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导读
定价:38.00元
作者:叶汉声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64821753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经典导读》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章句》导读、《大学章句》概说、《大学章句》原文选读、《中庸章句》导读、《中庸章句》概说、《中庸章句》原文选读等。
目录
绪论
节 国学概说
第二节 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
章 《大学章句》导读
节 《大学章句》概说
第二节 《大学章句》原文选读
第二章 《中庸章句》导读
节 《中庸章句》概说
第二节 《中庸章句》原文选读
第三章 《论语》导读
节 《论语》概说
第二节 《论语》原文选读
第四章 《孟子》导读
节 《孟子》概说
第二节 《孟子》原文选读
第五章 《易经》导读
节 《易经》概说
第二节 《易经》原文选读
第六章 《尚书》导读
节 《尚书》概说
第二节 《尚书》原文选读
第七章 《诗经》导读
节 《诗经》概说
第二节 《诗经》原文选读
第八章 《礼记》导读
节 《礼记》概说
第二节 《礼记》原文选读
第九章 《墨子》导读
节 《墨子》概说
第二节 《墨子》原文选读
第十章 《》导读
节 《》概说
第二节 《》原文选读
第十一章 《庄子》导读
节 《庄子》概说
第二节 《庄子》原文选读
第十二章 《荀子》导读
节 《荀子》概说
第二节 《荀子》原文选读
第十三章 《韩非子》导读
节 《韩非子》概说
第二节 《韩非子》原文选读
第十四章 《孙子兵法》导读
节 《孙子兵法》概说
……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叶汉声,男,1926年出生于武汉一书香世家。1949年7月毕业于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同月参加革命,先后在多所高校从事统计学教学,是湖南财经学院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命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学、传统文化等。
文摘
《国学经典导读》:
第二节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
一、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1.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立国之基础,我中华民族立国五千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卓绝,奋斗创造之英雄事迹,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成就,有史以来,咸记在经籍典册,学些国学方可认识我民族光荣、博大、深厚之民族精神,以此武装吾人之头脑,俾能在当代复杂尖锐的国际斗争环境中坚定保卫国家之独立与统一。
2.推进道德建设
西方人道德之养成与提升,多由宗教信仰,我中国人之道德观出于读书明理。我中华民族之道德精神,信条规则,都详明、具体地记载于丰富的国学典籍中,如管仲之礼义廉耻,墨子之兼爱非攻,儒家之诚、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道家之善利万物而不争等都是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3.觉悟人生真谛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顺乎天理,应乎人情,引导人群追求真善美、定向至善,与时俱进。国学中多有世间义理,人生真谛,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只有通过系统、扎实的国学修养方可不断提升人格品位,深培文化底蕴,获得丰富智慧,养成高尚气质。
4.学究天人,变通今古
国学经典经历数千年严峻考验而且历久弥新,其以经典方式提示人类生存发展之道,具有超时空之性与魅力。
国学贯彻天人合一原理,指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利用自然而不滥用,顺应自然规律以取得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国学为我们准备了世界上时间长、数量丰、记事确、义理深之史料与史观,使我们得以清醒地认识历史规律,铭记历史教训,以历史的兴亡盛衰为借鉴,顺应历史趋势,以达国家长治久安,经“小康”而向“大同”阔步前进。
二、为什么要学国学
学习国学首先要弄明白学习目的,目的不明,学习效果必然不佳。有人说:现在外国建了几百所孔子学院,连外国人都积极学中国的国学,我们对于自己的国学怎能不问?有的家长说“人家的孩子都学国学了,咱家的孩子可不能落伍”,有些有钱的人认为进贵族学校学了国学,可以养成绅士,养成淑女,提高身份地位等。这些看法似是而非,不得要领,学国学不是为了赶时髦,随大流,装门面,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人来说,学习国学的目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获得对我们中华民族前人优良传统的正确认识
能明辨是非,独立思考,成为一个不容易受哄愚弄的明白人。我中华民族在亚洲大地立国五千多年,在儒家思想孕育熏陶下产生了无数仁人志士,创造了辉煌的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但是二十世纪后期长达三十年的层出不穷的文化批判运动,特别是持续十年的评法批儒,扬秦批孔,批林批孔,形成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和社会道德的大滑坡,出现严重的文化危机。20世纪下半叶出生的人,多是在传统文化受到摧残甚至毁灭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不仅没有受到国学的熏陶,而且还留有种种对国学负面的看法。至于少年儿童,国学常识几乎成了头脑里的空白,但电视、电脑放映的把国学变得面目全非的种种消遣“戏说”,却成了他们的所谓国学“教材”。因此,要从娃娃抓起,提倡少儿学国学,也要从家庭抓起,让为人父母者补上国学课,让他们能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的子女以经常的传统文化熏陶。
……
序言
