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成语词典在“例句使用”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脱节现象。很多例子都停留在上个世纪的语境中,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读起来非常别扭,甚至有些句子本身就显得矫揉造作,让人感觉它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准确使用成语,反而在教我们如何用一种过时的、不自然的腔调说话。比如,对于“蔚为大观”这个词,它给的例句是描述古代园林的,这固然是准确的,但孩子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描述一场精彩的足球赛或者一次成功的科技展示时运用它。我尝试着自己根据书上的解释来造句,结果都被老师指正说“太书面化了,不接地气”。一本好的工具书,应该提供多样化、符合当代学生生活经验的例句,帮助他们建立起灵活运用的能力,而不是只提供僵硬的、教科书式的模板。这种缺乏时代感的例句,极大地削弱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这本工具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我想看的那个成语。首先,字体大小不统一,有的地方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看得我眼睛生疼,特别是在解释一些生僻的用法时,恨不得把放大镜都拿出来。更让人抓狂的是,它的索引系统混乱得要命,想查“‘胸有成竹’的反义词”,结果翻了好几页都找不到相关的交叉引用,只能靠死记硬背或者从头到尾快速浏览,效率低得令人发指。我记得有一次急着用,结果因为找不到一个简单的“近义词辨析”,耽误了写作文的时间。而且,纸张质量也太一般了,边缘已经开始微微卷曲了,感觉放不了多久就会散架。作为一本“常备工具书”,它在易用性上的设计简直是零分,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快速检索的需求,更别提色彩搭配和插图的辅助作用了,简直是一片沉闷的黑白世界,让人提不起阅读的兴趣。如果不是因为学校要求,我真想直接换一本设计更人性化的版本。
评分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现在出版的工具书还会采用这种老旧的编撰思路。它对于“成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的介绍,简直是敷衍了事,蜻蜓点水。比如“卧薪尝胆”,书上只给了一个非常简短的解释,完全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那种“隐忍与图强”的精神内核,读完让人感觉索然无味,无法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深刻的印象。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有趣的、可以激发想象力的故事片段,就像听长辈讲故事那样,能让那些抽象的文字活起来。但这本书里,所有的解释都像是冷冰冰的字典条目,缺乏温度和生命力。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些成语的,关键在于理解其“语境”和“情感色彩”。这本书在这方面明显不足,更像是一本给机器查询的数据库,而不是给求知若渴的少年准备的阅读伙伴。我希望它能增加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句,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古老的词汇在今天依然适用。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它收录的成语数量似乎非常庞大,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正因为数量多,导致筛选标准成了问题。对于一个正在学习基础语文知识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高频使用、最能提升作文档次的“核心成语”,而不是为了追求数量而堆砌进去的大量生僻冷门词汇。大量的篇幅被那些可能一年也用不了一次的成语占据了,反而稀释了对重点成语的讲解深度。我希望编辑们能更侧重于“质量而非数量”,用更精炼的篇幅,对最常用的五百个成语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它们的语气、褒贬色彩、以及在不同句式中的细微差别。现在这样子,就像面对一座堆满了各种杂物的仓库,找一件趁手的工具反而很困难,让人感到信息过载且效率低下,最终只能放弃深究那些真正重要的内容。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成语辨析”方面的处理也显得力不从心。当涉及到那些意思非常接近、经常被混淆的成语时,它往往只是简单地列出它们的定义,然后用一个非常含糊的“本意略有不同,请仔细体会”来搪塞过去。例如,“半途而废”和“功亏一篑”,两者强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前者更侧重于过程中的放弃,后者更侧重于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失败。优秀的工具书会通过对比性的案例或者图表来清晰地展示这种微妙的区别,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保守和偷懒,导致我仍然分不清什么时候该用哪个词,有时候甚至会因为用错词语而被扣分。这对于追求精准表达的中学生来说,是非常致命的缺陷,一把“梳子”如果连打结的地方都梳不开,那它存在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