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很冷門很冷門的冷門知識 |
| 作者 | 尹霞 |
| 定價 | 35.00元 |
| 齣版社 | 華文齣版社 |
| ISBN | 9787507548259 |
| 齣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作者簡介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目錄 | |
| Question 1 高智商怪咖都關心什麼奇葩問題? 把人凍起來可以長生不老嗎? / 002 電吹風比X光輻射還要大? / 005 如果不穿“衣服”,我們在太空能活多久? / 008 未來,人類到底能不能去其他星球過日子? / 011 當人類被縮小到螞蟻大小…… / 014 一滴水的極限殺傷力有多大?韆萬彆跟物理學傢較真 / 017 用手槍的神都是電影演員 / 020 電腦裏的A、B盤去哪兒瞭? / 022 拆定時炸彈為何要剪紅藍電綫? / 025 硬幣從高處墜落能砸死人嗎? / 027 Question 2 |
| 編輯推薦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文摘 | |
| 序言 | |
| 暫無相關內容 |
《隱匿的算法:代碼之外的邏輯》這本書,說實話,我當初拿到它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畢竟“冷門知識”這個標簽有時候也意味著晦澀難懂。然而,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自己完全錯瞭!它並沒有直接教你如何寫代碼,而是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探討瞭我們生活中那些不那麼顯眼,但卻深刻影響著我們的“隱形算法”。比如,關於城市規劃中的“路徑依賴”效應,作者用大量的案例說明瞭為什麼我們總是會沿著固定的路綫行走,以及這種習慣如何塑造瞭城市的形態和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社群算法”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什麼某些信息會在社交網絡中快速傳播,而另一些則悄無聲息,這背後隱藏著比我們想象中更復雜的心理和社會機製。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每天都在接觸的各種信息流和決策過程,我開始意識到,很多看似隨機的選擇,其實都遵循著某種邏輯。它沒有提供“解決辦法”,但它給瞭我一種理解世界的新工具,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運作規律,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頓悟”體驗。
評分這本《塵封秘語:被遺忘的技藝》簡直是打開瞭我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那些曆史長河中被淹沒的、不為人知的技藝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所有的想象。它不是那種大刀闊斧地講述宏大曆史事件的書,而是像一個細心的收藏傢,小心翼翼地從古老的文獻、殘破的壁畫、甚至民間傳說中挖掘齣那些幾乎被遺忘的雙手技藝。我特彆喜歡關於古代地圖繪製的部分,作者詳細描述瞭在沒有GPS的年代,人們如何依靠星星、太陽、甚至是某些植物的生長方嚮來精準地描繪陸地和海洋,那種智慧和耐心至今仍讓人驚嘆。還有關於早期光學儀器製作的章節,那些純手工打磨鏡片的工藝,以及如何通過微小的角度差異來觀察遙遠天體的描述,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伽利略的時代,親眼見證瞭人類探索宇宙的最初腳步。這本書的語言非常生動,不是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更像是一位充滿熱情的嚮導,帶領你在曆史的迷宮中穿梭,每一頁都充滿瞭“原來是這樣!”的驚喜。讀完後,我深刻感受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發明和技術,其根源往往埋藏在更久遠的過去,是無數前人的智慧和汗水凝結而成,而這本書正是喚醒這些沉睡的知識的絕佳載處。
評分《色彩的秘密:染料與顔料的古老藝術》這本書,真的像是進入瞭一個由色彩構成的奇妙世界。我一直對藝術和設計充滿熱情,但很少有人會去深入探討那些構成色彩的物質本身。這本書就做瞭這樣的事情,它從曆史的維度,講述瞭人類是如何發現、提取和使用各種染料與顔料的。從埃及艷後時代使用的天然染料,到中世紀修士們一絲不苟地研磨礦物質來製作顔料,再到近代化學閤成染料的齣現,作者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瞭色彩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我特彆喜歡關於“紫色”的故事,那種曾經極其珍貴的、由海螺提取的紫色染料,是如何成為皇室和權力的象徵,以及後來化學閤成紫色的齣現,又是如何徹底改變瞭色彩的普及程度。書中對不同顔料的化學成分、製作工藝、以及它們在不同藝術流派中的應用都有著細緻的描述,這讓我對梵高的麥田,莫奈的睡蓮,甚至是中國古代青花瓷的藍色,都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顔色,更是關於人類的創造力、科學的進步,以及這些元素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多彩的世界。
評分《器物的哲學:日常中的智慧結晶》這本書,可以說徹底顛覆瞭我對“器物”的認知。我之前一直覺得,器物就是工具,是滿足我們物質需求的物品。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們背後蘊含的深邃哲學和智慧。它並沒有從宏大的哲學理論齣發,而是從那些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最普通不過的器物入手,比如筷子、碗、椅子,甚至是一把鎖。作者通過對這些器物的設計原理、使用方式,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中的演變,揭示瞭它們是如何反映瞭人類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對和諧、秩序、功能的理解。我尤其對關於“榫卯結構”的分析印象深刻,那種無需一釘一鉚,僅憑木頭本身的凹凸結構就能將傢具穩固連接起來的智慧,讓我看到瞭古代匠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對“天人閤一”的追求。書中也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器物的差異,比如東西方在餐具設計上的不同,背後摺射齣的飲食文化和人際交往方式的差異。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瞭好奇,開始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器物中的不平凡的智慧。
評分我一直對古生物學和地質學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時間的迴響:岩石中的生命痕跡》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到過的最令人著迷的非虛構作品之一。它沒有像一般的科普讀物那樣,羅列各種恐龍或者化石的名字,而是深入到岩石本身的“語言”,解讀那些深埋在地層中的生命印記。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來講述微體古生物學,也就是那些微小的、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生物化石,是如何成為揭示地球生命演化曆史的關鍵綫索的。我被其中關於放射蟲和有孔蟲的研究深深吸引,這些微小的生命體,它們的殼體形態和分布,竟然能夠幫助科學傢們精確地劃分地層、判斷古海洋的環境,甚至推測當時的全球氣候。這就像是在讀一本由億萬年前的生命書寫的、用岩石作為紙張的史書。書中對於沉積岩形成過程的詳細描述,以及不同岩石類型所承載的古環境信息,也讓我對腳下的土地有瞭全新的認識。閤上書本,我仿佛能夠感受到地球漫長生命史的脈搏,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生命,即使已經化為岩石,它們的“迴響”依然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