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远方之镜 动荡不安的十四世纪 港台原版 遠方之鏡 動盪不安的十四世紀 芭芭拉.塔克曼

【中商原版】远方之镜 动荡不安的十四世纪 港台原版 遠方之鏡 動盪不安的十四世紀 芭芭拉.塔克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芭芭拉? 塔克曼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世纪
  • 欧洲史
  • 十四世纪
  • 社会史
  • 文化史
  • 芭芭拉·塔克曼
  • 港台原版
  • 远方之镜
  • 中商原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廣場出版
ISBN:9789869532563
商品编码:29672905351

具体描述

《遠方之鏡: 動盪不安的十四世紀》

作者:芭芭拉.塔克曼         原文作者: BARBARA W. TUCHMAN

譯者: 邵文實                   出版社:廣場 

出版日期:2018/03/2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532563     叢書系列:全球紀行

規格:平裝 / 832頁 / 15.5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十四世紀的歐洲世界是什麼景象?如果有時光機器,你將看到黑死病(至少奪走三分之一的人口) 、戰爭、苛捐雜稅、腐敗的政府、失業軍人到處結夥掠奪、底層民眾起義造反、教廷分裂。而這一百年是歐洲從大一統基督教世界走向民族國家、主權國家關鍵的一百年。

在十四世紀,我們可以看到法國巴黎大學執歐洲學界之牛耳,它對教義做出的解釋會被其他地方所援用;我們也能看到十字軍的餘暉——團結歐洲基督教力量共同對抗來勢洶洶的奧斯曼土耳其。然而,這時期也有分裂的種子:英法百年戰爭(一三三七年至一四五三年)讓兩國民眾因為彼此的長期仇恨而產生對王室、專制君主的擁護,這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民族主義真相與緣起;教廷的分裂(一三七八年至一四一七年)給了世俗封建領主諸侯左右逢源的機會,當兩個教皇需要他人認可時,被迫不斷地讓步。這兩者都為民族主義的崛起、專制王朝培育了土壤。

這一百年,我們看到了教廷的貪腐,可是也有出身奧爾良的聖女貞德,這是一個神聖與腐敗並存的世紀。

以此為例,說明十四世紀的歐洲反映了兩個相互沖突的圖景:一方面,這是一個十字軍、大教堂和騎士制度的時代;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墮入混亂與精神痛苦的世界。

塔克曼這本極具啟示意義的作品中不只審視了宏大的歷史主旋律,還深入到了家庭生活的細枝末節:童年是怎樣的,婚姻意味着什麼,以及金錢、稅收和戰爭是如何左右農奴、貴族和神職人員的生活的。她復原了中世紀驕傲的紅衣主教,學者,小販和神職人員,聖人和神秘主義者,律師和商人,以及重要的騎士的生活;重塑了中世紀輝煌又混亂的生活圖景。

重要事件

寫作緣起:作者塔克曼是成長於一戰後的歐美世界(1912年生),而她眼中所及是失業、經濟大恐慌、法西斯主義的崛起流行;她向歷史叩問可有近似的時代可供借鑑,最終讓她找到歐洲的十四世紀。這個世紀的歐洲黑死病(至少奪走1/ 3人口) 、戰爭、苛捐雜稅、腐敗的政府、掠奪、貧民起義造反、宗教信仰分裂,可是卻能隨之誕生了「文藝復興」,並且「文藝復興」還是後來西方開創盛世成為全球主角的基石。因此,這個世紀的故事或許能給困惑於兩次世界大戰後的世人些許啟發。

得獎紀錄

本書於1980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s Book Award in History)

名人推薦

智慧、機鋒……一部歷史書寫傳統中了不起的作品——Commentary

出色的作品,審慎與通篇的嚴謹展現出的學院水準……塔克曼很高竿地告訴我們14世紀的真實景象……其成果無人出其左右。——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芭芭拉.塔克曼其才華的顛峰之作……一部非常好看耐看、獻給大眾的歷史作品——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簡介

美國會說故事的歷史學者之一——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W. Tuchman)

芭芭拉.塔克曼(1912-1989),美國知名歷史學家、作家,1963和1972年分別以《八月炮火》與《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兩度拿下普立茲獎。是美國很受大眾歡迎的歷史學者,擁有數百萬的讀者。

