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直播數字電視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印相著 著
圖書標籤:
  • 衛星電視
  • 數字電視
  • 直播
  • 電視技術
  • 廣播技術
  • 通信技術
  • 電子技術
  • 傢庭影院
  • 電視係統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夜語笙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62772
商品編碼:2969543642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衛星直播數字電視

定價:28.00元

作者:張印相著

齣版社:中國標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66627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是研究衛星數字電視直播到戶DTH的技術問題和工程設計等主要技術參數的確定,迴避瞭正在開發研究的****和公式推導,並試圖以文字、數據圖錶方式闡明它的基礎知識、物理概念和技術原理,同時也闡明瞭我國開發研討Ku頻段衛星電視直播技術的發展過程。

內容提要


  本書泛述瞭衛星直播數字電視中齣現的恒參信道、數字傳輸理論、衛星直播技術及分組碼、差錯控製編碼規則等,迴避瞭正在開發研究的*技術進展以及公式推導,試圖以文字、數據圖錶的方式闡明所涉及到的基礎知識、物理概念和技術原理。本書可供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衛星廣播電視設計者及大專院校師生學習參考,也可以作為該技術領域內的培訓教材。

目錄


一、衛星和衛星廣播電視 1.衛星通信廣播 2.同步靜止衛星 3.衛星定點漂移 4.衛星太陽能電池 5.衛星姿態控製技術 6.衛星的星蝕和日淩 7.太空電颱分布 8.我國直播星的太空資源 9.我國衛星廣播電視發展的綜述 10.太空垃圾的危害二、衛星廣播電視名詞術語和定義 11.太空電颱術語 12.波束和服務區定義 13.數字電視專用術語 14.與衛星業務有關的世界組織名稱三、92.2°E China Sat-9中星9號 15.衛星業務分類 16.中星9號技術特點 17.中星9號直播電視技術參數 18.中星9號同日本BS一2星比較 19.衛星模擬/數字電視直播到戶DTH 20.中星9號滿足規劃要求 21.中星9號轉發器頻率和極化指配四、衛星電視直播到戶 22.集體接收和個體接收 23.電視直播到戶係統組成 24.衛星直播電視信碼流程 25.DTH數字電視方案組成 26.開拓我國衛星直播電視業務平颱五、電波傳播和天綫分係統 27.能量的傳輸和電磁振蕩 28.Ku波段傳輸特點 29.平麵波和波印亭嚮量 30.綫極化和圓極化 31.同極化和交叉極化 32.天綫增益和波束角 33.接收天綫指嚮六、噪聲工程 34.加權噪聲和加性噪聲 35。衛星鏈路綜閤信噪比 36.噪聲係數計算 37.熱噪聲電壓和功率 38.等效噪聲溫度 39.地球接收站的等效噪聲溫度 40.接收天綫的等效噪聲溫度七、衛星鏈路的重要參數工程設計 41.量綱和因次 42.下行參數簡錶示法 43.信號帶寬和信道帶寬 44.等效全嚮輻射功率 45.接收站的品質因數 46.接收功率通量密度 47.地麵電場強度 48.接收機輸入功率和電壓的轉換 49.信號功率同噪聲功率之比 50.載噪比和信號噪聲溫度比的門限值 51.衛星鏈路工程設計公式匯總 52.中星9號DTH下行參數設計八、高斯正態分布和誤差函數 53.高斯正態分布概述 54.公算原理 55.高斯正態分布定律 56.高斯正態分布特性 57.誤差函數和誤差補函數 58.誤差函數、誤差補函數性質九、移相鍵控調製解調誤碼率 59.誤碼的生成和影響 60.誤碼率的定義及種類 61.先驗概率 62.載波功率Pc和噪聲平均功率N 63.比特能量Eb 64.奈奎斯特帶寬 65.誤碼率計算公式 66.為什麼誤碼率公式存在係數為l/2 67.含相關係數的誤碼率公式 68.相關係數對誤碼率有何影響 69.八進製PSK相乾解調誤碼率 70.MlPSK相乾解調誤碼率PeB公式十、衛星信道和信道容量 71.什麼是信道容量 72.恒參信道和隨參信道 73.信道容量和香農公式 74.信道容積和信號體積 75.奈奎斯特公式和香農公式 76.帶寬不受限的香農限 77.香農置換原理 78.香農譜效率極限十一、差錯控製 79.矩陣的運算法則 80.有關信道編碼 81.糾錯編碼中重要的名稱、術語 82.幾種常用碼的糾錯能力 83.分組碼字的數學運算 84.餘式和伴隨式 85.校驗矩陣和生成矩陣 86.校驗矩陣和生成矩陣轉換 87.校驗矩陣和生成矩陣應用十二、差錯控製編碼新進展 88.香農第二編碼定理 89.低密度奇偶校驗碼概念 90.歐洲第二代衛星數字電視標準 91.中星9號直播傳輸標準 92.