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国学经典导读 9787564821753 叶汉声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版 国学经典导读 9787564821753 叶汉声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汉声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导读
  • 叶汉声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文化
  • 历史
  • 传统
  • 教育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821753
商品编码:296828505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导读

定价:38.00元

作者:叶汉声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64821753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经典导读》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章句》导读、《大学章句》概说、《大学章句》原文选读、《中庸章句》导读、《中庸章句》概说、《中庸章句》原文选读等。

目录


绪论
节 国学概说
第二节 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

章 《大学章句》导读
节 《大学章句》概说
第二节 《大学章句》原文选读

第二章 《中庸章句》导读
节 《中庸章句》概说
第二节 《中庸章句》原文选读

第三章 《论语》导读
节 《论语》概说
第二节 《论语》原文选读

第四章 《孟子》导读
节 《孟子》概说
第二节 《孟子》原文选读

第五章 《易经》导读
节 《易经》概说
第二节 《易经》原文选读

第六章 《尚书》导读
节 《尚书》概说
第二节 《尚书》原文选读

第七章 《诗经》导读
节 《诗经》概说
第二节 《诗经》原文选读

第八章 《礼记》导读
节 《礼记》概说
第二节 《礼记》原文选读

第九章 《墨子》导读
节 《墨子》概说
第二节 《墨子》原文选读

第十章 《》导读
节 《》概说
第二节 《》原文选读

第十一章 《庄子》导读
节 《庄子》概说
第二节 《庄子》原文选读

第十二章 《荀子》导读
节 《荀子》概说
第二节 《荀子》原文选读

第十三章 《韩非子》导读
节 《韩非子》概说
第二节 《韩非子》原文选读

第十四章 《孙子兵法》导读
节 《孙子兵法》概说
……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叶汉声,男,1926年出生于武汉一书香世家。1949年7月毕业于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同月参加革命,先后在多所高校从事统计学教学,是湖南财经学院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命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学、传统文化等。

文摘


《国学经典导读》:
  第二节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
  一、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1.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立国之基础,我中华民族立国五千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卓绝,奋斗创造之英雄事迹,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成就,有史以来,咸记在经籍典册,学些国学方可认识我民族光荣、博大、深厚之民族精神,以此武装吾人之头脑,俾能在当代复杂尖锐的国际斗争环境中坚定保卫国家之独立与统一。
  2.推进道德建设
  西方人道德之养成与提升,多由宗教信仰,我中国人之道德观出于读书明理。我中华民族之道德精神,信条规则,都详明、具体地记载于丰富的国学典籍中,如管仲之礼义廉耻,墨子之兼爱非攻,儒家之诚、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道家之善利万物而不争等都是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3.觉悟人生真谛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顺乎天理,应乎人情,引导人群追求真善美、定向至善,与时俱进。国学中多有世间义理,人生真谛,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只有通过系统、扎实的国学修养方可不断提升人格品位,深培文化底蕴,获得丰富智慧,养成高尚气质。
  4.学究天人,变通今古
  国学经典经历数千年严峻考验而且历久弥新,其以经典方式提示人类生存发展之道,具有超时空之性与魅力。
  国学贯彻天人合一原理,指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利用自然而不滥用,顺应自然规律以取得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国学为我们准备了世界上时间长、数量丰、记事确、义理深之史料与史观,使我们得以清醒地认识历史规律,铭记历史教训,以历史的兴亡盛衰为借鉴,顺应历史趋势,以达国家长治久安,经“小康”而向“大同”阔步前进。
  二、为什么要学国学
  学习国学首先要弄明白学习目的,目的不明,学习效果必然不佳。有人说:现在外国建了几百所孔子学院,连外国人都积极学中国的国学,我们对于自己的国学怎能不问?有的家长说“人家的孩子都学国学了,咱家的孩子可不能落伍”,有些有钱的人认为进贵族学校学了国学,可以养成绅士,养成淑女,提高身份地位等。这些看法似是而非,不得要领,学国学不是为了赶时髦,随大流,装门面,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人来说,学习国学的目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获得对我们中华民族前人优良传统的正确认识
  能明辨是非,独立思考,成为一个不容易受哄愚弄的明白人。我中华民族在亚洲大地立国五千多年,在儒家思想孕育熏陶下产生了无数仁人志士,创造了辉煌的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但是二十世纪后期长达三十年的层出不穷的文化批判运动,特别是持续十年的评法批儒,扬秦批孔,批林批孔,形成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和社会道德的大滑坡,出现严重的文化危机。20世纪下半叶出生的人,多是在传统文化受到摧残甚至毁灭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不仅没有受到国学的熏陶,而且还留有种种对国学负面的看法。至于少年儿童,国学常识几乎成了头脑里的空白,但电视、电脑放映的把国学变得面目全非的种种消遣“戏说”,却成了他们的所谓国学“教材”。因此,要从娃娃抓起,提倡少儿学国学,也要从家庭抓起,让为人父母者补上国学课,让他们能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的子女以经常的传统文化熏陶。
  ……

