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 | 作者 | 徐帮学 |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6108471 | 出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数 | 页码 | 14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细菌是原核生物的一种,主要特点是没有核膜,其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内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称为核区。细菌的外边包裹着一层细胞壁,一般为多糖聚合而成。病毒是构造很简单,外面是一层蛋白质,称为病毒外壳。蛋白质外壳内部包裹着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病毒自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也不能完成繁殖,需要寄生在其他细胞内完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更多的细菌和病毒知识。 |
| 作者简介 | |
| 徐帮学,自2001年至今一直从事文学写作和图书编辑工作。曾参与策划主编过60多部图书。个人作品有:《食疗本草:彩色图文本》《做事做到位的大绝学》《心理减压健康书》《活力养生健康书》《餐桌上的宜与忌》《给上班族的减压枕边书》《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新学生实用汉英大辞典》等。 |
| 目录 | |
| 章 漫游细菌的世界 节 到处游走的幽灵:细菌 “小人国”的主角:细菌 无处不在:细菌的分布 自身特色:细菌的结构 难兄难弟:细菌与毒素 第二节 物以类聚:细菌家族 麦族的天敌:麦角菌 臭味相投:肉毒梭菌 食物腐烂的“”:腐败菌 水中制氧:蓝细菌 脑炎的罪魁祸首:脑膜炎双球菌 与生俱来的祸患:大肠杆菌 让人欢喜让人忧:枯草杆菌 鼠疫的祸源:鼠疫杆菌 可怕的细菌:炭疽杆菌 第二章 细菌百态录 节 探秘细菌的生活 自产自消:细菌的代谢 生命的延续:细菌的生殖 家族的进化:细菌的变异 小个子也在跑:细菌运动 生命的终结:细菌之死 第二节 细菌之漫谈 细菌老祖宗:古老的细菌 大的细菌:肉眼可以看得见 冰雪中的“勇士”:耐冷的细菌 第三节 奇妙细菌览胜 永不磨灭:不死细菌 高温下的精灵:耐热的细菌 微生物“发电机”:发光细菌 生物世界的“清道夫”:分解垃圾的细菌 生物杀虫剂:可以杀虫的细菌 第三章 细菌是敌也是友 节 让我们远离它们 细菌武器的血泪史 可怕的细菌武器 四种细菌性生物战剂 贫困的疾病:结核 小伤口引起的疾病:破伤风 忽冷忽热的疾病:伤寒 婴幼儿易患病:百日咳 第二节 细菌在“报恩” 造福苍生:细菌调味品 化腐朽为神奇:细菌计算机 植物的好朋友:细菌肥料 细胞催化剂:微生物酶 绿色新能源:细菌发电 石油勘探向导:烃氧化菌和石油酵母 水底的无限能源:甲烷菌 第四章 神秘的病毒 节 生命的威胁:病毒 追根溯源:病毒的起源学说 独特的生物:病毒 人丁兴旺的病毒家族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到底是什么样子 第二节 的死亡杀手 人类的“噩梦”:肝炎病毒 超级癌症:HIV病毒 致命杀手:埃博拉病毒 死亡风暴:sARS冠状病毒 鸡的噩梦:禽流感病毒 高发性宠物病毒:狂犬病毒 偶蹄类动物的“”:口蹄疫病毒 生存的依赖:生活环境 细胞的功劳:病毒增殖 无孔不入:病毒传播 第五章 病毒与人类的“战争” 节 病毒带给人类的灾难 天空杀手: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病毒 土地的战争:土壤与病毒 潜水杀手:水体中的病毒 谨防病从口人:食品与病毒 第二节 斩断病毒的魔爪:疫苗和干扰素 病毒防火墙:疫苗 疫苗是如何发号施令的 接种疫苗要注意什么 抵抗病毒的福音:干扰素 第三节 病毒在为人类服务 病毒会治病 病毒可“抗癌” 病毒杀虫 基因事业的功臣 |
| 编辑推荐 | |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 文摘 | |
| 《科普书·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 细菌这个名词初由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在1828年提出,用来指代某种细菌。1878年,法国外科医生塞迪悦提出“微生物”来描述细菌细胞或者更普遍地用来指微小生物体。因为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用肉眼无法看见,需要用显微镜来观察。1683年,列文虎克先使用自己设计的单透镜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大概放大200倍。路易·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指出细菌可导致疾病。 有的细菌长得像一根火柴梗,称为杆菌。像大家非常熟悉的大肠杆菌,它生活在我们的肠道里,与我们终生相伴;也有许多杆菌是病原菌,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坏死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它们可引起烈性传染病,严重地危害人畜。有一种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物中毒的一种,1毫克这种毒素能杀死10亿只老鼠,也可使几十万人死亡。还有一类细菌的形体也像一根细棍,但它们不是直的。有的身体弯曲成弧线,我们称它为弧菌,有代表性的弧菌就是霍乱弧菌,它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的元凶;如果身体弯曲成一圈儿一圈儿的,像弹簧一样,这样的细菌就叫螺旋菌,常见的螺旋菌是口腔齿垢中的口腔螺旋体。 假如我们把细菌切成薄片,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它的内部结构。细菌的外层是一层坚韧的保护层,这是细胞壁,它包裹着整个菌体,使细胞有固定的形状。紧贴细胞壁的里面,有一层极薄而柔软的富有弹性的细胞膜,别看它薄,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好比围城四周的岗哨,控制着细胞内外物质的出和进.关系着细胞的生死存亡。原来,细菌的细胞膜上设置了许多关卡,只有那些细菌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它才允许放行进入,细菌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可以通过细胞膜排出去,其他物质则禁止通行,这种现象叫做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包裹在细胞膜内的是细胞质和不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由一团黏稠的胶状物质组成,它相当于细菌的“生产车间”和“仓库”。细胞质中含有高效专一的生物催化剂——酶,保证了各种生命代谢活动的顺利进行;还有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核糖体,以及贮藏营养的“能源库”——淀粉粒等。细菌的细胞核物质在细胞质内的区域,没有核膜包绕着,与高等生物的细胞核不同,只能叫做核区或原核,正因为如此,我们把细菌称为原核生物。核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它负责细菌的传宗接代,生息繁衍。 各种细菌的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同时,不同细菌还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结构,主要有荚膜、芽孢和鞭毛。 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一层疏松的、像果冻样的荚膜,它好比给细菌的身体包上了厚厚的保护层,可以帮助细菌抵御外界化学物质的侵袭。因此,荚膜与一些病原菌的毒力有密切关系,有荚膜的细菌毒力强,不易被药物杀死。比如肺炎双球菌若失去了荚膜,致病能力就大大减弱。 …… |
| 序言 | |