循環BCH碼生成多項式係數錶示法附錶1 正態分布錶附錶2 拉普拉斯函數(誤差函數)錶附錶3 2的冪乘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星海探秘:宇宙的奧秘與人類的足跡》 引言:仰望星空,叩問宇宙的永恒之問 自古以來,人類的目光就從未停止對頭頂這片浩瀚星海的凝望。從遠古先民們在篝火旁指點星辰,編織神話傳說,到如今科學傢們藉助尖端科技,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索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對宇宙的好奇與探索從未停歇。宇宙,這個孕育瞭我們,也同樣充滿未知與可能性的宏大空間,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我們人類,在這無垠的宇宙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星海探秘:宇宙的奧秘與人類的足跡》將帶領您踏上一段壯麗的星際旅程,一同探尋宇宙的深邃奧秘,迴顧人類探索宇宙的輝煌曆程,並展望我們在這場偉大徵程中的未來。 第一章: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從大爆炸到星係的誕生 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將把目光聚焦在宇宙的起點——那個充滿神秘與能量的“奇點”。我們將深入淺齣地解析“大爆炸理論”,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宇宙從極高密度、極高溫度的狀態,如何經曆膨脹、冷卻,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見的浩瀚宇宙。我們將描繪齣宇宙最初的幾秒鍾內發生的驚人變化,粒子如何生成,核素如何閤成,以及早期宇宙那熾熱而混亂的景象。 隨著宇宙的演化,引力開始扮演關鍵角色。我們將探討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宇宙結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它們如何如同無形的雕塑傢,塑造齣龐大的星係團和宇宙網。從一顆顆獨立存在的恒星,到如漩渦般鏇轉的星係,再到由無數星係匯聚而成的星係團,我們將一步步揭示宇宙物質從彌漫到聚集的宏偉過程。讀者將瞭解到,那些閃耀在夜空中的星辰,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宇宙宏大敘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光芒穿越億萬光年,訴說著宇宙古老的故事。 第二章:星辰的生命周期——從塵埃到黑洞的輪迴 本章將聚焦於構成宇宙最基本單元——恒星。我們將詳細闡述恒星的誕生過程,從巨大的分子雲中,在引力作用下坍縮、升溫,最終點燃核心的核聚變反應,一顆新生恒星就此誕生。我們將深入介紹不同質量恒星的演化路徑,例如,質量較小的恒星如何經曆紅巨星階段,最終成為穩定的白矮星;而質量巨大的恒星,則將走嚮更為壯烈和戲劇性的結局——超新星爆發,它們將生命中閤成的重元素拋灑進宇宙空間,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瞭物質基礎。 更令人著迷的是,我們將探索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黑洞。從大質量恒星坍縮形成的恒星級黑洞,到吞噬星係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我們將解讀它們的形成機製、霍金輻射等前沿理論,以及它們對周圍時空産生的強大影響。黑洞的存在,不僅挑戰著我們對物質和能量的認知,也為理解宇宙的終極命運提供瞭重要綫索。本章將引導讀者理解,恒星的生與死,並非終結,而是宇宙物質循環與能量傳遞的重要環節。 第三章:行星的形成與生命的可能性——地球之外的傢園? 在恒星的光芒照耀下,行星係統應運而生。本章將帶領讀者深入瞭解行星的形成過程,從星盤中的塵埃和氣體如何通過吸積作用,逐漸凝聚成微小的星子,再到這些星子碰撞、閤並,最終形成各式各樣的行星。我們將探討內行星(如岩石行星)和外行星(如氣態巨行星)形成的機製差異,以及它們在各自軌道上受到的不同影響。 重點將放在尋找地外生命的可能性上。我們將審視地球生命所需的關鍵要素,如液態水、適宜的溫度、穩定的能源供應以及必要的化學元素。我們將盤點我們太陽係內外的潛在宜居星球,例如火星、木衛二、土衛六等,分析它們具備或可能具備的生命生存條件。同時,我們將介紹搜尋地外文明的努力,如SETI計劃,以及我們通過觀測係外行星大氣成分來尋找生命跡象的最新進展。本章將激發讀者對宇宙生命探索的無限遐想,思考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單。 第四章:人類的太空探索史——從仰望到飛翔的夢想 人類對宇宙的嚮往,早已超越瞭純粹的哲學思考,化為實際的行動。本章將迴顧人類波瀾壯闊的太空探索史。我們將從早期火箭技術的萌芽講起,如齊奧爾科夫斯基、戈達德等先驅的貢獻。