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德國文化:普魯士精神和文化
:40.00元
售價:27.2元,便宜12.8元,摺扣68
作者:丁建弘,李霞
齣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3-08-01
ISBN:978780681196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58kg
顯而易見,在曆史上,普魯士問題是一個德國問題,一個歐洲問題,乃至一個世界問題。而令人驚奇的是,在現實中,普魯士問題也依然經常若隱若現地作為一個德國問題、歐洲問題問題乃至世界問題錶現齣來。這就是我們想探索的“什麼是普魯士”中的深一層問題:普魯士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傢,有著什麼樣的精神、文化和傳統。
作為政治地理概念,普魯士有三個含義:,中世紀曾在德意誌騎士團統治下的、波羅的海沿岸的普魯士人領土;第二,1701——1918年在德意誌霍亨索倫傢族統治下的普魯士王國,它是德意誌帝國和德意誌聯邦內的一個邦國;第三,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覆滅後所設的德國的幫。從這種意義上我們瞭解到,普魯士是一個德意誌國傢,一個德決誌邦國。
導言
章 拓殖時代
第二章 普魯士精神立國時代
第三章 萊布尼茨時代
第四章 弗裏德裏希大王時代
第五章 康德時代
第六章 施泰茵時代
第七章 海涅時代
第八章 馬剋思時代
第九章 俾斯麥時代
第十章 威廉時代
後記
丁建弘,1936年生。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現為浙江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任中國德國洪堡研究奬學金奬。多年在德國從事客座研究並任客座教授。長期從事世界近現代史、德國史、世界現代化史的教學和研究。1988年起入選英國劍橋《名人錄》和《名人詞典》等。主要論著有
我對法國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它在藝術和時尚領域無可比擬的魅力。無論是巴黎時裝周上那些令人驚嘆的設計,還是盧浮宮裏珍藏的無數藝術瑰寶,都足以證明法國在這些領域的領先地位。我一直對法國的印象派畫傢,如莫奈、雷諾阿等人的作品情有獨鍾,他們筆下對光影和色彩的獨特運用,至今仍能觸動人心。同時,法國文學也是我非常喜愛的部分,雨果的《悲慘世界》、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以及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都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畫和跌宕起伏的情節,讓我沉醉其中。此外,法國的美食和美酒也享譽全球,從精緻的法式大餐到香醇的葡萄酒,都代錶著一種對生活品質的極緻追求。我曾經也對法國的曆史,特彆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充滿激情和動蕩的年代,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書中描繪的那些浪漫主義的激情,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執著追求,至今仍舊激勵著許多人。我始終認為,法國的文化是一種極具感染力和影響力的文化,它在藝術、文學、時尚、美食等多個維度,都為世界文明貢獻瞭獨特的色彩。
評分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早期現代歐洲政治思想的書籍,它詳細闡述瞭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思潮,以及啓濛運動如何在歐洲大陸掀起思想革命的浪潮。書中深入探討瞭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如何顛覆瞭傳統的認識論,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對宗教和哲學的衝擊,以及萊布尼茨在數學和哲學上的卓越貢獻。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對霍布斯和洛剋在政治哲學上的不同見解進行瞭細緻的梳理,特彆是他們關於自然狀態、社會契約以及政府權力來源的論述,為理解現代政治體製的奠基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脈絡。書中還花費瞭大量篇幅分析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以及盧梭對人民主權的強調,這些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孕育瞭法國大革命的。我特彆欣賞作者的論證方式,他不僅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還巧妙地將這些抽象的哲學思想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和曆史事件相結閤,使得整個閱讀過程既具學術深度,又不失趣味性。這本書讓我對歐洲思想史的演進有瞭更為清晰和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理解瞭現代西方文明的核心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著實吸引人,《德國文化:普魯士精神與文化》。作為一名對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原本期待著能深入探究普魯士這個曾經強大而又充滿爭議的國度,是如何塑造瞭德意誌民族的精神特質,又是如何在藝術、哲學、科學等領域留下深刻印記的。想象中,這本書應該會像一幅精心繪製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普魯士的軍事榮耀、嚴謹高效的行政體係、以及那些塑造瞭德國性格的深層文化基因。我特彆期待能夠瞭解到,普魯士那種獨特的“Prussian virtues”,比如紀律、責任感、以及對教育的重視,是如何從精英階層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最終成為德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同時,我也很好奇,那些曾經被認為是普魯士精神的代錶人物,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演變,又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普魯士在統一德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它是否會深入分析普魯士軍事力量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邏輯?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幫助我理解,普魯士的遺産在當代德國文化中依然存在的痕跡?我期待著一場關於普魯士精神的深度探索,一場能夠揭示其復雜性、矛盾性以及深遠影響的文化之旅。
評分我對俄羅斯文學的熱愛,源於那份深沉的、有時甚至令人窒息的悲憫情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筆下,總是充斥著在極度睏境中掙紮的靈魂,他們背負著沉重的罪惡感和道德睏境,卻又在絕望中尋找救贖的微光。《罪與罰》中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內心掙紮,《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關於信仰、懷疑與親情的復雜糾葛,都讓我深思。而托爾斯泰,則以宏大的史詩筆觸,描繪齣俄國社會的變遷和人物的命運。《戰爭與和平》中,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交織,《安娜·卡列尼娜》中,對婚姻、愛情和道德的探討,至今仍舊發人深省。這些作品不僅僅是故事,更是對人性和社會深刻的洞察。我喜歡那種能夠直擊心靈深處的敘事,即使它有時令人痛苦,但卻能帶來一種超越世俗的思考。俄羅斯文學中的那種對苦難的直視,對靈魂的拷問,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構成瞭其獨特的魅力,也深深地觸動瞭我。
評分最近我讀到一本關於古希臘神話的精彩解讀。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簡單復述故事的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古老神話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以及人類的原始情感。作者以一種考古學傢的嚴謹和人類學傢的視角,解讀瞭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如宙斯、赫拉、波塞鼕等,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以及這些故事如何反映瞭古希臘社會對權力、傢庭、命運的認知。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英雄的章節印象深刻,從勇猛的赫拉剋勒斯到智慧的俄狄浦斯,這些英雄的冒險故事,不僅僅是關於體能和勇氣的比拼,更是關於人類麵對未知、挑戰自我、以及承擔後果的深刻寓言。這本書還探討瞭古希臘哲學與神話的微妙聯係,例如柏拉圖的思想是如何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神話敘事的影響,以及亞裏士多德如何試圖用理性去解釋世界,但又無法完全擺脫神話的影子。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古希臘文明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讓我看到瞭神話背後更深層的人類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