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天线--射频电能的收集器中转站 |
| 作者 |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8114782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10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天线:射频电能的收集器与中转站》从电磁环境效应产生的角度出发,对天线的历史、发展和基础理论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地梳理,对典型天线及其基本用途进行介绍。从电磁波的发现与应用、天线的产生及发展、天线基础理论、天线测量,以及典型天线的介绍及应用等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天线相关的基础问题。 《天线:射频电能的收集器与中转站》是电磁环境效应科普读物系列之一,主要是关于天线基础知识的介绍和总结,适合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事电磁环境效应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以及初、高级中学电子信息技术爱好者阅读使用,也可作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雷达等相关专业的辅导和教学参考用书。 |
| 作者简介 | |
|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CEMEE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10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项,依托中国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联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建设。实验室充分发挥国家科研平台的优势,利用依托单位雄厚的技术资源,以及人才培养、开放交流等方面的便利条件,汇聚国内优势研究力量,面向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围绕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的基础性、前沿性课题,以雷达、通信等领域典型电子信息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复杂电磁环境综合动态特性、电磁环境对电子信息系统综合效应机理及电子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理论方法等基础性研究,进行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电子信息系统效能评估试验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实验室将紧跟电子信息系统发展需求,不断形成、完善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努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性科研平台,为提升我国在高性能电子信息系统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第1章 天线的历史及发展 1.1 电磁波的发现与应用 1.2 天线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天线基础 2.1 基本原理 2.2 发射天线的性能参数 2.2.1 方向函数 2.2.2 方向图 2.2.3 方向图参数 2.2.4 方向系数 2.2.5 天线效率 2.2.6 增益系数 2.2.7 天线的极化 2.2.8 输入阻抗与辐射阻抗 2.2.9 频带宽度 2.3 互易定理与接收天线参数 2.3.1 互易定理 2.3.2 有效接收面积 2.3.3 等效噪声温度 2.4 特殊性能指标 2.4.1 线天线专有性能指标 2.4.2 口径天线专有性能指标 2.4.3 反射器天线专有性能指标 2.4.4 阵列天线专有性能指标 2.4.5 谐振天线专有性能指标 2.5 天线分类 2.5.1 按分析方法分类 2.5.2 按使用波段分类 2.5.3 按方向性分类 2.5.4 按频带宽带分类 2.5.5 按形状分类 2.5.6 按工艺分类 参考文献 第3章 天线的测量 3.1 电路参数的测量 3.1.1 电路参数的术语 3.1.2 网络的散射参数 3.1.3 散射参数的测量 3.2 辐射特性测试场地 3.2.1 天线场的区域划分 3.2.2 反射测试场 3.2.3 自由空间测试场 3.3 天线方向图的测量 3.3.1 概述 3.3.2 测量方法 3.4 天线增益测量 3.4.1 概述 3.4.2 增益的测量方法 3.5 天线极化测量 3.5.1 概述 3.5.2 极化的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典型天线介绍 4.1 线天线 4.1.1 对称振子天线 4.1.2 直立振子天线与水平振子天线 4.1.3 引向天线与电视天线 4.1.4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 4.1.5 螺旋天线 4.1.6 行波天线 4.1.7 宽频带线天线 4.1.8 缝隙天线 4.1.9 微带天线 4.2 面天线 4.2.1 旋转抛物面天线 4.2.2 卡塞格伦天线 4.3 阵列天线 4.4 智能天线 参考文献 第5章 天线的典型用途 5.1 卫星通信天线 5.1.1 卫星通信 5.1.2 卫星天线 5.1.3 基站天线 5.2 移动电话天线 5.2.1 手机天线 5.2.2 基站天线 5.3 广播电视天线 5.4 飞行器天线 5.5 汽车天线 5.6 雷达天线 5.7 通信电台天线 参考文献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现代感,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大胆又不失专业性。初翻阅时,我立刻被其引人入胜的序言所吸引,作者以一种极富激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关于能量捕获与高效传输的宏伟蓝图。它不像许多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科技的憧憬和对现有技术瓶颈的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的实验室,每一次理论的推导和公式的演算,都伴随着作者对实际应用场景的生动描绘。特别是关于电磁波在复杂环境下的传播特性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作者对于材料科学在射频收集器件中的应用前沿研究,也给予了相当的篇幅,让人不禁感叹知识的广博与前瞻性。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图示丰富,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那些深奥的物理原理。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的阐述,更深入到了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交叉前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系统模型时所展现出的严谨逻辑性,每一步推导都环环相扣,毫无跳跃之感。书中关于非线性效应如何影响能量收集效率的讨论,非常细致入微,这通常是很多入门读物会略过或一带而过的地方。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似乎对全球范围内的最新专利布局也有所研究,穿插其中的案例分析,无不印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笔记本上梳理那些新吸收的概念,那种知识被系统性强化的感觉,非常酣畅淋漓。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作者的心血。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说实话,带有一种古典的学术气息,但用词又非常精准到位,如同雕刻家在打磨一块璞玉。它没有过多迎合市场热点,而是专注于打牢读者的基本功。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射频能量传输机制底层物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做。作者对波束赋形技术在能量聚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种对能量“指挥棒”的精妙控制,展现了高超的学术功底。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不同能量收集技术(如光伏、热电、电磁感应等)的兼容性与互补性时所持的客观态度,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地指出各自的局限与未来潜力。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冷僻的交叉领域,描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科学疆域。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种偏向工程应用的书籍抱有一丝疑虑,担心它会过于侧重于公式的堆砌而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极强,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关键的是告诉你“如何做”。从电路级的阻抗匹配到系统级的架构设计,作者都提供了详实的操作指南和仿真验证方法。其中关于如何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如室内、室外、移动平台)来优化天线阵列的描述,简直是实战经验的结晶。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搭建了一个小型实验平台,结果与书中预测的性能参数惊人地吻合,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这门技术的信心。这本书无疑是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能有效缩短理论到产品的转化周期。
评分拿起这本书,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这门学科的热爱和近乎苛求的精确性。它的语言简洁有力,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反复锤炼,没有一句废话。在某些涉及量子效应和超材料应用的部分,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前沿理论和工程实践的桥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传授的知识本身,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解决能源收集问题的全新思维框架。它激发了我从更宏观、更系统化的角度去思考未来物联网和无线供电网络的构建。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在能源技术领域深耕的研究人员或学生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无法绕开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它定义了行业内对“高效能”的理解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