接著,我們將聚焦於太空競賽的輝煌篇章,蘇聯的斯普特尼剋號、尤裏·加加林的首次載人航天,以及美國阿波羅計劃登月的光輝時刻。我們將重溫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感受人類突破自身極限的勇氣與智慧。 隨後,我們將介紹空間站的建設與運行,國際空間站作為人類在太空中的長期居住和實驗平颱,其意義非凡。我們將探討無人探測器在探索太陽係行星、小行星、彗星等方麵的傑齣成就,如旅行者號、好奇號、卡西尼號等探測器傳迴的珍貴數據和圖像,它們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本章將通過迴顧曆史,展示人類不懈追求的探索精神,以及科技進步如何一步步將夢想變為現實。 第五章:未來的太空展望——殖民火星與星際旅行的可能 展望未來,人類的太空探索步伐將更加堅定和宏大。本章將探討當前和未來的重要太空計劃。我們將深入分析載人登陸火星的挑戰與機遇,包括生命維持係統、輻射防護、火星資源利用等方麵。我們將探討建立火星基地,甚至實現火星殖民的可能性,這不僅是對人類生存空間的拓展,更是對人類文明延續的戰略考量。 同時,我們將探討更遙遠的星際旅行的可能性。雖然目前的技術距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星際旅行尚有很大距離,但我們可以通過對推進技術(如核動力、離子推進、甚至更具科幻色彩的麯速引擎理論)的研究,以及對蟲洞、超光速等概念的探討,來描繪未來人類可能踏足其他星係的藍圖。我們將審視未來太空望遠鏡的升級換代,以及它們將為我們發現更多係外行星、研究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甚至尋找宇宙生命的跡象所帶來的巨大潛力。本章將以開放的姿態,描繪人類在浩瀚宇宙中不斷前行的無限可能。 結語:我們是宇宙的孩子,探索永無止境 《星海探秘:宇宙的奧秘與人類的足跡》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次關於人類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刻追問。我們生活在浩瀚的宇宙之中,雖然渺小,卻擁有無限的智慧和勇氣去探索未知。從大爆炸的起點,到星辰的生滅,再到對地外生命的搜尋,人類的足跡正一步步邁嚮更廣闊的宇宙。 這本書希望能夠點燃您心中對宇宙的好奇之火,讓您在仰望星空時,不僅看到點點繁星,更能感受到它們背後蘊含的科學原理、曆史演化和未來希望。探索宇宙,就是探索我們自身的起源、演化和最終歸宿。這場永無止境的探索,將繼續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在星海中留下屬於人類的輝煌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內容深度和廣度上衡量,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力作,它成功地勾勒齣整個衛星電視生態係統的全景圖譜,從地麵站的建設標準到終端接收機的設計考量,都有所涉獵。然而,這本書的“讀者定位”似乎在齣版前沒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對於一個初級愛好者來說,其中包含瞭過多深入到芯片級和算法級的細節,比如關於交織深度和糾錯碼率的討論,這些內容對於非工程師背景的讀者來說,純粹是閱讀負擔。而對於資深的行業專傢而言,書中對這些基礎概念的重復論述又顯得有些囉嗦和低效,他們更希望看到關於商業化運營策略、國際法律法規衝突等更具前沿性和思辨性的內容。這本書似乎在努力做一個“麵麵俱到”的集大成者,結果卻導緻瞭在任何一個特定層麵上都沒有達到極緻的深度。它更像是一份非常詳盡的行業概覽,適閤需要快速掌握行業知識框架的管理者或學生,但對於那些追求某一技術分支的深奧原理和最新突破的專業人士,這本書提供的價值可能會相對有限,需要輔以更多專業性更強的資料進行補充閱讀。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實在讓人有些費解,尤其是在中間章節的過渡處理上,顯得有些突兀和散亂。我感覺作者似乎想把所有與“數字電視”相關的技術點都塞進去,導緻邏輯綫索一會兒跳到高清壓縮標準,一會兒又猛地轉嚮衛星鏈路預算,然後緊接著又開始討論版權保護機製。這就像是在一個裝修豪華的畫廊裏參觀,每幅畫的水平都很高,但它們之間並沒有明確的主題串聯,讓人在閱讀體驗上總感覺有些“跳躍”。比如,當講到特定頻段的乾擾問題時,本應深入分析其對用戶體驗的影響,結果卻戛然而止,轉而開始詳細介紹某個特定地區采用的地麵迴傳解決方案,這部分內容對於一個主要關注衛星直播的讀者來說,就顯得有些偏離主綫瞭。不過,硬要說優點,那就是它的信息密度確實很高,如果你需要快速查找某個特定技術名詞的背景資料,這本書的索引和章節劃分倒是提供瞭一定的便利性。但如果期待的是一個流暢、連貫、層層遞進的知識體係構建,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則需要讀者自行在腦海中進行大量的梳理和重組工作,纔能真正消化這些信息。

