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隴南書院 |
| 作者 | 天水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
| 定價 | 86.00元 |
| 齣版社 | 甘肅文化齣版社 |
| ISBN | 9787549015191 |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數 | |
| 頁碼 | 331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機構,從唐代到清末,存在瞭1000多年。由私人或官府選擇山林名勝之地創辦,延請有學問者講學,大多采取個彆鑽研與集眾講解相結閤的方法,以研習儒傢經籍為主,間以時議政論,對當地教育和學術思想發展有影響。 天水古稱秦州,為“三隴人文蔚萃之區”,但清朝初年文風衰弱,順治年間,秦州因科第不興,地方官將原因歸結為風水使然,修建瞭垂青樓、魁星閣,用以培植風水。“自康熙丁酉(1717年)舉二人後,已閱四紀,乃無一焉”。一紀為12年,四紀近半個世紀,竟無一人中舉,文風之荒落,可見一斑。乾隆之後,隨著書院的興起,這一狀況有瞭改觀。有清一代,秦州建有兩所書院:天水書院和隴南書院。天水書院舊為漢陽書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州費廷珍創設,是清代秦州州立書院。隴南書院是清光緒二年(1876年)分巡鞏秦階道董文渙創立。 同治、光緒兩朝,王權、任其昌先後主講天水、隴南兩書院,遂使當地文風鵲起,為清末民國的秦州地區培養瞭一個的進士群體。進士既能齣仕為宦,退職後迴歸故裏,又以士紳的身份參與地方社會建設特彆是文化教育事業,一生不失“士”的身份課徒教子、著書立說,使秦州形成科第聯翩的興盛局麵。清代,甘肅各縣(州)進士人數以皋蘭為*,進士數為48名;次為武威,進士數為42名;再次就是秦州。光緒朝,三地排名發生瞭變化,秦州進士人數遠遠超過武威(7名),僅次於皋蘭(29名)。光緒六年(庚辰)及十二年(甲戌)兩科會試,秦州共考中8名進士,稱奇。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沿革與建築 隴南書院曆史沿革 隴南書院的建築規模和特點 書院人物小傳 董文渙 任其昌 任承允 張世英 劉永亨 安維峻 陳廷鑒 楊潤身 哈銳 高秉衡 陳養源 賈纘緒 周務學 李剋明 鬍心如 田駿豐 張雲石 楊集瀛 丁秉乾 霍眾特 迴憶與研究 創建任士言先生祠堂記 隴南書院 周務學應考隴南書院 晚清隴南書院 任其昌故裏紀行 秦州書院、進士與近代社會 湘軍與甘肅書院的復興 ——以隴南書院和甘州書院為例 隴南書院的創建及其對隴東南文化教育的影響 試談董文渙在甘肅的遊宦經曆及其詩歌創作 史誌資料輯錄 光緒《秦州直隸州新誌》隴南書院資料輯錄 《洪洞金石錄》及天水地方誌有關董文渙、任其昌、任承允傳記資料輯錄 董文渙《硯樵山房日記》有關隴南書院之資料解讀 附編 詩文選注 董文渙詩選注 任其昌詩選注 任其昌文選注 任承允詩選注 任承允文選注 其他書院簡介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沿革與建築 隴南書院曆史沿革 隴南書院的建築規模和特點 書院人物小傳 董文渙 任其昌 任承允 張世英 劉永亨 安維峻 陳廷鑒 楊潤身 哈銳 高秉衡 陳養源 賈纘緒 周務學 李剋明 鬍心如 田駿豐 張雲石 楊集瀛 丁秉乾 霍眾特 迴憶與研究 創建任士言先生祠堂記 隴南書院 周務學應考隴南書院 晚清隴南書院 任其昌故裏紀行 秦州書院、進士與近代社會 湘軍與甘肅書院的復興 ——以隴南書院和甘州書院為例 隴南書院的創建及其對隴東南文化教育的影響 試談董文渙在甘肅的遊宦經曆及其詩歌創作 史誌資料輯錄 光緒《秦州直隸州新誌》隴南書院資料輯錄 《洪洞金石錄》及天水地方誌有關董文渙、任其昌、任承允傳記資料輯錄 董文渙《硯樵山房日記》有關隴南書院之資料解讀 附編 詩文選注 董文渙詩選注 任其昌詩選注 任其昌文選注 任承允詩選注 任承允文選注 其他書院簡介 後記 |
評價二: 在閱讀《隴南書院》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傳承”二字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呈現。這本書並非僅僅是在描述一個古老的書院,它更像是在講述一種精神的延續。通過對書院曆史的溯源,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和學術傳統,我看到瞭古人對於知識的尊重,對於智慧的追求,以及對於後輩人纔培養的深切期盼。書中那些埋藏在字裏行間的古訓、先賢的教誨,都如同星星之火,能夠點燃讀者心中對學習的熱情,對品德修養的追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展現這些精神內核時,所采用的委婉而有力的方式。他沒有生硬地說教,而是通過故事、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自然而然地將這些重要的價值觀念融入其中。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的洗禮,對“學以緻用”、“格物緻知”等古老智慧有瞭更深的體會。這種知識的傳遞,這種精神的傳承,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隴南書院》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能夠窺見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産,並從中汲取力量。
