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公眾學習、通脹預期形成與優貨幣政策研究
:39.00元
售價:26.5元,便宜12.5元,摺扣67
作者:卞誌村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01015359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從新視角齣發,探討中央銀行與公眾間不同策略互動如何導緻實際經濟偏離理性預期均衡水平;在新凱恩斯模型框架背景下,適當放鬆理性預期假設,並引入適應習刻畫宏觀經濟預期形成過程;通過動態數值模擬,計算不同貨幣政策目標製下實際經濟對均衡水平的偏離程度以及相應的均值和波動水平。後,分析並甄選我國貨幣政策。
本書深入分析瞭公眾學習、通脹預期形成機製與貨幣政策問題,為推動預期理論、貨幣政策規則和操作方法的發展創新提供瞭重要藉鑒,也為長期經濟運行中的貨幣政策調控提供瞭一些新的思路,為中央銀行如何製定閤理有效的貨幣政策執行方案並熨平宏觀經濟波動提齣瞭一些有價值的建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公眾學習、通脹預期形成與優貨幣政策研究》:
由圖2-1可以看齣,預期通脹率與實際通脹率的總體走勢基本吻閤,但預期通脹率的變化幅度小於實際通脹率的變化幅度。從2001年2季度開始一直到2003年3季度,預期通脹率保持較低水平的穩定態勢,實際通脹率圍繞預期通脹率水平在小範圍內上下波動。但到瞭2003年4季度,實際通脹率齣現突然上升,這種意料之外的變化顯然未能被公眾預知,但公眾很快調整瞭預期,在2004年1季度實際通脹率迴落之時,通脹預期上升並超過瞭實際通脹率;隨後在2004年2季度實際通脹率迴升之時,通脹預期受前一期高估實際通脹的影響而下降,有適應性預期的特點。此後的實際通脹率有所迴調,但曆經幾次較高的實際通脹後,居民的通脹預期維持在較高水平上,並在2006年4季度後隨著實際通脹率的震蕩上升而走高。直到2008年1季度達到頂點後,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而迅速下降。2008年4季度特彆是2009年1季度以後,由於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推齣,預期通脹率和實際通脹開始新一輪的上升,到2010年4季度,實際通脹率達到高點。2011年以來,南於歐債危機升級、國際局勢依舊動蕩、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我國實際通脹和通脹預期齣現瞭一定的下降趨勢。
二、央行信息披露的量化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認為中國屬於新興發展中國傢,又處在改革轉軌過程中,按照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不宜采用通貨膨脹目標製,而應重視貨幣供應量指標。在央行政策目標多元化的情況下,尤其是承擔促進經濟增長這一目標時,通脹目標往往讓位於保證經濟的發展速度,其隻是央行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不能反映央行對未來通脹水平的預期。既然我國央行的通脹目標不能代錶央行真實的預測,那麼采用什麼辦法衡量央行關於未來通脹的預測呢?
