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漫行巴尔干 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

1908,漫行巴尔干 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巴尔干半岛
  • 历史
  • 文化
  • 游记
  • 1908年
  • 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
  • 欧洲
  • 社会风情
  • 观察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39573
商品编码:2969233707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908,漫行巴尔干

定价:49.80元

作者: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53395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游记。但作者用眼睛发现,用相机记录,用心灵感受,一路旅游,一路享受,一路抒情。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建筑抑或风土人情,都充满了巴尔干风情,独特而美丽。读后总是令人回味无穷,激励人们去“漫行巴尔干”,来关注巴尔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内容提要


《1908,漫行巴尔干》巴尔干半岛,这个地理名词对于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中学时学习《世界地理》都学过,大家印象*深的相关描述恐怕是“欧洲桶”或者“一战”。
然而,回溯百年,1908年,巴尔干半岛还不曾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美国女作家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乘坐汽车,携带相机,游历了这片土地。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祥和、美好、充满生机。她探访了达尔马提亚、的里雅斯特、拉古萨(杜布罗夫尼克的旧称)、莫斯塔尔、萨拉热窝等许多的地方。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下了这部数十万字的游记,详尽地记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还配上了近百张当时她亲手拍摄的照片,直观地反映那里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种类繁多的特色服饰。
那样一个时代,那里的天与地、山与水,还有那里的人们,究竟是什么模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穿越百年的心灵之旅吧!

目录


行程表
**章 出行准备
第二章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巴泽亚
第三章 从阿巴泽亚到塞尼
第四章 从塞尼,经弗兰尼克关口,到达戈斯皮奇
第五章 进入达尔马提亚——从戈斯皮奇到扎拉
第六章 扎拉
第七章 斯卡多纳—克尔卡瀑布-塞贝尼科
第八章 从塞贝尼科经由特罗吉尔到斯帕拉托
第九章 斯帕拉托
第十章 萨罗纳—克里萨—亚德罗河源头
第十一章 从斯帕拉托到梅特科维奇
第十二章 从梅特科维奇到拉古萨
第十三章 拉古萨
第十四章 拉古萨—拉克罗玛—拉帕德
第十五章 拉古萨
第十六章 从拉古萨到泽莱尼卡
第十七章 泽莱尼卡
第十八章 进入黑山
第十九章 采蒂涅
第二十章 回到达尔马提亚
第二十一章 进入黑塞哥维那——从拉古萨经特雷比涅到加茨科
第二十二章 从加茨科到莫斯塔尔——布纳河源头
第二十三章 莫斯塔尔
第二十四章 从莫斯塔尔到萨拉热窝
第二十五章 从伊利扎经特拉夫尼克到亚伊采
第二十六章 亚伊采
第二十七章 从亚伊采到巴尼亚卢卡——在去波斯尼亚诺维的路上
第二十八章 离开波斯尼亚——普利特维采湖群
第二十九章 去阿格拉姆和马堡
第三十章 马堡—格拉茨—塞默灵

作者介绍


美国女作家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1857-1936),1908年出版了畅销书《我们的田园之家》(Our Country Home),1909年又推出了这部游记《漫行巴尔干》。