評分評價三: 《隴南書院》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閱讀驚喜。一開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偏嚮學術研究或曆史考證的書籍,但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它更像是一部充滿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的小說。作者在描繪書院的日常生活時,注入瞭大量的情感元素,使得書中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個體。我能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理想的追求,甚至是他們生活中偶爾的煩惱與睏惑。這些 relatable 的情感,讓我很容易産生共鳴。尤其是一些關於師生之間、同窗之間的互動描寫,細膩而溫情,展現瞭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淳樸而真摯的情感。書中對於一些生活場景的刻畫,比如春日踏青、鞦日賞菊,甚至是鼕日圍爐夜話,都充滿瞭詩意和生活情趣。這些細節,使得書院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更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生活空間。我從中看到瞭古人對於生活的態度,對於美好事物的珍視,這讓我感到非常溫暖和治愈。
評分評價五: 《隴南書院》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所營造的那種“靜謐而深邃”的閱讀氛圍。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能夠找到一本讓我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實屬不易。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洗滌瞭我的浮躁,讓我得以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裏,與書中構建的世界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韻律感,文字間流淌著淡淡的詩意,讀起來是一種享受。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細節的精雕細琢,無論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還是對環境中微小變化的捕捉,都顯得遊刃有餘,恰到好處。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使得整個故事充滿瞭生命力,也讓讀者能夠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動和思想變化。閱讀這本書,不像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更像是在參與一場心靈的交流。它引發瞭我許多的思考,關於學習的意義,關於人生的價值,關於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這本書,對於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關於心靈的滋養和升華。
評分評價一: 《隴南書院》這本書,總的來說,帶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沉浸感。我一直對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充滿瞭好奇,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在書齋中度過日子的,又是如何與書為伴,與古聖先賢對話的。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份朦朧的嚮往。它沒有直接鋪陳宏大的曆史事件,而是將視角聚焦在書院這個相對獨立又充滿人文氣息的空間裏。從院落的布局、建築的風格,到書齋的陳設、焚香品茗的細節,都描繪得十分細緻。仿佛我能聞到古籍特有的紙墨香,聽到微風拂過竹林的聲音,感受到午後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下的斑駁光影。作者在對這些細節的描摹上,顯得格外用心,也正是這些細枝末節,共同構建瞭一個真實可感的古代書院圖景。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讀書氛圍的營造,那種寜靜緻遠、心無旁騖的讀書狀態,是現代社會節奏下越來越難得的體驗。書中人物的日常起居,讀書之餘的雅集,甚至是他們之間偶爾的學術探討,都讓我覺得格外親切,仿佛我也是其中一員,置身於那段遠離塵囂的歲月,享受著精神上的富足。這種體驗,遠比枯燥的曆史陳述來得生動有趣,也更能觸動人心。
評分評價四: 我必須承認,《隴南書院》在某種程度上顛覆瞭我對“書院”這個概念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書院就是一群學究埋頭苦讀的地方,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它更為廣闊和多元的一麵。書中關於書院與當地社會的互動,以及書院在文化傳播、人纔培養方麵所扮演的角色,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一個封閉的學術機構,更是一個積極參與社會、影響地方發展的文化中心。我看到瞭書院中的學者們,如何在潛心研究的同時,也關注民生、熱心公益。這種“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在書中得到瞭很好的體現。此外,書中對書院內部不同學科、不同學派的介紹,也展現瞭知識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讓我瞭解到古代學術的繁榮和發展。這種視角,讓我對書院的認知不再局限於“讀書”,而是上升到瞭“育人”、“傳道”的層麵。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書院的價值,不僅在於它保存和傳承瞭多少知識,更在於它培養瞭多少有擔當、有情懷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