塔克曼,其父親擁有The Nation雜誌,她外公(亨利.摩根索)是美國駐鄂圖曼帝國的大使。她畢業於紐約華頓中學、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後的1934-1935年在日本東京為總部設於紐約的太平洋關係協會進行研究。1937年去了西班牙的馬德里與瓦倫西亞,進行西班牙內戰的第一線報導。(1938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The Lost British Policy: British and Spain Since 1700)

二戰期間,塔克曼服務於美國戰時情報局;戰後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關於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問題的研究—Bible and Sword: English and Palestin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Balfour。1978年,塔克曼成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會員;隔年當選為創立於1898年的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首位女性主席。作者在1980年榮獲兩項殊榮:1. 《遠方之鏡》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National Book Award in History));2.當年度塔克曼被國家人文基金會推選為「傑弗遜講座」,該講座是美國聯邦政府在人文方面的榮譽。

譯者簡介

邵文實

邵文實南京大學文學博士,東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历史的沉思与人性的光辉:当代非虚构作品精选 引言 历史,并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和宏大战争的记录,它更是无数普通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选择与成长的缩影。本精选集旨在呈现一系列视角独特、叙事精湛的当代非虚构力作,它们深入挖掘历史的肌理,剖析社会结构的演变,并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人类经验的复杂性与深度。我们避开了对特定中世纪欧洲社会动荡期的直接聚焦,转而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地理范围与更丰富的时间跨度,探寻知识、权力、文化与个体命运之间的永恒关联。 第一部分:知识的传承与思想的革新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知识体系的构建、传播及其对社会转型的催化作用。我们收录的作品,摒弃了对单一世纪危机的集中描述,而是着眼于长期知识积累的飞跃。 1. 《印刷术的黎明与信息的民主化:从刻板到活字的力量》 这部著作详尽考察了印刷技术在不同文明中的独立起源与交汇。作者摒弃了将印刷术简单视为技术进步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权力结构剧烈变化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书中探讨了手抄本时代精英对知识的垄断,以及当信息载体发生根本性变革时,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乃至民族意识的萌芽是如何被加速的。 核心议题: 知识的物质基础、信息传播的社会阻力、以及“阅读主体”的诞生过程。 叙事特点: 运用大量经济史料与文化人类学的观察,构建了一个多中心、非线性的知识传播图景。特别是对中东地区及东亚在早期雕版印刷领域的成就,给予了细致的阐述和定位。 细致展开: 详细对比了欧洲古登堡革命与中国毕昇活字技术的社会接受度差异。在欧洲,活字技术与大学体制的扩张相得益彰;而在东方,复杂的汉字系统如何影响了印刷技术的本土化进程,以及这如何间接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官僚体系与学术风气的形成,皆有独到见解。 2. 《量化世界的幽灵:从古代星盘到现代算法的测量之道》 本书是一部关于“度量”的历史。它探讨了人类如何从依赖直觉和经验,转向依赖精确的数字和模型来理解和控制世界。书中并未聚焦于十四世纪的瘟疫对人口统计学产生的零星影响,而是追溯了更深远的测量哲学。 侧重点: 测量工具(如度量衡、计时器、天文仪器)如何成为帝国扩张和商业贸易的先导。它揭示了精确测量的能力如何重塑了地理认知、军事部署乃至金融投机。 案例分析: 深入剖析了古希腊几何学在罗马工程中的应用、伊斯兰黄金时代对三角学和代数学的贡献,以及近代科学革命中牛顿对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化定义。这些宏大的思想体系的建立,远早于或超越了任何单一世纪的社会危机。 第二部分:权力、制度与社会韧性 本部分转向对宏观社会组织的研究,探讨了制度的演化、权力的分配机制以及社会在面对长期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适应性。 3. 《跨越海洋的丝绸之路:商贸网络与文化杂糅的千年史》 这部作品以宏大的叙事描绘了欧亚大陆上复杂交错的贸易网络,远远超出了单一陆路干线的概念。它关注的是商品的流动如何带来思想、疾病、技术和身份的交流与重塑。 研究视角: 聚焦于“网络结构”而非特定驿站的兴衰。书中详细分析了波斯湾商船、印度洋季风航线以及早期地中海贸易联盟的运作机制。 人性洞察: 强调了商人、翻译官、中间人这些“流动性人口”在维护全球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他们如何在不同的法律和文化边界之间架起桥梁。这与探讨特定地区因政治崩溃导致的贸易中断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展示了商业网络的顽强生命力。 4. 《古老法典的变迁: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权力转移》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本书考察了不同文明中法律体系如何从基于地方性、口头传统的习惯法,逐渐演化为由中央集权颁布的成文法典的过程。 制度分析: 详细对比了《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欧洲大陆法系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律令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它探讨了法律的“标准化”过程如何被用于巩固新生的政治权力,以及这一过程对底层民众权利产生的复杂影响——既是保护,也可能是压迫的工具。 对比视角: 避免了聚焦于十四世纪西欧封建领主法庭的混乱状态,而是展现了更长时段内,立法者如何系统性地试图将社会规范“编码化”的宏伟工程。 第三部分:人类经验的多元面相 最后一部分,我们转向对人类日常生活、审美取向及集体心理的探索,力求呈现一个丰满、多维度的历史侧面。 5. 《气候、迁徙与定居的辩证法: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塑造》 这本书是一部环境史的杰作,它将焦点置于人类社会与其生存环境的长期互动关系上。它考察了农业技术、水利工程和建筑风格如何作为人类对特定气候带的“回应”。 主题深度: 书中探讨了大型灌溉系统的兴衰如何影响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治集中度,以及北欧森林的治理模式如何塑造了日耳曼民族的社会组织形态。 叙事张力: 这种宏观的环境决定论叙事,与人类如何通过文化创新来超越环境限制(例如,沙漠中的绿洲城市、极地的生存智慧)形成强烈的张力,展现了环境适应的创造性。 6. 