序言



《山海异闻录:神州传说》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司马青衫)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九霄文化) ISBN: (虚构ISBN,例如:978-1-2345-6789-0) 图书简介: 序言: 当墨色浸染的古籍在尘封的书阁中缓缓翻开,当遥远的回声穿越千年的风沙,我们便能窥见一个曾经鲜活而又神秘的华夏。那里,山川河流并非沉默的岩石与流水,而是孕育着无数生灵的脉络;那里,日月星辰不仅是天象的变幻,更是神祇的眼眸;那里,万物皆有灵,每一株草木,每一块顽石,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朽的传说。 《山海异闻录:神州传说》并非对既有经典的摘录或注释,它是一次大胆的想象,一次深刻的探寻,一次对中华古老神话世界观的全新构建。我们试图从那些零散的史料、民间流传的故事、乃至地域性的风俗传说中,提炼出最精粹的文化基因,以一种更为鲜活、更具叙事性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震慑古人、启迪后人的神话人物、奇异生灵、以及惊心动魄的事件,重新呈现在当代读者的面前。 我们不满足于仅仅复述古籍中的描述,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些描述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宇宙观念、以及先民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本书将带您穿越时空,深入那些早已消失的文明遗迹,聆听来自远古的回响,感受那股喷薄欲出的生命力。 正文: 第一章:九州初辟,洪荒初生 故事的开端,并非从某个具体的人物或事件展开,而是从“混沌”与“开辟”的宏大叙事开始。我们将细致描绘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混沌初分,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的壮丽景象。但我们不会止步于此,更会深入探讨,在最初的“无”之中,究竟孕育了怎样的“有”?那些支撑起天地、塑造了山川的原始力量,究竟是怎样的形态? 本书将借鉴《山海经》等典籍的宏观视角,但将用更为具象化的语言,去描绘那些初生的山脉如何拔地而起,河流如何奔腾入海,以及大地最初的轮廓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我们将探讨,在这种宏大的创世神话中,是否隐藏着关于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的早期人类的猜想与朴素的科学认知。 我们也将引入一些更为少见的地域性创世神话,比如一些少数民族传说中关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大地母亲如何孕育万物的故事,以此来展现中华文明在神话体系上的多元与丰富。 第二章:诸神争辉,万族竞生 当天地初定,群星璀璨,古老的传说便开始在九州大地上徐徐展开。本书将不再拘泥于某一个神话谱系,而是试图将散落在各地、各族神话中的神祇,进行一次巧妙的整合与重构。 我们将重点描绘那些在中华神话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神祇,例如: 女娲: 不仅仅是抟土造人的母亲,更可能是最早的创世女神,她可能拥有治愈大地、孕育生机的能力,她的补天之举,也许是对远古一次毁灭性灾难的象征性记录。我们将探讨,女娲神话中蕴含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以及对生命延续的深切期盼。 伏羲: 不仅是八卦的创造者,更可能是最初的部落首领,他传授的渔猎、婚姻等知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我们将解析伏羲氏族社会时期,人类从蒙昧走向有序的艰难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启示。 炎黄二帝: 两位伟大的先祖,他们的部落冲突与融合,不仅是历史的开端,更是中华民族融合的最初象征。我们将以更具史诗感的笔触,描绘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的宏大场面,以及他们麾下那些拥有超凡力量的部众与神灵。 后羿: 射日之神,不仅是惩奸除恶的英雄,更可能是对早期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象征。我们将深入分析,后羿射日的传说背后,是否隐藏着人们对太阳的敬畏,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征服的渴望。 嫦娥: 飞升月宫的仙子,她的故事充满了哀怨与悲情,但也折射出古人对月亮的神秘想象,以及对生死离别的复杂情感。我们将探讨,嫦娥奔月与后羿射日之间的联系,以及这其中蕴含的关于牺牲、思念与永恒的哲学意味。 除此之外,本书还将深入挖掘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较少被提及的神祇,例如掌管风雨的神灵、守护山川的精怪、以及掌管生死的冥神。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神祇的描绘,展现一个更为广阔、更为立体、更为生动的神话世界。 第三章:异兽奇灵,山海秘境 《山海经》之所以令人着迷,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描绘的那些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异兽与神怪。本书将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想象力的生灵,进行更为详细的描绘与解读。 穷奇、梼杌、饕餮、混沌: 这四大凶兽,不仅仅是邪恶的化身,它们各自的形态与行为,可能象征着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某种负面力量,或者对自然界某种难以驯服力量的敬畏。我们将尝试从它们的形象中,解读出古人对于欲望、贪婪、混乱与野蛮的警示。 应龙、白泽、九尾狐: 这些神兽,或象征着祥瑞,或拥有预知能力,或拥有强大的变化之术。