢益川敏英。他們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迴顧瞭自己的人生之路,重點談瞭在科學大探險的過程中總結齣的研究方法、為人處世的原則、積極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生動地體現瞭兩位科學傢的真性情,是一部既能增長見識,又能對當代大學生理性選擇人生之路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讀物。
內容提要
目錄
失敗的學生山中伸彌獲得諾貝爾奬 橋本隆則
專訪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益川敏英:愈老彌堅 馮麗妃
第—章 重大發現從“哥倫布的雞蛋”中破殼而齣
掀起醫療革命的夢幻細胞
名稱很重要,還參考瞭iPod
讓細胞返老還童的時間機器
把細胞時鍾的指針撥迴去
60萬億個細胞都具有3萬頁相同的設計圖紙
塗瞭墨水的DNA圖紙
製作多功能乾細胞,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
先從10萬之中篩選100個
學生時代在父親的工廠管理庫存的經驗發揮瞭作用
終於發現瞭“山中因子”
“小林-益川理論”也是一枚哥倫布的雞蛋
多虧瞭“破缺”,宇宙纔得以存在
“放棄”是重要的工作
“六誇剋模型”被認為是鬍說八道
馬上要發錶論文瞭,卻齣瞭一件大事
在世界範圍內打一場激烈的信息戰
與難題搏鬥時興奮
人類多功能乾細胞誕生的瞬間
用幾毫米的皮膚製作多功能乾細胞
第二章 “徒勞無益”成就瞭我們
從來不做傢庭作業的小學生
兩個傢庭都是個體經營,父母無暇關照孩子
母語水平是一切的基礎
父親的影響
十次以上的骨摺
讓我立誌成為整形外科醫生
如今名古屋也在創造科學
計算速度的快慢與是否適閤學數學無關
高三的假期還在參加社團活動
猶豫不決又“花心”
勇敢嘗試是成就夢想的前提
“吹牛”抓住良機
研究室很不起眼,靠的就是齣奇製勝
直綫型人生和螺鏇型人生
看似徒勞無益的東西,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啓示
第三章 思考,就是感動
不齣錯的方法:益川式記憶法
抽象化和具體化,兩種不同的路綫
“吃驚”是重要的素質
狗的實驗讓我異常興奮
沒有“吃驚”就沒有多功能乾細胞
從癌基因研究到多功能乾細胞
假說的成功率不到20%
比起人的思考,大自然更為深奧幽玄
一邊走路一邊思考在睡夢中還能做研究?
廢寢忘食地想瞭三天
第四章 不爭怎麼行?曆時30年的證明
實驗物理更適閤稻作民族的日本人?
頂誇剋“百分之百存在”
兩種類型的
思考的攪拌作用
普通人如何做齣好成績?
湯川先生的原始論文有錯誤?!
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
美國是一個靠大量人力、財力進行規模化競爭的國傢
拼的是思想和創意
錶達和傳播能力的重要性
在美國的大學裏訓練錶達能力
錶達能力改變人生
準確錶述的重要意義
日本的科學傢幸福嗎?
“科學立國”的尷尬現實
當然應該爭
第五章 抑鬱癥和天纔
做實習醫生時的挫摺和失意
不知挫摺為何物
雙職工傢庭的育兒經
伺候老鼠的悲哀
深陷“留美後遺癥”的日子
“抑鬱癥”是我的老朋友
人當誌存高遠,但行動必須腳踏實地
老闆教給我的“VW”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天纔就是懂得精雕細琢的人
天纔論與到分鍾的日程錶
把織田信長當成“人物甲”就行瞭
跑步
終章 有沒有上帝
搞真正的科學,彆玩科學遊戲
應該簡化大學入學考試
僞科學的蔓延——信奉超能力的科學傢
“積極不信教”
宗教讓人相信不存在的東西
所謂科學,就是“為瞭肯定而進行否定”的工作
大自然遠比人類更具獨創性
人類的後一麯浪漫
多功能乾細胞與人類的未來
早日把新藥送到病人手中
科學傢必須跨越的一道門檻
還有很多等著我們去發現的“哥倫布的雞蛋”
大師在我身邊
作者介紹
益川敏英(1940~),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京都産業大學物理學部教授。1973年提齣“小林-益川模型”,用來解釋弱相互作用對稱性破缺。1979年,獲仁科紀念奬;1985年,獲美國物理學會J.J.櫻井奬、日本學院奬;1995年,獲朝日奬、中日文化奬;2007年,獲歐州物理學會高能基本粒子物理學奬。山中伸彌(1962~),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獲得者,入選《時代》雜誌“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乾細胞生物係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日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07年發現誘導人體錶皮細胞使之具有胚胎乾細胞活動特徵的方法,此方法誘導齣的乾細胞可轉變為心髒和神經細胞,為研究治療多種心血管絕癥提供瞭巨大助力。這一研究成果使他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奬(2008年)、拉斯剋基礎醫學奬(2009年)。2011年獲國際高學術大奬沃爾夫醫學奬;2012年獲芬蘭“韆年技術奬”、日本文化勛章。
文摘
序言
“大發現”的思考法,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産生無限遐想。想象一下,在某個寜靜的午後,捧著這本書,仿佛置身於兩位諾貝爾奬得主的課堂,聽他們娓娓道來那些塑造瞭現代科學的思維火花。這本書似乎不像一本枯燥的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對話,一次智慧的傳承。我很好奇,他們會從哪些角度來闡述“大發現”的奧秘?是關於觀察力的訓練,還是關於邏輯推理的精妙,亦或是關於直覺的運用?抑或是,如何纔能培養齣那種敢於質疑權威、敢於挑戰既定框架的勇氣?兩位大師的視角,無疑會為我們提供多維度的思考路徑。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我固有的思維模式,讓我看到科學探索背後的人性光輝和邏輯之美。或許,它會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現象,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發現其中的不凡之處。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承諾——承諾瞭智慧的啓迪,承諾瞭視野的拓展。我迫切想知道,兩位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將他們畢生的智慧凝聚在這本書中,為我們這些普通人打開一扇通往“大發現”的大門。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腦海裏 immediately 浮現齣那些在實驗室裏冥思苦想,在書桌前奮筆疾書的科學傢形象。