作为一位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的成年人,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日常所见的宏大景象之下,往往隐藏着无数微小的生命和力量,它们以我们肉眼无法触及的方式,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是我们自身的健康。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魔力,它暗示着一个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领域,一个等待被探索和理解的秘密王国。 我希望这本书在内容上能够做到既科普性强,又富有哲学意味。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关于细菌和病毒的科学事实,更应该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微观生命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它们是生命的基础吗?它们与我们的生存有着怎样的共生关系?它们是否也遵循着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存法则?这些问题,正是吸引我购买此书的关键所在。 我对于这本书的插图和排版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毕竟,对于“看不见的小东西”的描绘,视觉呈现至关重要。我期待能够看到精美、准确又不失艺术性的插画,能够将那些肉眼难以捕捉的形态和活动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同时,排版也应该清晰、舒适,能够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如果能够有一些互动式的设计,比如可翻页的细节图或者特殊的印刷效果,那更是锦上添花了。 这本书的宣传语“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它暗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未知的世界,而这本书将带领我们一探究竟。我猜想,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免疫系统、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疾病传播等方面的知识,但会以一种更加具象化、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我特别希望能够了解到,在我们身体内部,也生活着无数的微生物,它们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这种“体内共生”的概念,一直让我觉得非常神奇。 最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它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科普读物,而应该是一个开启我探索更多科学奥秘的起点。如果这本书能够在我心中播下好奇的种子,让我开始主动去了解更多关于生命科学、微生物学等领域的内容,那么它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渴望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整体的色调是那种柔和又带点神秘感的浅绿色,上面绘制着一些抽象但又隐约可见的微小颗粒,它们像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又像是隐藏在水滴中的秘密。这种“若隐若现”的设计,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书名中“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的主题。我甚至能想象到,当孩子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会被这种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所激发好奇心。 书页的触感也很棒,纸张厚实而不失细腻,翻阅时没有刺耳的沙沙声,反而有一种沉静的舒适感。印刷的色彩饱和度很高,那些微观世界的图像被呈现得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小东西”的插画风格,有的是卡通化的可爱形象,有的则是写实的科学描绘,这种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既满足了孩子们对可爱事物的喜爱,又兼顾了科普的严谨性。 我买这本书主要是想给我的侄女,她最近对科学类读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她总喜欢问一些“为什么”,而“看不见的小东西”正是她最近常提起的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有趣易懂的方式,为她揭示一个她此前闻所未闻的微观世界。从封面和一些试读片段来看,这本书的语言应该会非常生动活泼,不会像传统科普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探索性,这正是吸引孩子阅读的关键。 我一直认为,对于小孩子来说,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比死记硬背知识点更为重要。这本书的引入,我认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并没有直接灌输一堆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视角,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我甚至可以想象,读完这本书后,我的侄女可能会开始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或者对水龙头里的水产生新的好奇。这种由内而外的求知欲,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好”细菌和“坏”细菌的区分,以及病毒的简单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听到关于细菌和病毒的负面信息,但实际上,许多细菌对我们的健康是有益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平衡地呈现这一点,让孩子们理解,并非所有的“看不见的小东西”都是可怕的,它们也有着自己的角色和价值。这种多维度的认知,对于建立孩子健康、科学的世界观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就充满了吸引力,仿佛是一个小小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会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令人惊叹的世界。我非常喜欢这种“放大”视角,它总能让我们从看似平凡的日常中发现不平凡的细节。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方式,带领读者去认识那些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但却又无比神秘的微观生命。 我特别看重这本书在内容上的“新意”和“深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关于细菌和病毒的常识,我更希望它能揭示一些鲜为人知,或者颠覆我们固有认知的科学事实。比如,细菌是如何分工合作的?病毒又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的?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角色,甚至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故事?这些深度内容,往往更能激发读者的求知欲。