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
定价:28.00元
作者:(日)山中伸弥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12456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是根据日本京都大学精心策划的一堂公开课的内容整理而成的。主讲人是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是被称为“再生医学之父”的医学家山中伸弥,一位是因预言“夸克”的存在而解开宇宙奥秘的物理学家益川敏英。他们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重点谈了在科学大探险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研究方法、为人处世的原则、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生动地体现了两位科学家的真性情,是一部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对当代大学生理性选择人生之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读物。
内容提要
目录
失败的学生山中伸弥获得诺贝尔奖 桥本隆则
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益川敏英:愈老弥坚 冯丽妃
第—章 重大发现从“哥伦布的鸡蛋”中破壳而出
掀起医疗革命的梦幻细胞
名称很重要,还参考了iPod
让细胞返老还童的时间机器
把细胞时钟的指针拨回去
60万亿个细胞都具有3万页相同的设计图纸
涂了墨水的DNA图纸
制作多功能干细胞,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先从10万之中筛选100个
学生时代在父亲的工厂管理库存的经验发挥了作用
终于发现了“山中因子”
“小林-益川理论”也是一枚哥伦布的鸡蛋
多亏了“破缺”,宇宙才得以存在
“放弃”是重要的工作
“六夸克模型”被认为是胡说八道
马上要发表论文了,却出了一件大事
在世界范围内打一场激烈的信息战
与难题搏斗时兴奋
人类多功能干细胞诞生的瞬间
用几毫米的皮肤制作多功能干细胞
第二章 “徒劳无益”成就了我们
从来不做家庭作业的小学生
两个家庭都是个体经营,父母无暇关照孩子
母语水平是一切的基础
父亲的影响
十次以上的骨折
让我立志成为整形外科医生
如今名古屋也在创造科学
计算速度的快慢与是否适合学数学无关
高三的假期还在参加社团活动
犹豫不决又“花心”
勇敢尝试是成就梦想的前提
“吹牛”抓住良机
研究室很不起眼,靠的就是出奇制胜
直线型人生和螺旋型人生
看似徒劳无益的东西,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启示
第三章 思考,就是感动
不出错的方法:益川式记忆法
抽象化和具体化,两种不同的路线
“吃惊”是重要的素质
狗的实验让我异常兴奋
没有“吃惊”就没有多功能干细胞
从癌基因研究到多功能干细胞
假说的成功率不到20%
比起人的思考,大自然更为深奥幽玄
一边走路一边思考在睡梦中还能做研究?
废寝忘食地想了三天
第四章 不争怎么行?历时30年的证明
实验物理更适合稻作民族的日本人?
顶夸克“百分之百存在”
两种类型的
思考的搅拌作用
普通人如何做出好成绩?
汤川先生的原始论文有错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美国是一个靠大量人力、财力进行规模化竞争的国家
拼的是思想和创意
表达和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在美国的大学里训练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改变人生
准确表述的重要意义
日本的科学家幸福吗?