《城市的声音与景象:从集市到剧场的社会生活编年》 这部作品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空间——作为人类社会互动最密集的场所。它描绘了不同时代城市居民的感官体验:他们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在公共空间中界定彼此的身份。 感官历史: 运用了大量关于城市规划、气味污染(或香料使用)、噪音控制以及公共仪式(庆典、游行、审判)的史料。它揭示了不同文明对“公共秩序”与“私密空间”的界限划定方式的巨大差异。 文化观察: 重点分析了戏剧、音乐和口头故事在城市文化中的角色,它们如何成为信息传播的非正式渠道,以及如何反映或挑战既有的社会等级。 结语 这六部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聚焦于知识、权力、环境与个体经验的广阔历史画卷。它们通过深入的田野考察和严谨的史学方法,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复杂进程提供了多重视角,鼓励读者跳脱出对单一危机或单一地域的关注,去拥抱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细腻的微观纹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枯燥的历史教科书感到头疼,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充满了戏剧张力和人物塑造的立体感。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在于,她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精准地切入某一个关键人物的视角,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缩影。我特别喜欢她描述冲突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将事件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促使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那个动荡的时期,那种知识带来的充实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初拿到手,光是那厚度就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期待。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的重量并非仅仅来自纸张,更是源于其内容的分量。作者对细节的考究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当时流通的货币价值,还是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最欣赏的是,她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个人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没有让任何一个细节显得多余或突兀。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让读者在沉浸于故事性的同时,也能清晰地把握住历史事件的逻辑链条。这本书简直可以作为研究那个时代社会生态的一份详尽报告,同时又不失文学性的光芒,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建议配一杯浓茶,慢慢享受这段历史之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毕竟涉及的年代如此久远,信息量巨大,生怕自己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但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度简直令人惊叹,作者简直就是一位高超的向导,她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解释一个复杂的概念,什么时候该加速推动情节的发展。她的语言充满了一种古典的韵味,但绝不晦涩难懂,反而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那种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昏黄的灯光下,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充满了亲切感和信服力。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欧洲,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立体化的认识,远非我以前在其他地方了解到的片面信息可比。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历史定论,用扎实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重构了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历史图景。作者对于人性的刻画尤其到位,她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展示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复杂动机和矛盾心理,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充满了鲜活的血肉。我尤其喜欢那种跨学科的视角,历史、经济、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你明白任何一个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产生的。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探究更多相关的史料,因为它点燃了我对历史深层探究的火焰,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具启发性的一部非虚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真的能把我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每次翻开它,我都会被作者那种如同史诗般的叙事手法所震撼。她不仅仅是在陈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众生相,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们的挣扎与希望。特别是对社会思潮变迁的捕捉,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对人性的洞察力。读完一段,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静静地消化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感觉自己就像是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一切的发生。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但节奏把握得极好,从宏大的战争场面到宫廷的尔虞我诈,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困顿,过渡得浑然天成,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却又舍不得太快翻过那些精彩的论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