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1】新譯文心雕龍(精装)

【B031】新譯文心雕龍(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振興 校,羅立乾 注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明代小说
  • 文心雕龙
  • 李开先
  • 文学理论
  • 精装本
  • 文化典籍
  • 古代文学
  • 思想文化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20684
商品编码:29694602558
包装:平装
开本:25
出版时间:2003-06-01
页数:783

具体描述

书名:新譯文心雕龍书号:9789571420684定价:300新台币作者:羅立乾-注譯;李振興-校閱出版社:三民装帧:精装出版时间:2003.06
【C045】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导论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脉络、核心概念及其对后世社会与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出发,系统梳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理论基石,并延伸至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后续发展阶段。本书不仅关注哲学思想本身的逻辑建构,更着重于阐释这些思想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生成、发展,并如何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政治伦理和艺术审美之中。 第一章:哲学之源:先秦思想的勃兴与奠基 1.1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的社会巨变 本章首先回顾了夏商周三代礼乐制度的瓦解,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与思想解放。阐述了“礼崩乐坏”的环境如何催生了对宇宙本源、社会秩序和个体价值的深刻反思。重点分析了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对知识分子群体产生的冲击,以及他们寻求“安天下”的强烈愿望。 1.2 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建构 孔子与“仁”的精神内核: 深入剖析孔子“仁”的核心义涵,探讨其如何从早期的血缘伦理扩展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的普适性道德原则。考察“克己复礼”的具体实践路径,以及其对个体修身(修己)与治国方略(安人)的双重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与“浩然之气”: 对比荀子的性恶论,重点阐述孟子“性善论”的哲学基础——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析其政治主张“仁政”的理论逻辑,以及“民贵君轻”思想的进步性。探讨“浩然之气”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的成果和宇宙精神的体现。 荀子与“隆礼重法”: 阐述荀子对人性的现实判断,以及他如何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法的塑造来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分析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朴素自然观对儒家思想的补充与制约。 1.3 道家:超越与逍遥的哲学 老子的“道”与“无为”: 考察《道德经》中“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和规律的神秘性与超越性。重点辨析“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加干涉的治理哲学。解析“祸福相倚”、“柔弱胜刚强”等辩证思想在认识论上的启示。 庄子的齐物与精神自由: 深入分析庄子的“齐物论”,探讨“相对主义”的哲学立场,以及“相对性”如何导向对一切既定价值的超越。解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即主体如何挣脱社会规范、知识设限,达到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阐述“化蝶”等寓言背后的生命观。 1.4 显学之争:墨家与法家 墨家“兼爱”与“非攻”的社会实践: 探讨墨家学说的实用性与功利性基础。详细分析“兼爱”如何超越血缘差异,试图建立一种普世性的道德关怀。考察其在政治实践中对节用、尚贤等主张的强调。 法家:以法治国的技术理性: 聚焦商鞅、韩非子,分析法家思想如何彻底扬弃儒家的德治理想,主张以严苛的法律、公开的赏罚和集中的君权来建立高效稳定的国家机器。解析“术、势、法”三者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汉代思想的整合与独尊儒术 2.1 罢黜百家与独尊儒术的背景 分析秦朝短命的教训,以及汉初“黄老之学”在休养生息阶段的作用。重点论述董仲舒如何吸收阴阳五行学说,改造并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形上学基础,使其更符合大一统帝国的意识形态需求。 2.2 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的理论化 阐释“天人感应”学说如何为君权神授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君权神授”与“君主独裁”之间的微妙平衡。系统梳理“三纲五常”的伦理结构,分析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的长期固化效应。 第三章:魏晋玄学的兴起与生命哲思 3.1 玄学的诞生:对汉学僵化的反思 探讨在东汉末年,玄学(以“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为核心)兴起的时代动因,即对儒家经学僵化、社会动荡中士人精神困境的反拨。 3.2 竹林七贤与名士风流 分析王弼的“贵无论”和何晏对“名教与自然”的辨析。重点考察竹林七贤所代表的士人阶层,如何通过清谈、纵酒、放达不羁的行为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消极抵抗与精神上的自我放逐。 3.3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挑战 简要介绍佛教“缘起性空”等核心观念,及其如何与玄学的“无”的概念发生对话和融合。分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生命观和轮回观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第四章:宋明理学的构建与心性论的深化 4.1 北宋理学的开端:程朱的“理”与“天理” 周敦颐与邵雍的宇宙模型: 简述他们对太极图和先天学的运用,试图为儒学建立宇宙论基础。 程颢、程颐的“天理”概念: 深入探讨“天理”作为宇宙间最高的本体论原则,如何渗透于万事万物之中。