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的流亡
定價:66.00元
售價:44.9元,便宜21.1元,摺扣68
作者:李工真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01008982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933年4月從德國大學校園中開始的“文化清洗運動”是主義“文化同質性要求”的真實體現,也是作為對猶太少數民族大迫害的個信號而齣現的。2400多名有猶太血統、有民主進步思想的科學傢以及上萬名文化精英從德國的社會文化生活領域中被驅逐齣去,不僅標誌著主義者對1810年由洪堡創立起來的“自由、科學、理性”的大學原則的徹底拋棄,而且標誌著多少世代以來猶太人對中歐文化的適應齣現瞭一場痛苦的終結。當這樣一大批的文化知識精英被黨內不學無術的黨棍們替換掉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自19世紀,硃20世紀初以來德國的世界科學、文化中心地位的失落。
美國文化知識界的們看到瞭通過接收來自德國的知識難民來發展美國科學和文化的良機。他們與洛剋菲勒基金會等美國私人性資助團體一起,在“拯救科學和文化”的名義下采取瞭種種措施,化解瞭大蕭條狀況下美國高校中“對外來科學傢的恐懼癥”,從而為接收德國流亡科學傢和文化精英創造瞭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德國戰前擴張政策的成功以及戰爭初期“閃電戰”的速勝效應,製造齣一種事關生死的威脅力,迫使絕大多數德國的知識難民徹底放棄瞭他們繼續留在歐洲諸國的幻想,並與來自歐洲其他淪陷國傢的知識難民一起,形成瞭一場人類曆史上的嚮美國流亡的高文化素質的歐洲知識難民潮,從而在短的時間裏,以快的速度,完成瞭20世紀這場世界科學、文化中心*曆史意義的洲際大轉移。
目錄
序言
導論:國際學術界關於歐洲知識難民問題的研究
章 歐洲知識難民潮的由來
一、德意誌浪漫主義的文化民族主義
二、德意誌反猶主義的曆史傳統
三、現代化大學的發展與學者階層的危機
四、“文化國際化”與“文化民族化”的對立
五、文化政策的目標與驅逐行動的動機
第二章 歐洲知識難民嚮美國的流亡
一、德國“文化清洗運動”及其規模
二、決定德國科學傢流亡方嚮的基本因素
三、美國高校“對外來科學傢的恐懼癥”
四、洛剋菲勒基金會資助方嚮的轉變
五、美國民間援救組織的措施與行動
六、阿爾文·約翰遜與“流亡大學”的創辦
第三章 流亡世界其他國傢的歐洲知識難民
一、流亡瑞士的知識難民
二、流亡英國的知識難民
三、流亡加拿大的知識難民
四、流亡土耳其的知識難民
五、流亡拉丁美洲諸國的知識難民
六、流亡中國的知識難民
第四章 歐洲知識難民在美國的“失語性”問題
一、“失語性”問題:流亡經曆中的共同問題
二、流亡作傢的“失語性”問題
三、流亡人文科學傢的“失語性”問題
四、流亡社會科學傢的“失語性”問題
五、流亡數學傢、自然科學傢和醫學傢的“失語性”問題
六、流亡藝術傢的“失語性”問題
第五章 歐洲知識難民與美國社會的“一體化”問題
一、懷念老傢鄉與尋找新傢鄉
二、流亡記者與時事評論傢的“美國化”道路
三、“法蘭剋福學派”與美國社會
四、“流亡大學”教授們的“美國化”
第六章 歐洲知識難民對美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貢獻
一、流亡物理學傢與美國的物理學
二、流亡化學傢與美國的化學
三、流亡數學傢與美國的數學
四、流亡科學傢與“曼哈頓工程”
五、流亡建築學傢與美國的建築業
第七章 歐洲知識難民對美國人文、社會科學的貢獻
一、流亡藝術史專傢與美國的藝術史學科
二、流亡音樂傢與美國的音樂世界
三、保羅·F.拉薩斯菲爾德與美國的社會學
四、德意誌“經濟改革派”與羅斯福“新政”
五、流亡法學傢與美國的國際關係學
六、流亡社會科學傢與主義研究
結束語: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洲際大轉移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李工真,1952年生,曆史學博士,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1990年和2009—2010年曾兩度留學於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曾任央視《大國崛起》審讀專傢,香港鳳凰衛視《縱橫中國》欄目特邀嘉賓。還曾多次應邀前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20多所高等學府從事
文摘
序言
《文化的流亡》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無聲的傷痛,一種綿延不絕的遺憾。我開始想象,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碎片,它們曾經在哪裏閃耀,又為何不得不踏上“流亡”的旅程?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會講述某個具體國傢或民族的悲歡離閤,而更可能是一種更為普遍、更為抽象的文化現象的探討。它或許會從哲學的角度,審視“文化”的本質,以及它在不同時空下的變遷與存續。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各樣的畫麵:古老的語言,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消亡;傳統的藝術形式,在商業浪潮中被遺忘;甚至是那些蘊含著深厚智慧的哲學思想,在快餐文化的衝擊下,被淺薄的解讀所取代。這本書,我覺得,可能是一種對“文化固化”的警示,一種對“文化生命力”的呼喚。它或許會引導我們去思考,在追逐進步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正在不經意間,剝離瞭那些構成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最寶貴的東西。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深刻的啓迪,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文化的關係,也讓我們對那些正在“流亡”的文化,多一份關注與理解。
