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思博要 英汉对照 系列 :
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理解论(英汉对照)(典藏版)
:35.80元
作者:[英] 洛克(Locke J.) 著;谭善明,徐文秀 译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224080124
字数:217000
页码:26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卷 没有天赋的原则和观念
章 导论
第二章 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
第三章 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
第二卷 论观念
章 观念通论及观念的起源
第二章 简单观念
第三章 专属于一个感官的观念
第四章 对简单观念的进一步考察
第五章 知觉
第六章 把握力
第七章 人心的分辨能力及其他作用
第八章 复合观念
第九章 思想的各种情态
第十章 快乐和痛苦的各种情态
第十一章 能力
第十二章 混合情态
第十三章 复合的实体观念
第十四章 关系
第十五章 观念的联络
第三卷 论词语
章 词语的意义
第二章 普通名词
第三章 混合情态和关系的名称
第四章 实体的名称
第五章 词语的缺陷
第六章 词语的滥用
第七章 上述各种词语缺陷和滥用的补救方法
第四卷 论知识及其可能性
章 知识通论
第二章 人类知识的范围
第三章 真理通论
第四章 定理
内容提要
在帝国主义国家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之前,我们几乎还不知道有这样一种与我们迥异的人存在。他们与我们外貌不同,这让我们产生了种种仇恨的联想。我们视其为妖魔,用故老相传抵御妖魔的手段与之对抗。,我们难免会想,在当日的侵略者眼中,我们所采用的是否是一种巫术?以巫术对抗现代文明,难怪我们会一败涂地,只是当年,有多少志士空耗了血泪?
痛定思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使东西方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何在?答案就是理性精神。
西方的理性精神源自古希腊,古希腊哲学中所谓的“爱智慧”,即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理性精神在西方持续发展,虽有中世纪的低迷,但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后冲破了种种精神钳制,使西方爆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革命。自此,人类对自身的理性产生了极大的信赖,人类理性代替上帝的意志成为“物的尺度”。理性意识的高涨使人们重视现世人生价值,造就了自由进行创造的进取精神,使得西方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踏上了健康蓬勃的发展道路。
与西方重视个人价值与实践的理性精神相比,中国的传统思想太过于“内求于心”。我们所强调的个人体验与涵养缺乏思辨、、分析、实证,除了提升个人修养,为社会定制道德规范外,对社会实践并不具有指导意义。
这种东方式的精神,使得17、18世纪,当西方世界在理性精神指导下蒸蒸日上时,中国却陷入了先生所谓的“文化酱缸”之中,思想界是“一塌糊涂的污泥”,看不到些微的光芒。而相应的,科学与文化也只有承袭,难得创新。毋庸讳言,若无外力介入,强迫国人“睁眼看世界”,或许的中国,仍然以为自己处于不与外界通人烟的“桃花源”中呢!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0123456789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之前,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哲学畅销书很多时候名不副实,徒有其表。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畅销”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有学术的深度和严谨性,又能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概念讲述清楚,不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我甚至带着这本书去参加了一个跨学科的研讨会,席间,当我们讨论到某个关于“认知边界”的僵局时,我随手翻开其中一页,引用的那个观点,立刻让现场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大家纷纷表示这个角度非常新颖。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提供了一套成熟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思维工具箱,让你在面对任何新的、棘手的认知挑战时,都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后盾来支撑你的思考,让你说话和思考都有了更坚实的根基。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某个核心章节中,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精确导航的星图,来探索我们思维深处那些错综复杂的迷宫。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近乎冷酷,但作者高明的之处在于,他总能在最冰冷的逻辑链条中,适时地引入一些极富洞察力的历史案例或日常观察,瞬间将抽象的理论拉回地面,让我们意识到“理解”这件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具体和紧迫。我记得有一段论证关于“主体性漂移”的文字,我反复读了不下五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而是一种层次分明的深入浅出,让你感觉自己好像在攀登一座高山,每一步都踏实有力,最终登顶时,视野豁然开朗,那种“原来如此”的瞬间成就感,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给予的。它迫使你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更要审视自己过去对“理解”这个概念的所有预设,这才是真正的哲学拷问。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语言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中英对照部分简直是一份绝佳的“活教材”,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高度凝练的哲学术语时,对比原文和译文,带来的学习效果是爆炸性的。很多时候,中文的表达习惯会不自觉地“柔化”德语或法语哲学原著那种棱角分明的犀利感,而看到英文原文,那种精准的词汇选择和句法结构,让你立刻抓住了作者思维的骨架。我特别留意了译者是如何处理那些“不可译”的词汇,比如某个涉及本体论的动词,译者给出的两个版本,每一个都对应了侧重不同的理解维度。这种对照学习,让我对翻译理论本身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再是简单的词对词替换,而是一场跨文化、跨语境的智慧重构。对于想要深入钻研西方哲学史,又苦于英语专业词汇障碍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做的桥梁,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学术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光是拿到手里摩挲那封面材质,就觉得值回票价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合着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哲学气息。我个人对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很多电子书或者印刷质量一般的版本,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仪式感”。这本书的排版也极其考究,正文的字体选择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中英对照部分的对齐处理得非常精准,不同语言的段落错落有致,阅读起来丝毫不会因为频繁切换而产生割裂感。我之前买过一些双语对照的哲学著作,要么是左页英文右页中文,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要么就是对照得东倒西歪,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灾难。但这一本,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校对和设计,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深知,对于严肃的哲学思考者来说,好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种对知识的虔诚致敬。
评分这本书引发了我对周围世界运作方式的一种全新的怀疑和反思。以前总觉得,只要信息获取得足够多,我就是在“理解”这个世界;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和“公理”,其实是构建在某些脆弱的认知基础之上的。比如,书中关于“观察者效应”在社会学层面上的延伸讨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媒体报道对事件的“塑造”过程。这完全不是那种读完就合上,然后一切照旧的书。它像一剂慢性毒药,缓慢而有效地改变了你接收信息的频道。我发现自己现在看新闻时,会不由自主地去拆解叙事结构,去探究背后的“理解框架”是谁设定的。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认知重塑,是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它成功地把一种严肃的哲学思辨,转化成了日常生活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