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IP网络中视频FGS编码与传输研究
定价:30.00元
作者:王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91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围绕视频FGS编码、传输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主要内容包括:FGS和PFGS中比特平面编码技术中的残差系数的符号编码、FGS码流结构和打包方案、传输中的跨层多乘积码方案(MPFEC)、联合信源一信道码率优化配置算法、基本层传输中的差错繁殖、无线IP环境下可伸缩性视频传输问题综述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就让人感到分量十足。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内页的排版和图表的清晰度却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我本来对“无线IP网络”和“视频FGS编码”这两个前沿领域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有些畏惧的心态,总觉得技术细节会过于晦涩难懂。然而,作者在引言部分就非常巧妙地搭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先指明了方向,再带领我们一步步深入迷雾。特别是对现有技术瓶颈的剖析,写得鞭辟入里,不像有些技术书籍只是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真实无线环境下,带宽波动、延迟抖动对实时视频传输带来的根本性挑战。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有限资源下的动态码率控制”那几章节,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更结合了实际的仿真结果和性能评估,使得抽象的算法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对于一个渴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启发。阅读过程中,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网络协议的基础知识,但这正说明了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它不是一本入门读物,而是面向有一定基础、希望在特定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技术专著,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深入的工程实践探讨。行文风格非常务实,几乎没有空洞的赞美或无谓的铺垫,直奔主题。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堪称教科书级别,从基础理论的重新审视,到核心算法的创新设计,再到最终的系统性能验证,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问题时的那种“手术刀式”的精确性,比如在讨论如何优化FGS(可分层编码)层级的切换策略时,作者并未简单地采用一个固定阈值,而是构建了一个基于实时网络状态反馈的预测模型。这个模型的设计思路非常巧妙,它充分考虑了无线信道的不可预测性,力求在保证用户体验(QoE)和资源消耗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通信和多媒体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种对实际部署难点的深刻洞察,比任何完美的理论模型都来得宝贵。随后的章节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展示了新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的增益,这些图表制作精良,数据详实,为读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服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动手去复现和验证这些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虽然中规中矩,但其内在的知识密度绝对是超乎预期的。我习惯于在阅读技术书籍时,在关键概念出现的地方做大量的标记和批注,这本书的留白设计使得这一过程非常顺畅。它没有试图去涵盖无线IP网络的所有知识点,而是将焦点精准地集中在了“视频FGS编码与传输”这一细分领域,做到了小而精、深而透。这种聚焦的优势在于,作者可以投入更多的篇幅来详述那些决定成败的关键技术细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数学模型时所采用的清晰逻辑流。即便涉及到傅里叶变换、小波分解等相对复杂的数学工具,作者也能通过直观的物理意义解释来辅助理解,避免了纯数学推导带来的阅读疲劳。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视频压缩标准或者无线信道建模的硕士或博士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扎实的起点和重要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不仅是“怎么做”的方案,更是“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刻理解。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现代通信网络架构和数字信号处理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如果你恰好身处这个领域,你会发现它简直就是一座及时雨。我个人在处理一个关于移动端视频会议延迟优化的问题时,长期卡在一个瓶颈上——如何在高动态范围内维持视觉质量。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恰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构这个问题,它不再将编码和传输视为两个孤立的环节,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耦合度极高的整体系统来设计。作者的思维方式非常“系统化”,总是能将看似分散的技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处理丢包问题时,许多书会专注于前向纠错(FEC)或者重传机制,但本书却将“编码层级的冗余设计”与“网络拥塞控制”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更具适应性的保护策略。这种跨界融合的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极致性能时,必须跳出单一技术的舒适区,进行更宏观的架构设计。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典型的、充斥着大量陈旧实验数据和过时标准的文献汇编。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部紧跟技术前沿的力作。书中对新一代无线标准下视频流适应性传输的探讨,显示出作者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我惊喜地发现,书中提及的某些优化思路,与我最近关注的几个国际标准草案中的某些挑战点不谋而合,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该书权威性的信任。行文的气势是沉稳而自信的,透露出一种“我已经解决了这些难题,现在向你展示最优解”的专业气场。在探讨功耗与性能的权衡时,作者没有避讳工程实践中的“妥协艺术”,而是提供了多套基于不同资源约束下的最优配置方案。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对于那些需要快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工程师群体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能在不同阶段提供新感悟的深度技术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