“科学立国”的尴尬现实
当然应该争
第五章 抑郁症和天才
做实习医生时的挫折和失意
不知挫折为何物
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经
伺候老鼠的悲哀
深陷“留美后遗症”的日子
“抑郁症”是我的老朋友
人当志存高远,但行动必须脚踏实地
老板教给我的“VW”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天才就是懂得精雕细琢的人
天才论与到分钟的日程表
把织田信长当成“人物甲”就行了
跑步
终章 有没有上帝
搞真正的科学,别玩科学游戏
应该简化大学入学考试
伪科学的蔓延——信奉超能力的科学家
“积极不信教”
宗教让人相信不存在的东西
所谓科学,就是“为了肯定而进行否定”的工作
大自然远比人类更具独创性
人类的后一曲浪漫
多功能干细胞与人类的未来
早日把新药送到病人手中
科学家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的“哥伦布的鸡蛋”
大师在我身边
作者介绍
益川敏英(1940~),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物理学部教授。1973年提出“小林-益川模型”,用来解释弱相互作用对称性破缺。1979年,获仁科纪念奖;1985年,获美国物理学会J.J.樱井奖、日本学院奖;1995年,获朝日奖、中日文化奖;2007年,获欧州物理学会高能基本粒子物理学奖。山中伸弥(1962~),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入选《时代》杂志“世界百大影响力人物”。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干细胞生物系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日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7年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为研究治疗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这一研究成果使他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2008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2009年)。2011年获国际高学术大奖沃尔夫医学奖;2012年获芬兰“千年技术奖”、日本文化勋章。
文摘
序言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里 immediately 浮现出那些在实验室里冥思苦想,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的科学家形象。但“大发现”的思考法,听起来却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探索过程的智慧。我一直觉得,伟大的发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中慢慢显露端倪。这本书点明了“思考法”这个关键点,这意味着它可能不仅仅是罗列那些已有的科学成就,而是要深入剖析成就背后的思维逻辑和方法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可能截然不同的顶尖视角来审视“大发现”的生成机制。我尤其好奇他们是如何处理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如何将零散的信息编织成完整的理论,又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那些决定性的判断。这本书或许会挑战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让我们明白,理解事物本质比死记硬背公式更为重要。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带着更敏锐的观察力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如何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规律,进而引导我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发现”之路。这种对思维方式的深入探索,才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承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的升华。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大发现”的思考法,而且是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这简直是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颠覆性地改变我们认知世界方式的理论和人物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科学领域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大师们,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大发现”的?是灵感闪现?还是漫长的艰辛探索?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窥探他们内心世界的窗口,让我有机会去理解那些伟大的思维是如何孕育的。我想,与其说这本书是关于具体的科学发现,不如说它更侧重于揭示一种思维的模式,一种探究未知、挑战现状的勇气和方法。想象一下,两位在各自领域都达到顶峰的智者,他们是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分析信息,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思维过程,用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或许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视角,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却至关重要的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为科学家准备的,对于任何渴望提升思考能力、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决策的人来说,都应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期待它能激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学会如何更有效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
评分“大发现”的思考法,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想象一下,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捧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课堂,听他们娓娓道来那些塑造了现代科学的思维火花。这本书似乎不像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对话,一次智慧的传承。我很好奇,他们会从哪些角度来阐述“大发现”的奥秘?是关于观察力的训练,还是关于逻辑推理的精妙,亦或是关于直觉的运用?抑或是,如何才能培养出那种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挑战既定框架的勇气?两位大师的视角,无疑会为我们提供多维度的思考路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看到科学探索背后的人性光辉和逻辑之美。或许,它会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现象,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发现其中的不凡之处。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承诺——承诺了智慧的启迪,承诺了视野的拓展。我迫切想知道,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将他们毕生的智慧凝聚在这本书中,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打开一扇通往“大发现”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已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坚信,伟大的成就背后,必然有着非凡的思维模式。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这已经足以保证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然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思考法”这个概念。它暗示了这本书并非简单地介绍他们的科学成就,而是要揭示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那些颠覆性的发现的。我猜想,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如何解决复杂问题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能够直接应用于我自身学习和工作中的工具和技巧。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大发现”。听两位大师现身说法,讲解他们的思考秘诀,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如何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聪明、更有洞察力的人的书。
评分“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我一直在思考,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发现,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是天赋异禀,还是后天努力?这本书似乎指向了后者,它承诺要揭示的是“思考法”,而非仅仅是“结果”。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代表着人类智慧的巅峰。我想象着,书中会通过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见解,来剖析那些孕育出“大发现”的思维特质。也许是关于好奇心的驱动,也许是关于系统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或者是关于如何突破思维定势的艺术。我特别好奇,这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大家,他们的思考方式会有怎样的异同,他们又会从哪些方面来分享他们的“公开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引导我学会如何更深入地观察世界,如何更有条理地分析问题,如何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中找到突破口。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与顶尖智慧的深度对话,一次对自身思维能力的全面升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