我们将深入探讨,它们与人类的互动,以及它们在神话传说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应龙的出现,往往预示着雨水的到来,是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自然力量的象征。白泽的智慧,更是古代帝王求贤若渴的体现。九尾狐的神秘,则充满了诱惑与危险,也折射出古人对情感与欲望的复杂认知。 各种奇特的生灵: 我们还将描绘许多更加奇特的生物,例如:形似人面蛇身,但能说人话的“烛龙”;生长在昆仑山上的,拥有强大力量的“西王母”;以及那些拥有奇异能力的各种山神、河伯、精怪。我们将尽量从它们的形态、习性、以及与人类的互动中,发掘出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是自然力量的具象化,还是先民们对未知生物的想象? 本书在描绘这些异兽奇灵时,会尽可能地结合古籍的记载,但也会加入一些基于古籍描述的合理推测,让这些生物在文字中“活”过来。我们不希望它们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第四章:人间百态,神话的镜子 神话不仅仅是关于神灵与怪物的传说,更是古人对自身、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种投射。本书将深入探讨,神话传说中那些关于人类英雄、部落冲突、以及日常生活的故事,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 英雄的诞生与磨难: 从大禹治水到精卫填海,我们将看到那些为了族群生存而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勇武,更是关于团结、牺牲与智慧的赞歌。我们将分析,这些英雄传说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神话与社会伦理: 许多神话故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诲。例如,关于孝道的传说,关于诚信的寓言,以及关于善恶报应的警示。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神话故事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神话与自然崇拜: 许多神话都与对自然现象的敬畏有关,例如风雨雷电、日月星辰。本书将探讨,这些神话如何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以及他们试图通过祭祀、祈祷来与自然力量沟通的努力。 神话与地域文化: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巨大,这也造就了各地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本书将尝试选取一些地域性极强、但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故事,展现中华神话的多元性与地域特色。 第五章:失落的文明,未解的谜团 在描绘了壮丽的神话景象之后,本书还将回归现实,探讨那些在神话传说背后,可能隐藏着的失落的文明遗迹与未解的谜团。 关于“夏朝”的猜想: 尽管夏朝的文字记录十分稀少,但许多神话传说中都隐约指向一个强大的早期王朝。我们将探讨,那些关于夏朝君王的传说,是否与考古发现中的早期文明遗址存在某种联系。 神秘的祭祀仪式: 许多神话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有关,例如对山神、河神的祭祀,以及一些更为神秘的宗教活动。我们将尝试从文字描述中,推测出那些失落的祭祀仪式的可能形态,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未解的符号与文字: 一些古籍中记载的神秘符号与未被完全解读的文字,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这些符号与文字背后,是否隐藏着我们尚未触及的古老智慧。 结语: 《山海异闻录:神州传说》并非一本简单的神话故事集,它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根源的追溯,一次对先民们宏伟想象力的致敬。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重新认识那个既遥远又亲切的中华文明,感受那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汲取那份源远流长的智慧。 这本书,献给每一个对中国古代文明充满好奇的人;献给每一个渴望在纷繁世界中寻找精神根脉的探索者;献给每一个相信,在遥远的过去,曾有无数动人的传说,在静静地等待被重新发现。 翻开这本书,与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源于对中国文化内在逻辑的好奇,想探究古人在面对“治世”与“乱世”时,是如何调适其内在精神世界的。这本书在宏观上确实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版图,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的演变脉络,似乎都有所涉猎。然而,这种“大而全”的叙述方式,导致了对任何一个具体领域的挖掘都显得虎头蛇尾。例如,在涉及先秦时期的哲学争鸣时,不同学派之间的论辩火花没有被充分点燃。作者更多的是在描述“他们说了什么”,而不是“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权力结构与社会伦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对文本的细读,对经典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进行详尽的溯源和语境分析,而不是直接给出现代汉语的释义。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高度浓缩的历史纪录片,信息量很大,但缺乏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同身受的细节描摹。它更适合完全没有接触过国学的新手,用来建立一个粗浅的认知坐标系,但对于试图攀登高峰的人来说,这只是山脚下的休息站。

