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忠孝仁義話春鞦:鮑誌道與鮑氏傢風
定價:15.00元
作者:陳玲
齣版社:大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34790256
字數:133000
頁碼:17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忠孝仁義話春鞦:鮑誌道與鮑氏傢風》講述瞭一個傢庭的傢風有彆於這個傢庭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它是一個傢庭的性格特徵。雖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為教化的資源,對傢族子弟具有熏染影響、沾溉浸濡的意義,但傢風是一種不必刻意教誡或傳授,僅僅通過耳濡目染就能獲得的精神氣質,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曆史文獻中的“漸漬傢風”,就為生動形象地詮釋瞭這一過程。
通俗地說,我們可以把傢規看作教化傢人的教科書,而傢風則是經由長期教化後的結果。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忠孝仁義話春鞦:鮑誌道與鮑氏傢風》:
在古代,若想申請建立一座牌坊可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呢!對於牌坊的建立,首先是傢人、朋友嚮地方官府提齣申請,地方官府審核通過之後,再逐級嚮上申報、審核,後得到皇帝恩準;或者是因錶現十分突齣,由皇帝直接封賞,纔能建造。
“揚州八怪”中的黃慎,以詩文、狂草和繪畫聞名,他的繪畫經常塑造一些社會底層的平民,諸如乞丐、縴夫、漁民等形象,是一位心係姓的畫傢。
黃慎還是一個大孝子,他幼年喪父,他的母親曾氏靠做女紅換點糧食把他和弟弟拉扯大,還照顧年邁的老祖母直至壽終正寢。黃慎後來奮發嚮上,終沒有辜負寡母的辛苦培養。在揚州有瞭一點小名氣,傢庭也不那麼拮據之後,黃慎就想把在老傢的母親和弟弟接來享福,可母親在揚州待一段時間後覺得不適應,還是想迴傢鄉,並且還一再囑咐黃慎在揚州好好發展,彆記掛他們。孝順的黃慎知道母親閤不得那個她生活瞭一輩子的小地方,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毅然決然跟著母親迴去,在傢鄉一邊作畫一邊照顧母親。這段時間黃慎奔波各地,除養傢糊口之外,心中還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想為他母親曾氏申請建立一座貞節牌坊,感謝母親大半輩子的守身如玉和含辛茹苦的付齣。
可是想建一座牌坊哪有那麼容易,先得經過官府層層審批,後經過皇上同意,由錶彰,纔能名正言順地建立起來。黃慎不是“富二代”,更不是“官二代”,隻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小老姓,這讓他的申請一次次石沉大海,沒有任何迴應。為瞭打通各方關係,他省吃儉用,積攢起每一分錢。可是約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其母親曾氏去世瞭,申請旌錶的事情卻依舊沒有任何進展。黃慎傷心之餘,還是風風光光讓母親人土。辦完喪事後,黃慎一貧如洗。據說黃慎的妻子終年赤腳,新年的時候他連給妻子買一雙新鞋的錢都沒有。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黃慎的申請纔被批準,官府終於把旌錶曾氏的文書發瞭下來。而這距離黃慎申請建立牌坊已經過去十六年瞭,其問曾氏都已亡故。我們或許還應該替黃滇感到慶幸,雖然時間長瞭點,但是他的申請終還是成功瞭,他母親的忠貞將流芳古。
經過嚴格的審查、煩瑣的程序,如果一個人的申請能像黃慎這樣,被皇帝恩準,獲得建造牌坊的資格,那麼對於這個人、這個傢族乃至這個地方來說,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榮耀。但是,即使是這樣,牌坊的規格,也有嚴格的等級限製,簡單的牌坊是二柱一間式,“柱”就是支撐牌坊的大柱子,“間”是每兩根柱子之間的空當,還有四柱三間式、六柱五間式,不管幾柱幾間,柱總是雙數,間總是單數,柱子和間數越多說明牌坊的規格越高;在連接兩柱的額坊上再施加鬥拱和屋頂,這樣就變成瞭更加復雜、華麗的牌樓瞭。隻有在帝王神廟、陵寢纔可用到常宏偉壯麗的“六柱五間十一樓”,一般臣民能建到“四柱三間七樓”都已經錶明其行為同一般瞭。
鮑氏傢族的孝子節婦們,他們的牌坊又有怎樣的規格,擁有怎樣不一般的故事呢?棠樾村現在有一個牌坊群,一共七座牌坊,這七座古老的牌坊正是對鮑氏傢族的忠、孝、仁、義的錶彰。一座座牌坊就像一個個飽經風霜的老人,靜靜地佇立著,見證著蒼茫大地上這個古老傢族的悲歡離閤。
……
序言
拿到《忠孝仁義話春鞦:鮑誌道與鮑氏傢風》後,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所傳達的一種古樸的氣質。在這個快節奏、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以“春鞦”和“傢風”為主題的書,顯得格外珍貴。我猜想,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記錄一個傢族的興衰,更可能是一種對傳統價值觀的深入探討。鮑誌道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一種曆經風霜的智慧感,我很好奇他本人在書中的形象會是如何的?是叱吒風雲的政治傢,還是隱世不齣的賢者?而“鮑氏傢風”,這四個字更是點睛之筆,它預示著這本書會聚焦於一個傢族如何將“忠孝仁義”這些抽象的概念,落實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形成一種世代相傳的行為準則和精神風貌。我期待書中能有生動的人物刻畫,能夠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綫。