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經典導讀
定價:38.00元
作者:葉漢聲
齣版社:湖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64821753
字數:
頁碼:22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學經典導讀》主要內容包括:《大學章句》導讀、《大學章句》概說、《大學章句》原文選讀、《中庸章句》導讀、《中庸章句》概說、《中庸章句》原文選讀等。
目錄
緒論
節 國學概說
第二節 國學經典的重要性及其學習方法
章 《大學章句》導讀
節 《大學章句》概說
第二節 《大學章句》原文選讀
第二章 《中庸章句》導讀
節 《中庸章句》概說
第二節 《中庸章句》原文選讀
第三章 《論語》導讀
節 《論語》概說
第二節 《論語》原文選讀
第四章 《孟子》導讀
節 《孟子》概說
第二節 《孟子》原文選讀
第五章 《易經》導讀
節 《易經》概說
第二節 《易經》原文選讀
第六章 《尚書》導讀
節 《尚書》概說
第二節 《尚書》原文選讀
第七章 《詩經》導讀
節 《詩經》概說
第二節 《詩經》原文選讀
第八章 《禮記》導讀
節 《禮記》概說
第二節 《禮記》原文選讀
第九章 《墨子》導讀
節 《墨子》概說
第二節 《墨子》原文選讀
第十章 《》導讀
節 《》概說
第二節 《》原文選讀
第十一章 《莊子》導讀
節 《莊子》概說
第二節 《莊子》原文選讀
第十二章 《荀子》導讀
節 《荀子》概說
第二節 《荀子》原文選讀
第十三章 《韓非子》導讀
節 《韓非子》概說
第二節 《韓非子》原文選讀
第十四章 《孫子兵法》導讀
節 《孫子兵法》概說
……
參考書目
後記
作者介紹
葉漢聲,男,1926年齣生於武漢一書香世傢。1949年7月畢業於國立湖北師範學院(現湖北大學),同月參加革命,先後在多所高校從事統計學教學,是湖南財經學院批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命題組成員。主要研究方嚮為統計學、傳統文化等。
文摘
《國學經典導讀》:
第二節國學經典的重要性及其學習方法
一、國學經典的重要性
1.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立國之基礎,我中華民族立國五韆年篳路藍縷,以啓山林,艱苦卓絕,奮鬥創造之英雄事跡,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成就,有史以來,鹹記在經籍典冊,學些國學方可認識我民族光榮、博大、深厚之民族精神,以此武裝吾人之頭腦,俾能在當代復雜尖銳的國際鬥爭環境中堅定保衛國傢之獨立與統一。
2.推進道德建設
西方人道德之養成與提升,多由宗教信仰,我中國人之道德觀齣於讀書明理。我中華民族之道德精神,信條規則,都詳明、具體地記載於豐富的國學典籍中,如管仲之禮義廉恥,墨子之兼愛非攻,儒傢之誠、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道傢之善利萬物而不爭等都是我們現在建設和諧社會所必須繼承和發揚的。
3.覺悟人生真諦
中華國學博大精深,順乎天理,應乎人情,引導人群追求真善美、定嚮至善,與時俱進。國學中多有世間義理,人生真諦,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隻有通過係統、紮實的國學修養方可不斷提升人格品位,深培文化底蘊,獲得豐富智慧,養成高尚氣質。
4.學究天人,變通今古
國學經典經曆數韆年嚴峻考驗而且曆久彌新,其以經典方式提示人類生存發展之道,具有超時空之性與魅力。
國學貫徹天人閤一原理,指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利用自然而不濫用,順應自然規律以取得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國學為我們準備瞭世界上時間長、數量豐、記事確、義理深之史料與史觀,使我們得以清醒地認識曆史規律,銘記曆史教訓,以曆史的興亡盛衰為藉鑒,順應曆史趨勢,以達國傢長治久安,經“小康”而嚮“大同”闊步前進。
二、為什麼要學國學
學習國學首先要弄明白學習目的,目的不明,學習效果必然不佳。有人說:現在外國建瞭幾百所孔子學院,連外國人都積極學中國的國學,我們對於自己的國學怎能不問?有的傢長說“人傢的孩子都學國學瞭,咱傢的孩子可不能落伍”,有些有錢的人認為進貴族學校學瞭國學,可以養成紳士,養成淑女,提高身份地位等。這些看法似是而非,不得要領,學國學不是為瞭趕時髦,隨大流,裝門麵,對於二十一世紀的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人來說,學習國學的目的在於以下三個方麵:
1.獲得對我們中華民族前人優良傳統的正確認識
能明辨是非,獨立思考,成為一個不容易受哄愚弄的明白人。我中華民族在亞洲大地立國五韆多年,在儒傢思想孕育熏陶下産生瞭無數仁人誌士,創造瞭輝煌的綿延數韆年不曾中斷的文明,但是二十世紀後期長達三十年的層齣不窮的文化批判運動,特彆是持續十年的評法批儒,揚秦批孔,批林批孔,形成一種曆史虛無主義和社會道德的大滑坡,齣現嚴重的文化危機。20世紀下半葉齣生的人,多是在傳統文化受到摧殘甚至毀滅的環境中成長,他們不僅沒有受到國學的熏陶,而且還留有種種對國學負麵的看法。至於少年兒童,國學常識幾乎成瞭頭腦裏的空白,但電視、電腦放映的把國學變得麵目全非的種種消遣“戲說”,卻成瞭他們的所謂國學“教材”。因此,要從娃娃抓起,提倡少兒學國學,也要從傢庭抓起,讓為人父母者補上國學課,讓他們能在傢庭日常生活中給自己的子女以經常的傳統文化熏陶。
……
序言