文摘


序言



1908年,一个时代的黎明,也是一个帝国衰落的黄昏。就在这动荡的年岁里,巴尔干半岛,这片被历史长河反复冲刷的土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旅者——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她的脚步,没有踏入那些宏大叙事的殿堂,也未曾聚焦于沙场上的金戈铁马。相反,她选择了一条更为细腻、更为深入的路径,去丈量这片古老土地上,那些鲜活的生命脉动,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日常。 《漫行巴尔干 1908》并非一本描绘政治风云变幻、国家兴衰起伏的宏伟史诗。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由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亲手雕琢的窗,透过这扇窗,读者得以窥见1908年巴尔干腹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她的视角,不是一个俯瞰众生的上帝,而是一个贴近土地、融入人群的观察者。她没有用宏大的笔触去勾勒帝国的版图,而是用细腻的观察去捕捉人心的纹理。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日常”的深度挖掘。哈钦森并非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她选择在每一个地方停留,去感受那里的空气,去倾听那里的语言,去品尝那里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去理解那里的人们。她笔下的巴尔干,不是地图上冰冷的线条,而是充满了温暖、苦涩、希望与失落的真实存在。她记录下的,是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是市集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是村落里孩童嬉戏的笑语,是老者围炉夜话的絮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共同编织了1908年巴尔干最生动的底色。 她对人物的描绘,更是立体而鲜活。她不会将当地居民简单地脸谱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每一个个体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与生存困境。她会细致地描绘一位手工艺人的手指如何在粗糙的木料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她的眼神里流露出的对技艺的自豪与对未来的淡淡忧虑;她会描绘一位家庭主妇如何在简陋的厨房里用最朴实的食材烹饪出令人温暖的食物,她的动作间蕴含着对家庭深深的眷恋;她也会描绘一位年轻的学者,在星光下,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民族复兴的憧憬,眼神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即使面对现实的重重阻碍,也从未放弃。哈钦森笔下的人物,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梦想与遗憾,他们不是历史的道具,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个体。 巴尔干,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多宗教交融的地带,这片土地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哈钦森的笔触之下。她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去观察和理解不同族裔、不同信仰的人们如何共存,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她不会简单地赞颂某一个族群的伟大,也不会刻意去渲染某个群体的苦难。她所呈现的,是一种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一种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体认。她描绘的是不同文化之间无声的碰撞与对话,是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社群之间微妙的联系与隔阂。 她的语言,并非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她的句子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却能汇聚成一片深邃的海洋。她善于运用细致的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能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泥土芬芳、香料气息,听到远处悠扬的歌声、牲畜的叫唤,感受到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触摸到粗糙的麻布、温热的陶瓷。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她作品最动人之处。 《漫行巴尔干 1908》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奏鸣曲。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巴尔干人民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善良以及偶尔的脆弱,都在哈钦森的笔下得到了真实的呈现。她记录了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温暖,他们在传统中坚守的执着,他们在变革面前的迷茫与希望。她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但更注重发掘隐藏在其中的人文光辉。 这部作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1908年巴尔干的“田野调查报告”。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历史”的意义。历史,不应该仅仅是那些被记录在案的重大事件,更应该是无数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总和。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泪水、欢笑和悲伤,一点一滴地塑造了历史的肌理。哈钦森的目光,恰恰聚焦于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她用她的文字,为这些普通人的生命注入了永恒的价值。 通过《漫行巴尔干 1908》,读者得以超越历史书本的刻板印象,去感受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巴尔干。这片土地的魅力,不在于它曾经多么辉煌,也不在于它如今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而在于它承载着无数普通人所经历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在这些生活中所展现出的,那份独特而动人的生命力。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用她敏锐的观察和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这片土地之下,那份最纯粹、最动人的“人”的故事。这是一次关于人文的漫行,一次关于生命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人性复杂性方面,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它没有简单地将角色划分为“好人”与“坏人”,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环境的塑造以及自我矛盾的拉扯。我看到了在巨大压力和道德困境面前,即便是看似最坚强的人也会显露出脆弱和摇摆的一面,而那些平日里被低估的角色,却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这种对“灰色地带”的坦诚描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道德观的简单预设,促使读者反思,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什么样的选择才是真正“正确”的,或者说,什么才算得上是“完整的人性”。这种思辨性,是这本书最宝贵、最持久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近乎空灵的平静,但这种平静之下,是无数未尽的回响。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它不像是读完就翻篇的故事,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对话,一些关键的意象和人物的眼神,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在我的脑海中重演。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未完待续”的宿命感,让你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故事继续下去,那些人物的命运将如何走向,他们的选择是否会带来新的悲剧或救赎。这种萦绕不去的影响力,恰恰证明了作者在构建世界观和情感基调上的成功。它不只是讲述了一个过去的故事,它仿佛在用过去的经验,与今天的我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让人在合上书后,依然久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真是令人眼前一亮。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种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细微的人类情感和日常生活的质感。读着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时代气息,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冰冷记录,而是带着鲜活体温的、纠结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状态。它成功地将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背景,让我对那个遥远的年代产生了深刻的共情。尤其是一些场景的描摹,光影的运用、声音的层次感,都处理得极为细腻,仿佛是电影镜头一般,极具画面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的煽情,但那种隐藏在平静言语下的暗流涌动,却能有力地击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你在阅读时,不仅仅是在“看”故事,更是在“经历”和“感受”那个世界里的种种滋味,无论是欣喜还是失落,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像是一件精妙的工艺品,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显得浑然天成,找不到一丝刻意的痕迹。它不像有些小说那样,为了推进情节而生硬地堆砌事件,而是像一棵参天大树,主干稳定,枝叶自然舒展,每一条支线都巧妙地与整体主题相呼应。特别是作者在时间线处理上的高超技巧,时而急促如奔流,时而舒缓如慢板,这种节奏的把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戏剧张力。我尤其喜欢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章节过渡,总是在你以为故事即将陷入某种定局时,突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未知的可能性。这种阅读体验是充满惊喜的,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去梳理那些看似松散却实则紧密相连的线索,最终拼凑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全景图。

评分

从文风来看,这位作者的文字功底无疑是顶尖的。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饱含现代的思辨深度,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风格。语言的密度很高,但绝不晦涩,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仿佛被赋予了特定的重量和指向性。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几句描绘性的段落,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那些句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它们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把复杂的哲学思考融入日常的对话之中。这种对语言的极致雕琢,使得全书的格调显得非常高雅且耐人寻味。它不是那种追求速度和快感的通俗读物,而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慢慢开启和品鉴的好酒,每开启一次,都有新的香气和层次浮现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