評分《文化的流亡》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畫麵感,仿佛能看到一群古老的靈魂,在曆史的煙塵中,步履蹣跚地走嚮遠方。我很難想象,一個民族或是一個群體,是如何忍受自己的文化,如同河流改道一般,被迫離開原有的河床。這其中一定充滿瞭掙紮、失落,甚至是絕望。我腦海裏勾勒齣一些模糊的輪廓,或許是某個王朝的覆滅,導緻瞭文化的斷層;或許是某個民族的遷徙,讓他們在新的土地上,與祖國的語言、習俗漸行漸遠。但同時,我也在思考,這種“流亡”是否也孕育著新的生命?當一種文化被迫離開熟悉的環境,是否會在新的土壤中,萌發齣意想不到的花朵?它會不會像一顆種子,在異域的土地上,吸收新的養分,長成彆樣的風景?這本書,我覺得,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關於失去的故事,它更像是在探討一種關於“適應”與“重塑”的哲學。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復雜的情感,是如何在悲傷與希望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它會不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類的文化精神,也依然能夠以一種頑強的方式,得以延續和發展?
評分我最近讀到一本書,書名非常有意思,叫《文化的流亡》。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品味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時可能有些許的苦澀,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醇厚悠長的迴甘。它讓我陷入瞭深深的沉思,關於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常常被忽視的文化符號,它們在時代的變遷中,是否正在悄然地“流亡”?或許是在某個小山村裏,傳統手藝的失傳,或許是在大城市裏,年輕一代對古老節日的淡漠,又或許是在世界各地,那些 diaspora(離散)的社群,如何在新的土地上,艱難地維係著自己祖輩的文化基因。作者的筆觸,我猜想,一定是非常細膩且富有力量的。它或許不會像煽情的戲劇那樣,瞬間抓住你的眼球,但它會像溫潤的水流,一點一點地浸潤你的心田,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文化”這個詞産生全新的理解。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去聆聽那些微弱卻堅韌的聲音,去感受那些在“流亡”中,依舊閃爍著生命光芒的文化火種。它似乎在提醒我們,文化並非靜止不動,它有生命,有情感,它也會經曆生老病死,也需要我們去嗬護,去傳承。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文化的流亡》這個書名時,我的內心湧現齣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好奇,也有隱隱的憂慮。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承載著無數記憶和智慧的“文化”,不得不選擇“流亡”?是戰爭?是政治動蕩?還是經濟的壓力?抑或是思想的禁錮?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常冷靜而客觀的筆觸,為我們展現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背後,普通人文化的變遷與失落。它可能不會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會以一種沉甸甸的重量,壓在讀者的心頭。我期待著,作者能通過對某些群體,某些個人命運的細緻刻畫,讓我們深刻地理解,文化的流亡,不僅僅是器物的遷移,更是精神的漂泊,是集體記憶的斷裂,是身份認同的挑戰。它或許會讓我們反思,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文化交融的時代,我們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是否也麵臨著某種形式的“流亡”?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關於“文化根係”的深層探尋,一次關於“文化存在”的嚴峻拷問。
評分《文化的流亡》這個書名,單單是這幾個字,就足以在我腦海中激起韆層浪。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會選擇“流亡”?是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被迫離開故土的民族,他們的傳統、信仰、語言,是否就是這種“流亡”的載體?還是說,這種“流亡”更多是一種精神上的漂泊,是現代人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迷失與追尋?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畫麵,古老的絲綢之路,戰火紛飛的年代,亦或是如今全球化浪潮下,人們在異國他鄉的奮鬥與掙紮。這本書,我覺得,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它更像是在叩問我們內心深處關於身份認同、關於歸屬感,關於那些我們賴以生存卻又常常忽略的“文化”本身的意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這種“流亡”的,是通過具體的個體命運,還是通過宏觀的曆史敘事?是帶著悲憫的眼光,還是犀利的解剖?我好奇作者筆下的“流亡”是帶著悲壯的色彩,還是流露齣一種無奈的宿命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在我看來,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個人在文化洪流中的位置,以及我們內心深處對“根”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