分析“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即通过探究事物之理来明晰天理。 朱熹的集大成: 阐述朱熹如何系统化“理气二元论”,将“理”置于本体地位,并构建了严密的儒学体系。考察“存天理,灭人欲”对后世社会伦理的影响。 4.2 南宋陆九渊与明代王阳明的“心学”革命 陆九渊的“心即理”: 对比朱子学,阐释陆九渊如何将认识的起点和终点都回归于“心”,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重点分析阳明心学对心学传统的飞跃。探讨“知行合一”对实践哲学的强调,以及“良知”作为人与生俱来的道德直觉,如何在主体层面彻底取代外部的“天理”权威。分析其“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对个体能动性的解放意义。 结语:古代哲思在现代的投影 本章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探讨进行总结,分析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明清之际的相互渗透与最终走向的趋同(即“三教合一”趋势)。最后,探讨这些流传千年的思想资源如何继续影响当代社会对伦理秩序、个人修养和自然环境的看法,展示中国古代哲学在跨越时空后的持久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过市面上许多关于文学理论的书籍,但这一本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却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反而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和厚重感。我最欣赏它对“风格”和“气韵”这类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描述,这些往往是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时最难把握的部分,但通过作者的笔触,它们变得触手可及。装帧上的用心程度也让人印象深刻,精装本的耐用度和典雅感,非常适合需要长期参考和研习的读者。总而言之,这本书是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塑造了一种健康的、批判性的阅读习惯,是值得所有追求精神滋养的人拥有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宝藏,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古典文学的理解更是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仿佛置身于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文人墨客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篇章的解读,作者不仅提供了独到的见解,还结合了现代的语境进行阐释,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彩。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与用心,作为收藏品也是极佳的选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华文化深邃殿堂的门,让人流连忘返,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渴望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读者。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手时,我有点被这厚度吓到,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但一旦开始阅读,那种担忧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用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口吻,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拆解得清晰明了,充满了人文关怀。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仿佛有一位博学的老者,耐心地为你讲解中国文学的精妙之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人明白文学批评是如何演进的,以及不同时期的文人是如何处理“文”与“心”的关系的。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参考资料;而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它也是一本极佳的入门与提高读物,能迅速提升你的谈吐和品味。

评分

读完这本大部头,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它不仅仅是文学评论的集大成者,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心”的哲学思辨录。作者的行文流畅却不失严谨,在梳理历代文学思潮的过程中,展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宏观视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多义的文本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动因与时代背景。装帧的精装版质感一流,纸张的选用也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支撑反复研读,每一次重温,都会因为心境的成熟而带来不同的体会,它像一坛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实乃案头必备的文学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绝对是加分项,在保证信息量巨大的同时,没有给读者带来压迫感。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细节的人,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做到了极致,注释详实而精准,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一些生僻的典故和术语。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文学作品的全新视角——一种注重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交融的视角。它教会我如何跳脱出单纯的“好坏”评判,去深入探究作品诞生的社会土壤和作者的内在驱动力。与其说这是一部评论集,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深度的思考者”的指南。我将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会抽出来翻阅其中自己标记过的精彩段落,每一次触摸到那坚实的封面,都感到一种被知识充实的满足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