……
單憑“公眾學習、通脹預期形成與優貨幣政策研究”這個書名,我就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興趣的一個領域:即社會大眾的集體認知和行為,如何深刻地影響宏觀經濟的運行,特彆是通貨膨脹這個現象。我設想,這本書會詳細闡述,當經濟信息以何種方式在公眾中傳播,又是如何通過不同渠道被解讀和學習的。這其中,我相信作者會深入分析,公眾對通脹的認知是否會隨著信息質量、傳播速度甚至個體情感的差異而産生變化。或許,書中會探討一些典型的“公眾學習”案例,比如在過去某些經濟危機時期,大眾是如何通過觀察、模仿或信息共享,來逐步形成對物價上漲的預期,並最終影響消費和投資行為。而“優貨幣政策”的研究,則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基於對公眾學習和預期形成過程的深刻理解,為中央銀行提供一套更加科學、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政策製定和溝通策略,以更有效地引導和穩定通脹預期,從而維護宏觀經濟的健康與穩定。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公眾學習、通脹預期形成與優貨幣政策研究”。作為一名對經濟現象和社會心理學交叉領域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對通貨膨脹這個看似抽象但實則深刻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概念感到著迷。特彆是“公眾學習”這個詞,它暗示瞭普通民眾並非被動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參與到理解和塑造經濟現實的過程中。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剖析,信息如何在公眾中傳播,認知是如何被影響,以及這種學習過程如何最終演變成影響通脹預期的關鍵因素。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社會群體的學習模式差異?比如,老年人與年輕人,高學曆者與低學曆者,在麵對經濟信息時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會有何不同?又或者,社交媒體、傳統媒體、甚至是坊間傳聞,在塑造公眾認知上各自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復雜的社會互動與宏觀經濟理論巧妙地結閤起來,構建起一個關於通脹預期形成機製的完整圖景。更重要的是,這種對公眾學習機製的深刻洞察,又會如何導嚮“優貨幣政策”的研究?我期待書中能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幫助央行更好地應對通脹挑戰,實現經濟的穩定與發展。這本書的潛在價值,在我看來,遠不止於學術研究,更可能為我們理解和參與經濟活動提供全新的視角。
評分當我看到“公眾學習、通脹預期形成與優貨幣政策研究”這個書名時,首先聯想到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視角來解讀宏觀經濟現象。我們通常聽到的是央行如何調控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如何影響流動性,但這本書似乎要把目光投嚮更根本的層麵:老百姓是怎麼想的,他們的想法又是怎麼來的。我想象中,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精力去研究信息傳播的渠道和機製,比如新聞報道、專傢訪談、甚至是一些看似不經意的流言蜚語,它們是如何一點一滴地滲透到公眾的意識中,最終影響他們對未來物價水平的判斷。這其中一定涉及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原理,比如錨定效應、從眾心理、或是信息繭房效應等等。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通過案例分析,比如某個曆史時期的惡性通脹,來展示公眾學習和預期形成的過程是如何失控的?而“優貨幣政策”部分,則是我最期待的。如果這本書能揭示齣,基於對公眾學習過程的深刻理解,央行可以設計齣哪些更有效、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工具,來引導通脹預期,避免其走嚮極端,那將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我期待的是一種既有理論深度,又能指導實踐的分析。
評分“公眾學習、通脹預期形成與優貨幣政策研究”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認知偏差和集體行為如何影響宏觀經濟的問題。我一直認為,經濟決策並非完全理性,公眾的心理狀態和社會情緒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探索這個領域的可能性。我猜測,作者可能會將經濟學理論與行為經濟學、認知心理學等學科相結閤,來解釋通脹預期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傳播網絡中被放大或抑製的。比如,書中是否會探討,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公眾是如何篩選、加工和內化關於通脹的信息的?又或者,當經濟前景不明朗時,負麵新聞和悲觀情緒是如何通過“學習”效應,迅速蔓延並自我實現,從而加劇通脹壓力的?更令我感興趣的是,在理解瞭這些“公眾學習”的機製後,作者將如何提齣“優貨幣政策”。我期待書中能夠勾勒齣一種更加精細化、更加具有同理心的政策框架,能夠主動識彆和乾預那些可能導緻通脹預期失控的社會心理因素,從而在不犧牲經濟活力的前提下,實現物價的穩定。這本書若能提供這樣的見解,無疑將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名稱,尤其是“公眾學習”和“通脹預期形成”這兩個關鍵詞,讓我感到十分新穎。過去我對通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宏觀模型,或者是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但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切入點,將“人”——普通大眾——置於瞭研究的核心。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可能性:書中會不會探討,當經濟信息模糊不清或充滿不確定性時,公眾是如何憑藉直覺、經驗或社會共識來形成對未來通脹的預期的?它會不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甚至年齡結構的人群,在麵對通脹信息時,其學習路徑和預期形成模式存在哪些顯著差異?也許,作者會通過大量的實證數據,例如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問捲等,來量化這種公眾學習的影響力。而“優貨幣政策”的研究,則意味著書中很可能是在這些基礎上,提齣瞭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我設想,如果央行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引導公眾的學習過程,是不是就能更有效地錨定通脹預期,從而在穩定物價的同時,也為經濟增長創造更良好的環境?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讓我們對貨幣政策的理解,從一個更加“以人為本”的角度展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