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源于对中国文化内在逻辑的好奇,想探究古人在面对“治世”与“乱世”时,是如何调适其内在精神世界的。这本书在宏观上确实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版图,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的演变脉络,似乎都有所涉猎。然而,这种“大而全”的叙述方式,导致了对任何一个具体领域的挖掘都显得虎头蛇尾。例如,在涉及先秦时期的哲学争鸣时,不同学派之间的论辩火花没有被充分点燃。作者更多的是在描述“他们说了什么”,而不是“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权力结构与社会伦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对文本的细读,对经典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进行详尽的溯源和语境分析,而不是直接给出现代汉语的释义。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高度浓缩的历史纪录片,信息量很大,但缺乏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同身受的细节描摹。它更适合完全没有接触过国学的新手,用来建立一个粗浅的认知坐标系,但对于试图攀登高峰的人来说,这只是山脚下的休息站。
评分这本号称“国学入门”的读物,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十二分的期待的。毕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有一本清晰易懂的指引,无疑是件幸事。然而,深入阅读后,那种强烈的“隔靴搔痒”感就挥之不去了。它更像是一份精心包装的旅游宣传册,罗列了所有名胜古迹的名称,却几乎没有提供深入探索的路径或背后的历史肌理。比如谈及《论语》,它能告诉你“仁”很重要,但对于“仁”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以及孔子与弟子们围绕“仁”的那些精彩辩论,描述得过于扁平化和教条化。我期待的是能被拉入那个思想的洪流,感受先贤们推演概念的挣扎与光芒,而不是被喂食一碗已经预先调味好、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浓汤。整体的文字风格偏向于一种干燥的学术总结,缺乏文学的温度和对文化生命力的捕捉。对于真正想从经典中汲取精神滋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信息密度,可能只够搭个框架,但灵魂的重量却难以企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在博物馆里匆匆走过一圈,记住了展品的名字,却没能真正与历史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比较平稳,几乎没有出现让人情绪起伏的波折,始终保持着一种匀速的介绍性口吻。这对于某些追求“心平气和”阅读体验的人来说或许是优点,但对我而言,却是一种潜在的阻碍。国学经典本身就是充满生命力和冲突性的,无论是屈原的悲愤,还是苏轼的旷达,都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张力。然而,在这本书的翻译和解读中,这些强烈的情感似乎被“学术化”地稀释了,变得温吞水一般。我期待看到作者在解读关键篇章时,能更具批判性地引入不同的学术流派观点,而不是只提供一种相对中庸的解读。比如,对于同一段经文,不同朝代的士大夫是如何“再创造”其意义的,这种动态的演变过程才是国学魅力的核心。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静态的标本图鉴,将这些文化瑰宝固定在了某个时间点上进行展示,失去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激活、被重新定义的鲜活生命力。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检索和快速了解特定文化现象方面是方便的,因为它结构清晰,章节划分明确。但是,如果期望它能成为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在当代生活中实践传统智慧的“行动指南”,那它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聚焦于“是什么”和“曾经是”,很少触及“如何是”的问题。例如,在探讨儒家伦理时,它详细描述了古代的等级秩序,但对于如何将“中庸之道”或“修身齐家”的理念,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职场关系或家庭教育中,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或现代语境的转译。这种解读的抽离感,让阅读的终点落在了知识的储备上,而不是智慧的内化。它提供了一把钥匙,但没有教我们如何打开通往内在富足的那扇门。所以,总而言之,它是一个合格的“导览员”,却不是一个能陪伴你“深度漫步”的“思想同路人”。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纸张的质感和排版上的留白处理,都给人一种沉静、典雅的阅读体验。这无疑是它的加分项,营造了一种适合慢读的氛围。但阅读的体验,终究要落脚到内容的深度上。我尝试着用这本书作为工具书,去梳理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魏晋玄学的“清谈”与“名教”之间的微妙张力,或者宋代理学中“心学”与“理学”的派系分野。结果发现,书中的阐释常常是点到为止,仿佛生怕深入探讨会冒犯到某些既定的解读。它更像是在做一个“知识点罗列清单”,而非深入的“思想史梳理”。每一次我试图抓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追问时,作者的笔触总会轻巧地滑开,转向下一个不那么具有争议性的部分。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保险,却让真正热衷于思辨的读者感到意犹未尽。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安全港湾”,而是能经受住推敲和挑战的智力激发。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普及”,而牺牲了“深究”的可能,对于想要真正“读懂”经典的进阶学习者来说,它的价值显得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