我對國學經典的興趣,源於對中國文化內在邏輯的好奇,想探究古人在麵對“治世”與“亂世”時,是如何調適其內在精神世界的。這本書在宏觀上確實勾勒齣瞭一個大緻的版圖,從諸子百傢到唐詩宋詞的演變脈絡,似乎都有所涉獵。然而,這種“大而全”的敘述方式,導緻瞭對任何一個具體領域的挖掘都顯得虎頭蛇尾。例如,在涉及先秦時期的哲學爭鳴時,不同學派之間的論辯火花沒有被充分點燃。作者更多的是在描述“他們說瞭什麼”,而不是“他們為什麼這麼說,以及他們的思想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權力結構與社會倫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對文本的細讀,對經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詞匯進行詳盡的溯源和語境分析,而不是直接給齣現代漢語的釋義。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看一部高度濃縮的曆史紀錄片,信息量很大,但缺乏能讓人沉浸其中、感同身受的細節描摹。它更適閤完全沒有接觸過國學的新手,用來建立一個粗淺的認知坐標係,但對於試圖攀登高峰的人來說,這隻是山腳下的休息站。
評分這本號稱“國學入門”的讀物,拿到手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十二分的期待的。畢竟,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能有一本清晰易懂的指引,無疑是件幸事。然而,深入閱讀後,那種強烈的“隔靴搔癢”感就揮之不去瞭。它更像是一份精心包裝的旅遊宣傳冊,羅列瞭所有名勝古跡的名稱,卻幾乎沒有提供深入探索的路徑或背後的曆史肌理。比如談及《論語》,它能告訴你“仁”很重要,但對於“仁”在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差彆,以及孔子與弟子們圍繞“仁”的那些精彩辯論,描述得過於扁平化和教條化。我期待的是能被拉入那個思想的洪流,感受先賢們推演概念的掙紮與光芒,而不是被喂食一碗已經預先調味好、失去瞭原汁原味的濃湯。整體的文字風格偏嚮於一種乾燥的學術總結,缺乏文學的溫度和對文化生命力的捕捉。對於真正想從經典中汲取精神滋養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信息密度,可能隻夠搭個框架,但靈魂的重量卻難以企及。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在博物館裏匆匆走過一圈,記住瞭展品的名字,卻沒能真正與曆史對話。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紙張的質感和排版上的留白處理,都給人一種沉靜、典雅的閱讀體驗。這無疑是它的加分項,營造瞭一種適閤慢讀的氛圍。但閱讀的體驗,終究要落腳到內容的深度上。我嘗試著用這本書作為工具書,去梳理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魏晉玄學的“清談”與“名教”之間的微妙張力,或者宋代理學中“心學”與“理學”的派係分野。結果發現,書中的闡釋常常是點到為止,仿佛生怕深入探討會冒犯到某些既定的解讀。它更像是在做一個“知識點羅列清單”,而非深入的“思想史梳理”。每一次我試圖抓住一個核心概念進行追問時,作者的筆觸總會輕巧地滑開,轉嚮下一個不那麼具有爭議性的部分。這種處理方式雖然保險,卻讓真正熱衷於思辨的讀者感到意猶未盡。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安全港灣”,而是能經受住推敲和挑戰的智力激發。這本書似乎更傾嚮於“普及”,而犧牲瞭“深究”的可能,對於想要真正“讀懂”經典的進階學習者來說,它的價值顯得有限。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比較平穩,幾乎沒有齣現讓人情緒起伏的波摺,始終保持著一種勻速的介紹性口吻。這對於某些追求“心平氣和”閱讀體驗的人來說或許是優點,但對我而言,卻是一種潛在的阻礙。國學經典本身就是充滿生命力和衝突性的,無論是屈原的悲憤,還是蘇軾的曠達,都蘊含著強烈的情感張力。然而,在這本書的翻譯和解讀中,這些強烈的情感似乎被“學術化”地稀釋瞭,變得溫吞水一般。我期待看到作者在解讀關鍵篇章時,能更具批判性地引入不同的學術流派觀點,而不是隻提供一種相對中庸的解讀。比如,對於同一段經文,不同朝代的士大夫是如何“再創造”其意義的,這種動態的演變過程纔是國學魅力的核心。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靜態的標本圖鑒,將這些文化瑰寶固定在瞭某個時間點上進行展示,失去瞭它們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被激活、被重新定義的鮮活生命力。
評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檢索和快速瞭解特定文化現象方麵是方便的,因為它結構清晰,章節劃分明確。但是,如果期望它能成為一本指導我們如何在當代生活中實踐傳統智慧的“行動指南”,那它就顯得力不從心瞭。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都聚焦於“是什麼”和“曾經是”,很少觸及“如何是”的問題。例如,在探討儒傢倫理時,它詳細描述瞭古代的等級秩序,但對於如何將“中庸之道”或“修身齊傢”的理念,巧妙地運用到現代職場關係或傢庭教育中,缺乏具體的案例分析或現代語境的轉譯。這種解讀的抽離感,讓閱讀的終點落在瞭知識的儲備上,而不是智慧的內化。它提供瞭一把鑰匙,但沒有教我們如何打開通往內在富足的那扇門。所以,總而言之,它是一個閤格的“導覽員”,卻不是一個能陪伴你“深度漫步”的“思想同路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