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对话 32辑
定价: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乐黛云,钱林森 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1080507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乐黛云和李比雄编著的《跨文化对话(32辑)》内容包括:卷首语;专稿;新权力与新问题;建构性后现代思潮探索;反思西式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的厚道发展之路;中国如何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错误?;历史性的机遇——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再造一个后现代范式下的“启蒙”;后现代性与事件——从杰姆逊“奇异性美学”北大演讲谈起;圆桌笔谈:《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主持人语;人生著述,省略不去又结束不了——写在《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中译本出版之后;又一部史学巨著的诞生——《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卷《发现的世纪》出版;拉赫新著对科技史的贡献;从东方出发;16~17世纪欧洲在亚洲的“地理大发现”;阅读“谦逊”的欧洲;专题:庄子与世界文化;庄子九札;庄子哲学体系——一种摹拟性重构;气化主体与民主政治;“不知之知”——以皮埃尔·阿多的“精神修炼”对话庄子;《庄子·内篇》身心观辨析;言无言和相无相——庄子和禅宗在高行健作品中的现代相遇;方法论研究;文学中国在法国;艾田蒲的《中国之欧洲》对中欧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启示;书评;穿越文化疆界与回到历史现场——再读字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读本》等。
内容提要
乐黛云和李比雄编著的《跨文化对话(32辑)》 介绍了美国唐纳德.F.拉赫等的3卷9册巨著《欧洲 形成中的亚洲》。这部巨著的重大价值在于它试图以 丰富的史料证明在世界现代化历史早期,亚洲文明对 欧洲的崛起曾做出过巨大贡献,不仅在物质与技术上 ,也在制度与观念上。观念史与文化史的发展证明了 现代文明并非来自哪个地域,而是形成于跨文明之际 的“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换言之,不仅欧洲 文明塑造了亚洲的现代化运动,同时亚洲文明也启发 和创造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全书因而得出了“现代性 是一个文明复合的过程”这一非常重要的结论。主持 全书翻译的周宁教授认为,拉赫初的研究动机似乎 具有某种“反写”“欧洲中心论”的倾向。他指出“ 反写”欧洲中心主义已然成为当代历史叙事的一个重 要学术实践,成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一个相当普遍 的重要学术思潮。“反写”“欧洲中心论”将后现代 的思想理论运用到批判欧洲在现代启蒙运动中确立的 东方和西方的观念秩序,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学术视野 ,使20世纪后半叶直到今天的跨文化、跨学科多元阐 发态势得到蓬勃发展。
目录
卷首语
专稿
新权力与新问题
建构性后现代思潮探索
反思西式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的厚道发展之路
中国如何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错误?
历史性的机遇——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
再造一个后现代范式下的“启蒙”
后现代性与事件——从杰姆逊“奇异性美学”北大演讲谈起
圆桌笔谈:《欧洲形成中的亚洲》
主持人语
人生著述,省略不去又结束不了——写在《欧洲形成中的亚洲》
中译本出版之后
又一部史学巨著的诞生——《欧洲形成中的亚洲》
卷《发现的世纪》出版
拉赫新著对科技史的贡献
从东方出发
16~17世纪欧洲在亚洲的“地理大发现”
阅读“谦逊”的欧洲
专题:庄子与世界文化
庄子九札
庄子哲学体系——一种摹拟性重构
气化主体与民主政治
“不知之知”——以皮埃尔·阿多的“精神修炼”对话庄子
《庄子·内篇》身心观辨析
言无言和相无相——庄子和禅宗在高行健作品中的现代相遇
方法论研究
文学中国在法国
艾田蒲的《中国之欧洲》对中欧文化
交流史研究的启示
书评
穿越文化疆界与回到历史现场——再读字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读本》
伏尔泰与中国
说东道西
画家的舌头——马蒂斯Jazz读记
从《薄伽梵歌》的瑜伽精神来看行动的意义
飞向本源之旅——勒克莱齐奥的东方视野
无乐不“兴”
信息窗
首届国际中西文化比较研讨会综述
中西方中医界、人类学界的一次跨文化对话
参加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归来
王宁、张隆溪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作者简介
赠书鸣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看到“跨文化对话 32辑”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交流着各自的观点。我推测,这本书的结构可能很有意思,也许是以一个个独立的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文化主题,或者是一个特定的跨文化交流场景。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不同文化群体的代表性人物的访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看法。这样,我就可以直接听到来自第一线的真实声音,而不是仅仅通过二手资料来了解。我特别好奇,“32辑”是否意味着这本书将会涵盖非常广泛的文化领域,比如亚洲文化、欧洲文化、非洲文化、美洲文化等等,甚至可能是对某些地区内部不同文化亚群的细致描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启发我思考,拓宽我视野的内容,让我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不同文化,并从中学习到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有效的联系。
评分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感到着迷。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关于外国文化的电影、音乐和文学作品,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充满了好奇。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跨文化对话 32辑”这本书,很有可能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涉及一些经典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商务谈判、国际旅游、留学生活等场景中,如何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我尤其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非语言沟通的研究,比如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空间距离感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这些往往是比语言本身更难跨越的障碍。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和策略,帮助读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自信和得体。也许,书中还会探讨一些文化价值观的深层差异,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等,这些理论性的内容将有助于我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冲突的根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色彩的搭配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沉稳,封面上“跨文化对话 32辑”这几个字的设计也别具匠心,字体选用和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和文化的深度。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触感温润,印刷清晰,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一种阅读的愉悦。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凭外观,就足以勾起我对书中内容的无限遐想。我很好奇,“32辑”这个数字背后承载了怎样的信息量和时间跨度?是32位作者的观点集合?还是32个不同主题的深入探讨?或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作品?封面上的图案,可能是一幅抽象的画作,也可能是一张拼贴的图片,似乎在暗示着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其视觉呈现,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不同文化视角的大门,让我对“跨文化对话”这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并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心理准备。这种初印象的建立,对于我是否会深入阅读一本书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无疑已经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跨文化对话 32辑”,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思想、不同理念之间发生的碰撞和交流。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并非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会包含许多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也许,会有作者分享自己在异国他乡的亲身经历,记录下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化误会,以及最终如何通过理解和包容化解矛盾的温馨时刻。我期待看到那些关于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如何打破隔阂、增进理解的真实写照。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宗教、政治、历史等,并在尊重不同立场的原则下,展开深入的探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各种声音都能被听见,并且引导读者以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学会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真正实现“对话”的意义。
评分“跨文化对话 32辑”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循序渐进、深入探索的感觉。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会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或许,它会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比如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原型、文化维度等,然后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层面,比如跨文化沟通的障碍、跨文化冲突的管理、跨文化适应的策略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有效的沟通模型,或者一些用于分析文化差异的框架?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点,更能掌握一些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技巧,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者。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我踏上探索多元世界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