評分

這本書,我最近纔翻完,說實話,初看書名《衛星直播數字電視》,我心裏就打瞭個問號,這聽起來像是那種技術手冊,枯燥乏味,充滿瞭各種編碼、調製、傳輸協議之類的術語。我本是抱著“瞭解一下行業概況”的心態開始閱讀的,沒想到的是,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接地氣。它並沒有一上來就甩齣一大堆復雜的公式和圖錶,而是從一個非常宏大的曆史背景切入,講述瞭人類如何從地麵廣播一步步走嚮太空通信的艱辛曆程。尤其是關於早期的衛星設計理念和發射初期的那些坎坷,寫得跌宕起伏,像是一部科幻小說裏的情節。我記得有一章專門描述瞭第一次成功實現洲際電視信號傳輸時的那種全民的震撼感,那種描述不是冰冷的科學記錄,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對未知探索的激情。讀到那裏,我甚至能感受到當年技術人員那種徹夜不眠、隻為看到屏幕上那一絲微弱信號的激動。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成功地將深奧的工程技術與激動人心的時代背景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津津有味地讀下去,領略到這項偉大的技術革新背後所蘊含的巨大社會影響和人類智慧的結晶。它讓人明白,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無數次失敗和無數次堅持的結果。

評分

這本書的插圖和圖錶部分,簡直是一場災難。作為一本與視覺傳輸技術緊密相關的書籍,圖文的配閤度低得令人發指。很多關鍵的信號流程圖,比如DVB-S2X的信道編碼流程,或者多址接入的調度示意圖,要麼是缺失瞭關鍵的標記和注釋,要麼就是印刷質量極差,綫條模糊不清,顔色失真嚴重。有幾張看似是衛星網絡拓撲的示意圖,布局復雜到讓人看瞭頭暈,卻沒有任何文字解釋去引導讀者理解這張圖究竟想錶達的核心概念。更令人氣憤的是,有些圖錶的引用來源標注得含糊不清,甚至有的圖看起來像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工程報告裏直接掃描進來的,像素粗糙得讓人懷疑齣版社是否在排版上偷工減料。對於物理層和鏈路層的描述,讀者急需直觀的視覺輔助來理解復雜的物理過程,而這本書卻在這方麵提供瞭大量的“負麵信息”,嚴重拖慢瞭理解進程。我不得不經常藉助網絡搜索,去尋找更高清、更清晰的對照圖錶,纔能真正理解書中文字所描述的技術細節。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略顯保守,缺乏一些現代科技書籍應有的那種銳氣和前瞻性。它的筆調非常嚴謹,對於已經確立的理論和已經成熟的技術,闡述得非常紮實可靠,引用瞭大量的權威文獻和曆史數據,這一點值得肯定。然而,在探討未來發展趨勢,比如量子通信對現有衛星係統的潛在顛覆,或者下一代低軌星座的商業模式創新時,作者的態度顯得過於謹慎,仿佛害怕對未來做齣任何大膽的預測。書中對於新技術的提及往往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的思考。這種“安全”的寫作方式,雖然保證瞭內容的準確性,卻也大大削弱瞭書籍的啓發性和吸引力。對於那些已經對現有係統有基本瞭解的讀者而言,讀這本書更像是對曆史進行一次細緻的迴顧,而不是對未來進行一次思想的碰撞。我期待能在這樣的專業書籍中看到作者對行業瓶頸提齣更尖銳的挑戰,或者對未知的技術路徑給齣更具洞察力的判斷,但這些在書中幾乎找不到,整體感覺偏嚮於教科書式的記錄而非思想的引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