但“大發現”的思考法,聽起來卻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種貫穿於整個探索過程的智慧。我一直覺得,偉大的發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無數次的嘗試、失敗、再嘗試中慢慢顯露端倪。這本書點明瞭“思考法”這個關鍵點,這意味著它可能不僅僅是羅列那些已有的科學成就,而是要深入剖析成就背後的思維邏輯和方法論。兩位諾貝爾奬得主,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的、可能截然不同的頂尖視角來審視“大發現”的生成機製。我尤其好奇他們是如何處理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綫索,如何將零散的信息編織成完整的理論,又如何在關鍵時刻做齣那些決定性的判斷。這本書或許會挑戰我們傳統的學習方式,讓我們明白,理解事物本質比死記硬背公式更為重要。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帶著更敏銳的觀察力去審視周圍的世界,如何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現不尋常的規律,進而引導我找到屬於自己的“大發現”之路。這種對思維方式的深入探索,纔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承諾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思維的升華。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大發現”的思考法:兩位諾貝爾奬得主的公開課,已經牢牢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堅信,偉大的成就背後,必然有著非凡的思維模式。兩位諾貝爾奬得主,這已經足以保證內容的權威性和深度。然而,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思考法”這個概念。它暗示瞭這本書並非簡單地介紹他們的科學成就,而是要揭示他們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一步步走嚮那些顛覆性的發現的。我猜想,書中會包含一些關於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如何解決復雜問題的具體方法和策略。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能夠直接應用於我自身學習和工作中的工具和技巧。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能在自己的領域有所突破,有所“大發現”。聽兩位大師現身說法,講解他們的思考秘訣,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如何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如何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熱情。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聰明、更有洞察力的人的書。
評分“大發現”的思考法:兩位諾貝爾奬得主的公開課,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我一直在思考,那些改變世界的偉大發現,究竟是如何産生的?是天賦異稟,還是後天努力?這本書似乎指嚮瞭後者,它承諾要揭示的是“思考法”,而非僅僅是“結果”。兩位諾貝爾奬得主,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他們代錶著人類智慧的巔峰。我想象著,書中會通過他們各自的經曆和見解,來剖析那些孕育齣“大發現”的思維特質。也許是關於好奇心的驅動,也許是關於係統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或者是關於如何突破思維定勢的藝術。我特彆好奇,這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大傢,他們的思考方式會有怎樣的異同,他們又會從哪些方麵來分享他們的“公開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引導我學會如何更深入地觀察世界,如何更有條理地分析問題,如何在看似無解的睏境中找到突破口。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次與頂尖智慧的深度對話,一次對自身思維能力的全麵升級。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吸引力,“大發現”的思考法,而且是兩位諾貝爾奬得主的公開課,這簡直是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顛覆性地改變我們認知世界方式的理論和人物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科學領域做齣裏程碑式貢獻的大師們,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大發現”的?是靈感閃現?還是漫長的艱辛探索?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窺探他們內心世界的窗口,讓我有機會去理解那些偉大的思維是如何孕育的。我想,與其說這本書是關於具體的科學發現,不如說它更側重於揭示一種思維的模式,一種探究未知、挑戰現狀的勇氣和方法。想象一下,兩位在各自領域都達到頂峰的智者,他們是如何看待問題,如何分析信息,又如何突破思維定勢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書中是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思維過程,用生動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或許會有一些齣乎意料的視角,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卻至關重要的洞察。這本書不僅僅是為科學傢準備的,對於任何渴望提升思考能力、在生活中做齣更明智決策的人來說,都應該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期待它能激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學會如何更有效地認識和理解這個復雜而精彩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