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兼用考據與西方現代哲學的研究方法,探討西漢經學的來源、流派、著述形式、分期、思想及衰變過程。就西漢禮學、春秋學和易學的一些疑難問題作了考辨和分析,提出了大量新的見解。由秦、漢的社會變革、學術政策,乃至西漢後期的宗教改革,說明經學在當時的地位與內涵;並對於經學的文獻,各派的概念、思想,以及彼此間的爭論,都有新證及新見,是一部難得、嚴謹的學術著作。
王葆玹
一九四六年生於北京,一九八一年開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從事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等職,並曾任教於德國海德堡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範圍包括經學、早期道家學說及魏晉玄學。著有《正始玄學》、《玄學通論》、《今古文經學新論》、《王弼評傳》、《古今兼綜──兩漢經學》、《老莊學新探》等書,及〈試論孔子學說中的鬼神與禘祀問題〉、〈西漢易學卦氣說源流考〉、〈天人三策與西漢中葉的官方學術〉、〈西漢國家宗教與黃老學派的宗教思想〉、〈郭象莊注的改編及其與向注的融合〉、〈帛書「繫辭」與戰國秦漢道家易學〉、〈從王弼「周易大演論」看朱熹象數之學的淵源〉、〈試論郭店楚簡各篇的撰作時代及其背景〉、〈從周魯同時而亡的事件看今古文經學分流之起因〉等論文。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愉悦来自于发现作者的独到见解,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更是观点的构建。这本书在处理一些传统上存在争议的史料断代或流派归属问题时,没有简单地采信主流观点,而是提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辩证视角。它非常善于运用一种“对比分析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者对同一经典的不同阐释并置,然后通过审慎的推导,给出自己的审视和评价,这种求同存异、审慎批判的治学态度,非常值得推崇。读完一个章节,你不会觉得自己只是被动接受了一堆信息,而是仿佛参与了一场与历史先贤的思想对话,这种被激发出的主动思考的欲望,才是衡量一本学术著作是否成功的核心标准。它成功地将一个可能被视为沉闷的历史课题,转化成了一场充满智力挑战和思想乐趣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光影和装帧设计,乍一看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而是带着一点点纹理的亚光,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心里细细端详。书脊上的烫金字体虽然低调,但在光线下却能捕捉到一种内敛的光泽,让人立刻联想到古代典籍那种历经沧桑却依然熠熠生辉的质感。封面设计上,没有采用那种过于花哨或现代的插图,而是选择了非常克制的留白和古朴的图腾元素,这无疑是对内容严肃性的一个很好的烘托。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它传递出一种信号:这本书需要你沉下心来,不是那种可以翻阅浏览的快餐读物,而是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深度研究。光是拿到手把玩的过程,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预热,为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奠定了庄重而虔诚的基调。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以见出品方在装帧上的用心,绝非敷衍了事,这本身就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也让我对内文的质量充满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叙事的流畅性的。从目录的结构来看,它似乎采取了一种宏大的、编年式的梳理框架,但即便如此,阅读起来却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叙事。它的文字风格极其精炼,用词考究,但又不失活力,仿佛作者是一位高明的历史叙述者,总能在关键转折点插入精妙的分析或小角度的观察,有效地打破了时间线带来的压抑感。举例来说,它在阐述某一学派兴衰时,没有简单地罗列人名和著作,而是巧妙地将当时的政治气候、地域文化差异融入其中,使得那些抽象的学术流变变得具体可感,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叙述手法的成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史料的全面掌控力。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精确性的要求,同时也向那些对该领域有兴趣的初学者敞开了大门,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而非故作高深。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和附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任何需要进行二次研究或交叉验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特意检查了它的检索系统,不仅有人名索引、书目索引,甚至连关键的概念术语都单独列了出来,并且标注了首次出现或重点讨论的页码。这背后显示了编辑团队对全书内容的二次加工和深度梳理,远超一般图书的附录标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还包含了一张非常精美的“重要人物关系图谱”或“学派传承图”,虽然我没有详细展开研究,但仅从其设计上看,就极大地简化了复杂历史脉络的理解难度。一本好的工具书,其价值不仅在于主体内容,更在于它提供的工具和参照系。这套索引体系的建立,无疑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作为案头参考资料的实用价值和长期保留的必要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阅读体验上的一个奇迹。字体选择上,它采用了一种非常清晰、易于长时间阅读的宋体变体,字号适中,行距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古文引述和大量的注释,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处理跨页或章节过渡时的视觉引导。很多学术著作为了节省篇幅或追求紧凑,往往将注释挤压在页脚,让人看得十分费力,但这本书明显优化了这一点,注释部分的处理既保持了页面的整洁,又确保了查阅的便捷性。侧边栏的留白处理得很妙,不是那种空洞的浪费,而是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手写批注和标记重点,这对于任何需要深度研习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体来看,这本装帧不仅是物理上的容器,更像是一个为思想交流量身定制的阅读界面,使得阅读过程中的心流状态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让人可以毫无障碍地沉浸在文字所构建的世界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