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期待它能够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想象一下,将细菌比作辛勤工作的“小工人”,将病毒描绘成狡猾的“入侵者”,这样的比喻,不仅能让孩子们轻松理解,也能让成年人感到趣味盎然。如果书中还能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科学史故事,那就更完美了。 我还在思考,这本书的插画风格会是怎样的?是写实风格,还是卡通风格?我更倾向于看到既准确又富有艺术性的插图,能够真实地展现出细菌和病毒的形态,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如果插图能够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呈现,比如展示细菌的运动轨迹,病毒的侵入过程,那将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这种“所见即所得”的科普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我预感这本书将会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普读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位好奇心的启迪者。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微观世界,并且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了。 “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这几个字自带一种神秘感和探索欲,仿佛在邀请我去揭开一个隐藏在我们日常世界之下的、鲜为人知的领域。我非常喜欢这种“放大镜”式的视角,它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但实际上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影响的存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的定位,我猜想是面向青少年读者,或者是任何对科学充满好奇心但又希望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学习的成年人。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非常富有想象力且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那些复杂的生物学概念。也许会用生动的比喻,或者趣味盎然的漫画,将细菌和病毒的形态、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象地描绘出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绝对是吸引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持续阅读的关键。 我个人非常关注这本书中对“好”与“坏”微生物的区分。我们常常将细菌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很多细菌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比如肠道中的益生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这一点,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平衡的认知。同时,对于病毒,我也想了解它们是如何传播的,以及人类是如何与之抗争的。这本书能否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解释清楚这些科学的奥秘,是我非常期待的。 从书名中,我还能感受到一种“科普”的诚意。它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直接点明了主题,并在“细菌”和“病毒”两个具体对象上做了细致的阐述。我希望这本书的编排结构能够清晰明了,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并且逻辑性强,循序渐进。这样,即便是对科学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理解微观世界的奥秘。 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细菌和病毒的科普书,更是一次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奇妙的微观探索之旅。我希望它能够激发我的好奇心,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并且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小东西”。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印象非常深刻。整体风格简约大气,但又充满了细节。我能想象到,书名“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细菌和病毒”几个字,是以一种特殊的光泽或者凹凸质感印刷的,在灯光下会反射出微弱的光芒,恰恰呼应了“看不见”但又真实存在的概念。主色调可能是一种深邃的蓝色或墨绿色,上面点缀着一些星点状的、模糊的图案,这些图案暗示着微观世界的复杂和神秘,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召唤。 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特别是那些对科学有初步兴趣但又不想被过于专业的术语所困扰的人群。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讲述细菌和病毒的故事。也许会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这些微观生命描绘成一个个有着自己生活习性、甚至“性格”的小角色,这样一来,即便是最小的孩子,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并且对这些“小东西”产生亲近感,而不是单纯的恐惧。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好奇。毕竟,细菌和病毒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存在,它们既可能带来疾病,也可能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小东西”是如何工作的,它们有哪些令人惊叹的特点,以及人类是如何与它们共存、对抗或利用它们的。特别是关于“益生菌”和“致病菌”的区别,以及病毒的传播和变异机制,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方面。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应该避免了过于学术化的表述,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呈现科学知识。我猜想,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比如,感冒是如何发生的,食物是如何腐败的,益生菌对我们的肠道健康有什么好处等等,这些贴近生活的场景,往往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知识性,又充满趣味性的科普读物。我希望它能够打开我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些“看不见的小东西”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消除对细菌和病毒的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惧,以一种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