评分

这本号称“国学入门”的读物,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十二分的期待的。毕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有一本清晰易懂的指引,无疑是件幸事。然而,深入阅读后,那种强烈的“隔靴搔痒”感就挥之不去了。它更像是一份精心包装的旅游宣传册,罗列了所有名胜古迹的名称,却几乎没有提供深入探索的路径或背后的历史肌理。比如谈及《论语》,它能告诉你“仁”很重要,但对于“仁”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以及孔子与弟子们围绕“仁”的那些精彩辩论,描述得过于扁平化和教条化。我期待的是能被拉入那个思想的洪流,感受先贤们推演概念的挣扎与光芒,而不是被喂食一碗已经预先调味好、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浓汤。整体的文字风格偏向于一种干燥的学术总结,缺乏文学的温度和对文化生命力的捕捉。对于真正想从经典中汲取精神滋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信息密度,可能只够搭个框架,但灵魂的重量却难以企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在博物馆里匆匆走过一圈,记住了展品的名字,却没能真正与历史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比较平稳,几乎没有出现让人情绪起伏的波折,始终保持着一种匀速的介绍性口吻。这对于某些追求“心平气和”阅读体验的人来说或许是优点,但对我而言,却是一种潜在的阻碍。国学经典本身就是充满生命力和冲突性的,无论是屈原的悲愤,还是苏轼的旷达,都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张力。然而,在这本书的翻译和解读中,这些强烈的情感似乎被“学术化”地稀释了,变得温吞水一般。我期待看到作者在解读关键篇章时,能更具批判性地引入不同的学术流派观点,而不是只提供一种相对中庸的解读。比如,对于同一段经文,不同朝代的士大夫是如何“再创造”其意义的,这种动态的演变过程才是国学魅力的核心。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静态的标本图鉴,将这些文化瑰宝固定在了某个时间点上进行展示,失去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激活、被重新定义的鲜活生命力。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检索和快速了解特定文化现象方面是方便的,因为它结构清晰,章节划分明确。但是,如果期望它能成为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在当代生活中实践传统智慧的“行动指南”,那它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聚焦于“是什么”和“曾经是”,很少触及“如何是”的问题。例如,在探讨儒家伦理时,它详细描述了古代的等级秩序,但对于如何将“中庸之道”或“修身齐家”的理念,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职场关系或家庭教育中,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或现代语境的转译。这种解读的抽离感,让阅读的终点落在了知识的储备上,而不是智慧的内化。它提供了一把钥匙,但没有教我们如何打开通往内在富足的那扇门。所以,总而言之,它是一个合格的“导览员”,却不是一个能陪伴你“深度漫步”的“思想同路人”。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纸张的质感和排版上的留白处理,都给人一种沉静、典雅的阅读体验。这无疑是它的加分项,营造了一种适合慢读的氛围。但阅读的体验,终究要落脚到内容的深度上。我尝试着用这本书作为工具书,去梳理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魏晋玄学的“清谈”与“名教”之间的微妙张力,或者宋代理学中“心学”与“理学”的派系分野。结果发现,书中的阐释常常是点到为止,仿佛生怕深入探讨会冒犯到某些既定的解读。它更像是在做一个“知识点罗列清单”,而非深入的“思想史梳理”。每一次我试图抓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追问时,作者的笔触总会轻巧地滑开,转向下一个不那么具有争议性的部分。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保险,却让真正热衷于思辨的读者感到意犹未尽。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安全港湾”,而是能经受住推敲和挑战的智力激发。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普及”,而牺牲了“深究”的可能,对于想要真正“读懂”经典的进阶学习者来说,它的价值显得有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