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指南
定价:65.00元
售价:44.2元,便宜20.8元,折扣68
作者: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066547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规范》面向城市建设的需求和管理体系的现状,构建了具有较强机动性和灵活性的三级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结构,明确了各级平台的功能要求,对平台间的图像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出了统一的基础性技术要求。《规范》的编制认真贯彻了GB 503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A/T 669《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等国家、行业标准,合理采用国际标准,在本市现有基础上,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系统总体平台架构、视频格式与编码、图像信息访问(权限控制)、数字图像信息质量要求、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系统工程验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内容。该系列标准将为各级图像信息管理平台的规划、建设和验收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为推广《规范》的应用,编制组针对标准中的主要技术要求,从有效应用标准出发,较为科学和详实地编写了《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供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管理工作参考。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生怕多一个词就显得累赘。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如何让我的扫描版古籍看起来更清晰”的图像处理小窍门,或者哪怕是关于“如何利用AI对文献进行智能摘要”的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内容深陷于对信息模型和数据流动的冗长论述之中。那种感觉就像是,我问面包店老板怎么烤出松软的面包,他却给我讲了小麦从种植到磨粉的全套农业经济学分析。我需要的是立即可用的操作指南,或者至少是一些易于理解的概念解释,而不是一连串的架构图和协议定义。阅读过程如同啃一块坚硬的、没有调味的干粮,虽然营养成分可能很高,但对于改善我目前混乱的桌面文件结构这件事上,似乎起不到任何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致一口气读下去。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它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开场或者情景代入。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像是直接跳入了技术论证的核心,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背景介绍,这对于一个跨领域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在海量的图像数据面前,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哲学指导思想去构建一个可长久维护的系统,比如关于“数字遗产保护”的长远规划,或者在不同操作系统间迁移数据时如何保证兼容性。这本书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对信息科学领域的核心术语了如指掌,并直接开始探讨如何实现这些规范的底层逻辑。结果就是,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其他资料来补全那些基础知识,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使得学习过程显得异常缓慢和碎片化。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厚厚一本,光是封面上的那一堆专业术语就已经把我看得一头雾水了。我本来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高效组织、检索和保护我那数量庞大的电子书库的实用技巧,最好能有一些手把手教你搭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步骤。但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却是诸如“元数据标准化框架构建”、“分布式存储架构下的数据一致性校验”之类的章节,瞬间感觉自己仿佛误入了一个高深的学术研讨会现场。我最关心的那些关于如何用Tag给小说分类、如何优化阅读软件的界面布局、或者干脆点儿,有没有推荐一些能自动抓取电子书封面的工具,这些内容全都没有找到。书里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系统设计和底层技术的探讨,而不是针对像我这样普通“藏书人”的日常痛点提供解决方案。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写给那些正在设计下一代大型机构数字资源平台的工程师看的,对于我这种只想把家里的Kindle同步文件夹整理得更漂亮一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鸡同鸭讲,专业得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习惯极其正式和规范化,几乎完全摒弃了任何带有个人色彩的表述,所有的论述都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口吻呈现。我本来是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如何设计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用户界面来浏览我的图片集”的灵感,毕竟“管理”一个系统,用户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似乎完全聚焦于后端的数据处理和系统的稳定性,完全忽略了最终用户如何与这个“信息系统”进行交互的环节。例如,对于如何优化图像加载速度、如何设计有效的搜索过滤栏,或者哪怕是关于如何处理不同色彩空间的兼容性问题,都没有给出任何面向用户操作层面的指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系统的构建原理了解得更深了,但对于如何实际操作和优化我自己的私人图像库,依然感到迷茫,它更像是一部技术蓝图,而非操作手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示例图给人的观感非常“冷硬”。大量的流程图和数据结构图占据了页面,每一个图表都精确地标示了各种接口和依赖关系,但对于一个对“图像管理”的日常操作层面上更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些图示显得过于抽象了。我期待看到的是将照片墙、扫描文档、PDF报告这些实际的“图像信息”是如何被有效组织的实例,比如如何利用某种技术让人物识别功能更精准地工作,或者如何批量修改扫描件的DPI以适应不同打印需求。然而,书中讨论的“图像”似乎更像是一种抽象的数据载体,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那些充满色彩和细节的视觉内容。如果它能多一些“实践案例分析”,哪怕是虚构的,让我能将那些复杂的规范对应到具体的应用场景,阅读体验或许会大大改善,但很遗憾,这里只有理论的殿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