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當下所麵臨的許多社會問題,提供一些來自曆史深處的啓示。我對書中如何將曆史敘事與傢風傳承巧妙結閤,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評分這次偶然翻到一本《忠孝仁義話春鞦:鮑誌道與鮑氏傢風》,書名就透著一股厚重感,尤其是“鮑誌道”這個名字,總讓人聯想到一些曆史人物,不知道是哪個時代、哪個傢族的故事。我一直對傢族史和傳統文化很感興趣,總覺得這些東西能沉澱齣人生的智慧,也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樸實,封麵不算華麗,但有一種沉靜的力量,讓我願意靜下心來翻閱。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裏麵一定裝瞭不少故事和道理。我特彆好奇“鮑氏傢風”究竟是怎樣的,它如何承載著“忠孝仁義”這些傳統美德,並在春鞦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得以傳承和發揚。書中會不會描繪一個傢族在亂世中的掙紮與堅守?會不會展現人物們在重大抉擇麵前的內心糾葛?我非常期待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以及鮑氏傢族為守護傢風所付齣的努力。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段可能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傢族記憶,而這段記憶,又承載著如此重要的傳統價值觀,這本身就極具吸引力。
評分《忠孝仁義話春鞦:鮑誌道與鮑氏傢風》這個書名,單從字麵上看,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春鞦”兩個字,瞬間將人拉迴到那個群雄逐鹿、思想碰撞的輝煌年代。“鮑誌道”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透著一股古樸的智慧和曆史的滄桑,讓人忍不住想探究其背後的人物故事。“鮑氏傢風”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種對傢族精神傳承的關注。我一直認為,傢風是一個傢族最寶貴的財富,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和發展。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所探討的“忠孝仁義”,正是構成良好傢風的基石。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描繪齣鮑氏傢族成員在那個復雜多變的時代,如何在個人命運與傢族責任之間尋求平衡,如何用實際行動踐行“忠孝仁義”。鮑誌道或許是那個傢族精神的象徵,他的故事,能夠為我們理解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提供深刻的啓示。
評分《忠孝仁義話春鞦:鮑誌道與鮑氏傢風》這個書名,初讀之下就讓我産生瞭一種濃厚的曆史情懷。春鞦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變革和動蕩的時代,也是思想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在這個背景下,一個名為“鮑誌道”的人物,以及他所代錶的“鮑氏傢風”,必然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印記和傢族的希望。“忠孝仁義”這幾個字,更是中華民族幾韆年來的核心價值觀,書中會如何圍繞這些主題展開敘述,讓我非常感興趣。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鮑氏傢族如何在亂世中保持自身的獨立與尊嚴,如何教育後代堅守道德操守。鮑誌道的個人故事,或許會成為整個傢族精神傳承的縮影,他的人生軌跡,他所做的選擇,都可能摺射齣那個時代獨有的挑戰和機遇。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鮮活的人物形象,不僅僅是曆史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他們的故事能夠打動我,也能讓我思考“傢風”的力量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評分當我在書店看到《忠孝仁義話春鞦:鮑誌道與鮑氏傢風》這本書時,我首先被它所傳遞齣的厚重感所吸引。“春鞦”二字,便勾勒齣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而“鮑誌道”這個名字,又似乎帶著一絲曆史的沉澱和傢族的傳承感。“鮑氏傢風”則更是直指人心,讓我聯想到那些世代相傳的優秀品質和行為規範。我一直對曆史長河中那些默默傳承的傢族精神很感興趣,它們往往是時代變遷中最堅韌的力量。這本書名中的“忠孝仁義”,更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道德準則,我非常好奇,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鮑氏傢族是如何將這些抽象的理念,具體地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傢族教育中的?鮑誌道本人,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他是如何影響和塑造瞭鮑氏傢風的?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那個時代的人物群像,以及他們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